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診,包括望、聞、問、切四個內容,是中醫診察疾病的主要方法,又稱為“診法”。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反之內臟的病變,可以從體表的不同組織器官和部位反映出來。所以通過望色、聞聲、問癥、切脈等手段,診察疾病顯現在各個部位的癥狀和體征,就可以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質及其內部聯系,從而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
望、聞、問、切是用以調查了解疾病變化的四種不同方法,各有其獨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在臨床運用時,必須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也就是“四診合參”,才能全面而系統地了解病情,保證判斷的準確性。任何只強調某一種診法的重要性,而忽視其他診法的做法,都是不對的。一、望診
望診,是對患者的神、色、形、態、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質異常變化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測知內臟病變,了解疾病情況的一種診斷方法。中醫學通過長期大量的醫療實踐,逐漸認識到機體外部,特別是面部、舌質、舌苔與臟腑的關系非常密切。如果臟腑氣血陰陽有了變化,就必然反映到體表。因此,通過望診就可以了解到機體內部的某些病變。臨床應用主要有望神、望色、望舌、望形體和望分泌物的變化等。
望舌質和舌苔,屬望舌,是舌診的主要內容,望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之一。舌質,又稱舌體,是舌的肌肉脈絡組織。舌苔,是舌體上附著的一層苔狀物,由胃氣所生。正常舌象,是舌體柔軟,活動自如,顏色淡紅,舌面鋪有薄薄的、顆粒均勻、干濕適中的白苔,常描寫為“淡紅舌、薄白苔”。疾病狀態下舌象會發生變化,早在《內經》中已有“舌干”“舌上黃”“舌卷”的記載。望舌,以觀察舌質和舌苔兩方面的變化為主。
舌診,在中醫的醫療實踐中不斷發展,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理論。
首先,舌與臟腑相關是舌診的基礎。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由于舌通過經絡直接或間接地聯系許多臟腑,如手少陰心經之別系舌本,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足少陰腎經挾舌本,足厥陰肝經絡舌本,它如足太陽之筋結于舌本,手少陰之筋入系舌本等。所以,臟腑的精氣可上營于舌,臟腑的病變亦可從舌象變化反映出來,這就是望舌可以診察內臟病理變化的依據。
其二,在長期的臨床實踐過程中,前人還發現舌的一定部位與一定的臟腑相聯系,并反映著相關臟腑的病理變化,從而把舌劃分為舌尖、舌中、舌根、舌邊四個部分、分屬于心肺、脾胃、腎、肝膽等有關臟腑。這種以舌的分部來診察臟腑病變的方法,在臨床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望舌質:望舌質主要是察其顏色、形態的異常。對于診察臟腑精氣盛衰存亡,判斷疾病預后轉歸,具有重要意義。(1) 望舌色:望舌色,主要觀察舌質顏色的異常變化,主要有如下四種。①淡白舌:較正常舌色淺淡,稱為淡白舌。主虛寒證,為陽氣虛弱、氣血不足之象。陽虛血少,氣血不榮,故舌色淡白。常見于陽虛、血虛的病證。②紅舌:舌色深于正常舌,稱為紅舌。主熱證。熱盛則氣血涌甚,反映于舌質,故呈現紅色。可見于里實熱證,也可見于陰虛內熱。③峰舌:舌色深紅,稱為絳舌。主內熱深重。外感熱病見絳舌,表示邪熱深入營血,多見于熱性病極期。內傷雜病中,絳舌常見于久病、重病之人,多屬陰虛火旺。④紫舌:舌見紫色,主病有寒熱之分,絳紫色深,干枯少津,多系邪熱熾盛、陰液兩傷、血氣壅滯不暢之象;淡紫或青紫濕潤,多因陰寒內盛、血脈瘀滯所致。舌上有紫色斑點,稱為瘀斑或瘀點,多為血瘀之象。(2)望舌形:望舌形,以觀察舌質的榮枯老嫩及形體的異常變化為主。首先應注意舌體的榮枯老嫩,舌體明潤者為榮,說明津液充足;舌體干癟者為枯,說明津液已傷;舌質紋理粗糙,形色堅斂蒼老者為老,多屬實證、熱證;紋理細膩,形色浮胖嬌嫩者為嫩,多屬虛證、寒證。同時還要觀察舌體的胖瘦、大小,有無裂紋、齒痕及芒刺等五種常見的形體變化情況。①胖大舌:較正常舌體胖大,為胖大舌。有胖嫩與腫脹之分。若舌體胖嫩,色淡,多屬脾腎陽虛、津液不化、水飲痰濕阻滯所致;如舌體腫脹滿口,色深紅,多是心脾熱盛;若舌腫胖,色青紫而暗,多見于中毒。②瘦薄舌:舌體瘦小而薄,稱為瘦薄舌。是陰血虧虛、舌體不充之象。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氣血兩虛;瘦薄而色紅絳且干,多是陰虛火旺、津液耗傷所致。③裂紋舌:舌面上有明顯的裂溝,稱為裂文舌,多由陰液虧損不能榮潤舌面所致。若舌質紅絳而有裂紋,多屬熱盛津傷、陰精虧損;舌色淡白而有裂紋,常是血虛不潤的反映。其中正常人亦有裂紋舌者,在臨床上無診斷意義。④齒痕:舌體的邊緣見牙齒的痕跡,即為齒痕舌。多因舌體胖大而受齒緣壓迫所致,故齒痕舌常與胖大舌同見,多屬脾虛。若舌質淡白而濕潤,多為脾虛而寒濕壅盛。⑤芒刺:舌乳頭增生、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手,稱為芒刺。若芒刺干燥,多屬熱邪亢盛,且熱愈盛則芒刺愈多。根據芒刺所生部位,可分辨邪熱所在臟腑,如舌尖有芒刺,多屬心火亢盛;舌邊有芒刺,多屬肝膽火盛;舌中有芒刺,多屬胃腸熱盛。(3)望舌態:望舌態,主要是觀察舌體運動的變化,主要有如下五種。①強硬:舌體強硬,運動不靈活,屈伸不便,或不能轉動,致使語言謇澀,稱為“舌強”。若見于外感熱病,多屬熱入心包、痰濁內阻,或高熱傷津、邪熱熾盛。見于雜病中者,多為中風征兆。②痿軟:舌體軟弱,伸卷無力,轉動不便,是為舌痿,多屬氣血虛極、陰液虧損、筋脈失養所致。若久病舌淡而痿,是氣血俱虛;舌絳而痿,是陰虧已極。新病舌干紅而痿者,則為熱灼陰傷。③顫動:舌體震顫不定,不能自主,稱為舌體顫動。久病中見舌顫,屬氣血兩虛或陽氣虛弱。外感熱病中見之,多屬熱極生風或虛風內動之象。④吐弄:舌伸長,吐露出口外者為吐舌;舌時時微出口外,立即收回口內,或舌添口唇上下或口角左右,稱為弄舌。兩者都屬心脾有熱。吐舌可見于疫毒攻心,或正氣已絕;弄舌多為動風先兆,或小兒智能發育不良。⑤?斜:舌體偏斜于一側,稱為?斜。多是中風或中風之先兆。⑥短縮:舌體緊縮不能伸長,稱為短縮,多是危重證候的反映。舌淡或青而濕潤短縮,多屬寒凝筋脈;舌胖而短縮,屬痰濕內阻;舌紅絳干而短縮,多屬熱病津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