《奇妙的對聯》
一、對聯常識
對聯,也叫做楹聯、楹帖、對子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題在兩根對稱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聯。對聯是獨立于詩詞曲賦等之外的一種傳統文學樣式。對聯由駢文和律詩的形式演變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謂源遠流長。
對聯由上聯和下聯組合而成,字數多少無定規,但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
所謂對仗,是指詞句的對偶。對偶是漢語修辭格之一,用字數相等、句法相似的語句表現相反或相關的意思。對仗是移用了朝廷禮制的專用名詞,要求對偶句必須像朝廷中的儀仗隊一樣嚴整,對稱。對仗的要求是字數相等,詞性相同,結構相當。
所謂平仄,是指平聲和仄聲。古代漢語分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現代漢語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可歸為平、仄兩大類。平在古代漢語中指平音,在現代漢語中指陰平和陽平,仄在古代漢語中指上聲、去聲、入聲,在現代漢語中指上聲、去聲。也有個別仄聲字入陰平、陽平的。
對聯講究平仄,平仄相異,能夠達到聲調和諧。對聯無論長短,上聯最后一個字必須是仄聲,下聯最后一個字必須是平聲,因為一般仄聲短促,平聲舒緩。
此外,還要注意對聯的書寫與張貼。書寫時,要注意上下聯都是豎行書寫,從上寫到下,中間不加標點符號。書寫要講求美觀,必須字字對稱、行款整齊。張貼時,要按照傳統習慣,上聯在右邊,下聯左邊,左右以面對欣賞者為分別。
二、對聯欣賞
對聯的種類繁多,古今沒有統一的分類標準。清代梁章鉅《楹聯從話》把對聯分為應制、廟祀、廨宇、勝跡、格言、挽聯、集句等類。一般來說,對聯大體可以分為名勝類、喜慶類、哀挽類、諧諷類、文藝類、行業類、集句類等。例如:“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副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所題的對聯,既是相傳最早的對聯,也是最早的春聯。春聯就是春節時貼在門上的對聯,屬于喜慶類。
對聯與我們的語文學習密切相關,例如昆明翠湖海心亭有一副對聯:“有亭翼然,占綠水十分之一;何時閑了,與明月對影而三。”此聯的上聯語出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下聯語出李白的《月下獨酌》。多學習這樣一些對聯,可以使我們溫故而知新,學到一些推敲、錘煉、運用語言的方法。
三、對聯作法
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對對子一直是訓練學生文字基本功的重要方法。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所說的對課就是學習對對子,教師出上句,學生作虛實平仄對應的下句,以練習對仗。魯迅少年時,曾以“比目魚”巧對先生所出的“獨角獸”,頗受夸贊。
《紅樓夢》第48回“香菱學詩”中林黛玉有這樣一番話:“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的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雖然是談詩,但也適用于對聯創作。對聯講究煉字,更講究煉意。作對聯需要對每個字反復推敲,仔細琢磨,但是好的對聯卻又要求不見斧鑿之痕,信手拈來,宛若天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