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中的龍就是山脈,是指蜿蜒的山巒,山川逶迤起伏如龍形,故以龍名之。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生物,是象征權勢、高貴和尊榮的代表性傳統文化圖騰。
《人子須知》載:“地理家以山名龍何也,山之變態千形萬狀,或大或小,或起或伏,或逆或順,或隱或顯,支擾之體段不常,咫尺之轉移頓異,驗之于物,惟龍為然,故以名之”。
因為龍善變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隱能現,能飛能潛,所以風水中借龍的名稱來代表山脈的走向、起伏、轉折、變化。《葬書》云:“五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龍為氣之所附,成龍之山,必踴躍翔舞,氣勢磅礴。龍不能斷,龍斷則氣斷。上山尋龍,要尋真龍,真龍才有可能結真穴。
來龍去脈
《撼龍經》云:“須獼山是天地骨,中鎮天地為巨物。如人背脊與項梁。生出四肢龍突兀。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西東為四派。西北崆峒數萬程,東入三韓為杳冥。惟有南龍入中國,胎宗孕祖來奇特。黃河九曲為大腸,川江屈曲入膀胱”。
龍就是地理脈絡,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發。尋龍首先應該先尋祖宗父母山脈,審氣脈別生氣,分陰陽。必須了解來龍去脈,才能判斷因果吉兇。古代風水家認為昆侖山是“萬山之祖、龍脈之源”,是龍中的祖龍(根龍)。
龍脈起始于昆侖太祖山,昆侖山向周圍延伸形成四脈,其中有三脈通往外國,只有南向的一脈進入我國,而后以四條大河來劃分出三大干龍,長江以南為南龍,長江、黃河之間為中龍,黃河、鴨綠江之間為北龍。三大干龍從昆侖山往東延伸的過程中,或南或北,一路分支劈脈,孕育出各級支龍,孕育出各種穴場以及大大小小的垣局。
龍脈經少祖山、父母山,經過剝換,行走,然后經過反復開帳,穿帳過峽,束氣,行到有河流,湖泊的地方,入首,突起穴星沙交水會陰陽交配,化氣結穴,結穴之地被認為是風水寶地。
龍的干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