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公譚婆和趙錢孫本是師兄妹,年輕時不免出現二男愛一女的三角戀愛局面。那時譚婆喜歡誰,也說不清,總之少女時的譚婆愛耍小性子。幾十年過去了,三個人還是這樣糾纏不清,而且更上水平。
這三人,均參加過三十年前的雁門關之役,也算是江湖上大有來頭、大有身份的人物了;只是,他們的出場,更多的,卻是給人以為老不尊、醋海興波的意味。一番云里霧里之后,我們總算弄清楚了:譚婆原是趙錢孫的小師妹,喜歡“動手打人”,趙錢孫不甘心“自己無緣無故的挨打”,心有不甘,每每因此事而與譚婆爭吵,一來二去,兩人最終沒能走到一起。與趙錢孫相反,譚公偏偏練就了一門“挨打不還手”的功夫,最終成功逆襲,后來居上,抱得“美人”歸。
此段調笑節目,如漫畫一般,折射俗世中一些男女情愛道理,讀之可作會心一笑。
倪匡先生由此引申出妙論來:“同樣道理,妻子愛花錢買這買那,做丈夫的努力賺錢即可,不要太多干預批評。”
其實,譚公的那門功夫也算蠻簡單的,練起來也很容易,最多也只是掏出膏藥來,在被打之處涂抹一下,片刻之后,即可“消腫退青”。
“有幸”目睹這“一個打得快,一個治得快”的一幕后,單戀者趙錢孫感慨道:“早知這般,悔不當初”,此外還“打是情、罵是愛,挨幾個耳光,又有什么大不了”云云。
金庸先生長于尺水興波,在弄清這段三角戀情的來龍去脈、成敗禍福之后,我們對譚公譚婆趙錢孫最終先后喪生于蕭遠山之手,心下黯然,甚至會忘了他們也曾隨帶頭大哥一起,參與了當年的伏擊戰。
“趙錢孫”當不是那位情場失意者的真姓名,而“趙錢孫李”位列百家姓之首,這似乎是在暗示我們,情場之復雜、詭譎、微妙,當不在戰場之下;人在情場,凡事當三思而后行,否則就要去找后悔藥了。
看來,挨打不還手的法寶,男同胞們還要努力學習研究一番才是。
十大情種上榜人物中,譚公譚婆和趙錢孫排名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