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鄖陽閩丹縣有個姓張的老婦人,她為人善良,一輩子做了許多善事,但她自己的命運卻坎坷曲折。她早年父母雙亡,中年喪夫,膝下只有一個女兒,名叫秋怡。
秋怡長大后,對母親很是孝順,為了留在家中贍養(yǎng)母親,她招了一個名叫鄭而鵬的泥匠做上門女婿。婚后不久,秋怡就生下了一個兒子,張氏整日抱著外孫,把他當眼珠子疼。
這段時間以來,張氏生了重病,臥床不起,秋怡為她請來了大夫診治,家中的錢財像流水一樣向外花,這樣的情況惹來了女婿鄭而鵬的不滿。
鄭而鵬覺得,家中的錢財多半都是自己掙的,這些錢是留給自己的孩子的。況且,岳母的年齡也已經(jīng)大了,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沒必要在她身上花費太多錢財。
秋怡為了這件事整日在家中和丈夫爭吵,盡管她盡力壓低了聲音,瞞著母親,但張氏還是很快就察覺到了家中的異樣。
這天晚上,秋怡和鄭而鵬又在家中吵了起來,秋怡還摔了凳子,張氏躺在床上,她看了看坐在床邊乖巧守著自己的外孫,心中不由得感到一陣凄涼和不舍。
第二天一早,張氏對女兒和女婿說,她感覺自己的身體已經(jīng)恢復很多了,不用再請大夫了,想讓女婿帶自己去爬山,鍛煉一下。
秋怡聽了這話不太樂意,心中很是擔憂。但鄭而鵬一聽不用請大夫,立刻高興了起來,想也不想地應下了岳母的話。
鄭而鵬帶著岳母上了山,兩人順著崎嶇的山路向山頂走。張氏沒走出多遠就面如金紙,氣喘吁吁,額頭上還冒出了豆大的汗珠,鄭而鵬目不斜視,只當作沒看到岳母的難受。
在路過一個山崖時,張氏突然叫了停,說自己實在走不動了,想在這里歇上一會兒。
張氏坐在山崖旁,絮絮叨叨地跟鄭而鵬交待,讓他以后一定要好好對待秋怡,兩人不要再吵架了。
鄭而鵬很不耐煩地聽著,沒有吭聲。
張氏說了一會兒突然停了下來,她嘆了一口氣,說了句,“兒孫自有兒孫福,我也管不了這么多了。”
她顫顫巍巍地想起身,但每次都是剛離開地面就又坐回了地上。鄭而鵬在一旁看著,也沒有上前搭把手。
張氏長嘆一口氣,用盡了全身的力氣猛地一起,她站了起來,可不知怎地,身子一趔趄,竟直接從山崖上滾落了下去。
鄭而鵬看到這一幕,才終于變了臉色,他慌忙趴在山崖邊,卻見山崖下云霧繚繞,什么也看不清,頓時慌了神。
他不敢回家,怕受到妻子責罵。并且,他心中還有一份心虛,他知道,剛剛岳母起身時若是他搭上一把手,或許岳母根本就不會掉下山崖。
鄭而鵬六神無主的在山中待了一夜,直到第二天下午才磨磨蹭蹭回到了家門前。他在家門口來回晃悠,就是不敢伸手推門。
就在這時,鄭而鵬突然聽到,屋中傳出了岳母張氏的聲音,他仔細聆聽了一會兒,確認自己沒有聽錯,頓時面色變得慘白。
他急急忙忙就往村口跑,恰好,這時有一個和尚來到村中化緣,趙而鵬一看到他,雙眼直放光,拉著他就往家里走去,言說家中有一只惡鬼。
鄭而鵬帶著和尚回了家,秋怡見到和尚很是不解,她皺眉看向丈夫,問他這是在做什么,昨晚為什么沒有回家。鄭而鵬對妻子的話充耳不聞,雙眼緊緊盯著紅光滿面的張氏。
和尚上下打量了張氏一番,而后對秋怡和鄭而鵬說道,“她已不是人。”
秋怡聞言大吃一驚,而鄭而鵬則叫囂著讓和尚趕快收了張氏。
和尚并未理會鄭而鵬的話,他雙手合十,向張氏施了一禮,說,“小僧今日失禮,日后定會前去參拜。”而后,他徑直離開了。
張氏冷淡地掃了一眼面色大變的鄭而鵬,而后目帶慈愛的看向了面露不解的女兒和外孫,將事情的經(jīng)過講述了一遍。
原來,那日張氏上山,本就存了死志,墜落山崖也是她故意而為的,目的就是不再拖累家里,讓女兒難做。
但她沒想到的是,在她墜落山崖后,被一朵云彩接住了,那云彩帶著她越飛越高,到了一個渾身散發(fā)著金光的神仙面前。
神仙對張氏說,“你累世行善,算到這一世已經(jīng)是八世善人。在這一世里,上天讓你歷經(jīng)磨難,一生坎坷,但你卻依舊能保持初心,積德行善,順利通過了上天對你的考驗。”
神仙問張氏,接下來是愿意轉世投胎,下一輩子投身富貴人家,還是想成為當?shù)爻勤颍o佑一方百姓。
張氏想了想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又想了想這一方的百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
張氏成為城隍后,神仙知道她惦念家里,特許她回家一趟,與家中親人道別。張氏回家后,只顧著多看女兒幾眼,還沒來得及將前一天發(fā)生的事情告訴她。現(xiàn)在講完這一切后,也就到了她該離開的時候了。
秋怡聽完這番經(jīng)過,痛哭不已,張氏溫柔地將女兒攬在懷里,說雖然不能再見面,但自己會一直守護著她。說完,張氏就化作一道金光,消失在了天際。
后來,秋怡與鄭而鵬和離,并將他趕出了家門,附近的人家也都知道了鄭而鵬的事情,都不愿意再將女兒嫁給他。
秋怡和離后,又嫁給了一個木匠,她一輩子無病無災,日子過得和和美美。
鄭而鵬這一輩子沒能再娶親,他年老后生了重病,孤苦無依,無人照料。后來,在一個清晨,他爬上了山崖,而后跳了下去,了結了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