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活得很忙碌,忙到從來沒有仔細的審視過自己的生活。
《人生七年》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它讓我們跳出自己的生活,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得以近距離觀察他人在不同人生階段的選擇和結果,體會他人在成長路途中的歡樂,彷徨,奮斗,悲傷和成長。
看不同的人生,為的是遇見更好的自己。
1
《人生七年》,這是我今年看過的最棒的一部紀錄片,沒有之一。
《人生七年》,是一部堪稱偉大的紀錄片,不談別的,其跨度50余年,本身就已經是個無法超越的記錄了。
該記錄片分別記錄了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英國小孩,有的是上層社會,有的是孤兒院,從他們7歲開始,此后每隔七年,導演會重新采訪當年的這些小孩,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以7年作為人生的一個節點,記錄他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各自不同的人生狀態,不同的人生選擇和不同的人生軌跡。
據說,這部記錄片的導演現在已是一個耋耄老人。這部紀錄片拍攝時間已經持續了56年,下一個七年是2019年。到那時,這部記錄片的所有人都將六十多歲了。
拍攝這片子的初衷,是想真實地呈現英國階級壁壘、社會流動性之類的問題。我們也似乎看到,精英階層的孩子從7歲開始的觀念和普通階層就有巨大的差距,他們往后的人生發展也確實不出人意料。但是,如果把這個片子的意義局限于此,未免顯得狹隘。
這部紀錄片并沒有直接向人們傾訴什么道理,或是什么價值主張,它只是直接的,把社會,把個人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接下來,需要你自己去體會,體會出屬于自己的人生。
鏡頭一晃而過,7年就這樣結束了。每一個難挨的時刻,都被輕松的一筆帶過。而生活是真實的,由每一個點點滴滴匯聚而成,而能展示給你的,也只是這無數生活片段中的某幾個片段。我們所能看到的,也只是他們每一個階段表現出來的一小部分,7年間的細節和過程,我們根本看不到,也根本無從想象。
不論是春風得意,還是困頓焦灼,他們的人生經歷對我們都有著很大的啟發。他們就像是一面又一面的鏡子,讓我們照見自己,反思著自己,并以此作為我們人生的經驗,從而摸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2
下面是我對這14個孩子的一些感受。
Tony:成長于倫敦東區,最底層的孩子,小時候很頑皮,7歲就下決心要當騎師,后來意識到自己不適合騎師,于是改學了出租車,并如愿成為出租車司機。他似乎總是想到什么就能做到什么,做不成也不因此后悔或沮喪。盡管一直是普通的出租車司機,但是人生卻不平庸。7歲時,臉朝地摔倒的Tony笑著爬起來繼續奔跑著,這份骨子里對生活的熱情和樂觀真的很啟發我。
Bruce:虔誠的基督徒,家境很好。7歲就說想去非洲當傳教士幫助別人。牛津大學數學系畢業,在普通學校當老師,深信教育可以幫助人,幫助社會。曾去孟加拉國支教,積極參與教堂事務,幫助過同節目有困難的Neil。后去了貴族學校任教,生活簡單幸福。
Nick:世俗標準里最“成功”的孩子,真正打破了壁壘,從偏遠地區只有一間屋子的小學一路考上了牛津,后來去美國當了物理教授,事業有成。
Neil:估計是整個節目爭議最大的人。沒能考上自己想去的牛津,而去了阿伯丁大學。一年后選擇退學,之后更是四處漂泊靠領救濟金生活。一直在彷徨,一直活在困頓中,但后來他慢慢地開始從政,成為了一名地區的議員,不過地區議員也依然很慘,還得靠救濟金。他就像是一名苦行僧,在路上慢慢找回自己,盡管這條路漫長而艱辛。
(彼得、尼爾)
Peter:21歲在倫敦上大學,年輕時有些憤世嫉俗,28歲當了老師,之后因為各種原因一直沒有參加節目,直到56歲才回歸,他已經組建了自己樂隊,并獲得一些榮譽。
富家三公子:
John: “高富帥三人組”里觀點永遠最直接、犀利的那一位。他的一生似乎就是按照上流社會的正常模式展開的。14歲就想好了以后要從事法律。如愿考上了牛津大學,讀的法律專業,后來去了法庭,娶的是前保加利亞大使的女兒,他自己的曾祖父就曾是保加利亞首相,可見背景之雄厚。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21歲時的觀點:人們總是以為他們這個階層的人生就是順風順水,想去哪所大學讀書就去哪所大學讀書,一切看起來都是順理成章,但是人們并沒有看到那些挑燈夜戰的日子,那些刻苦努力的日子,這是社會對他們的誤解。后來才知道他9歲時喪父,母親不得不承擔生活的重擔,讀大學自己也很努力的拿到了牛津獎學金,所以,并沒有我們想的那么輕松。
Andrew:精英階層子弟的道路看起來確實一帆風順,劍橋大學讀的法律,后來當了律師,成為律所合伙人,后來又跳槽,一直過著優渥的生活。
他說了一句讓我非常難忘的話:你沒法給孩子任何實質的東西,但良好的教育會讓他們終身受用。
Charles:只參加到21歲,之后就離開了節目。14歲明顯感受他和John、Andrew不一樣,有一種反叛自己階層的勁兒,也很有文藝范兒。理想是寫東西,后來去當了記者,再后來在BBC做節目。
Suzy:節目中唯一的富家女孩。7歲天真無邪,14歲開始有些迷茫,21歲的時候覺得人生、家庭之類毫無意義,可能是因為父母離婚的影響。28歲嫁了一個律師之后,開始了安心的家庭主婦生活,她也變成了一個非常平和、快樂、美麗的女人。然后一直保持著這種平和快樂的狀態。
倫敦東區平民三姐妹:sue、Jakie、Lynn。
Sue:三姐妹中對自己要求最高的一個,14歲說不想早結婚,想要充分地體會人生,果然也是結婚最晚的。但還是在20多遇到了喜歡的人,結婚生子,遺憾的是最后還是離婚,至此步入辛苦的單親生活。后來孩子大些,開始全職,也遇到了自己的真愛。56歲,她成為了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一個科目的負責人。
Lynn:三姐妹中最文靜的一個,很早就結婚了。開始是在圖書館上班,后來是流動圖書館,再后來回到圖書館給孩子們講故事。同時承擔著當地學校的行政工作和當地教區的事務。她的生活,平淡而滿足。后來得了一種遺傳病,生活的不是很順利。
Jackie:結婚早離婚早,經歷過兩段婚姻,有三個孩子,后來患病無法工作,不得不領救濟金生活,一家人拮據而快樂。后來經濟危機削減開支,她無法再領救濟金,婆婆和前夫相繼得癌癥,這么多悲傷的事情發生在一起,但她還是很堅強地生活。
福利院兄弟Paul和Symon
Paul: 7歲在福利院,14歲被家長接去了澳大利亞,有點內向,有點自卑。后來,娶了一個非常好的妻子,兩個人在生孩子之前變賣了家產,買了房車去環游澳洲。一直是普通工人,但每次采訪Paul,他都是靦腆地笑著,話不多,但是表情就是滿滿的幸福。
Symon:7歲在福利院生活,后來被母親領走,但是從來不知道父親是誰。21歲在一家冷凍食品廠打工,說自己應該不會困在這里,有更大的理想,但28歲還在那里,結婚了有5個孩子,后來離婚。42歲有了另外的妻子和孩子,雖然還是做著搬運工之類的工作,但整個人的狀態很不一樣了。兩個人還參加收養孩子的資格培訓,已經收養過了幾千個孩子。56的他剛剛拿了不錯的公司的offer。
看著這14個孩子,一步步長大成人,我們會發現,所謂幸福,跟階級無關。富裕的家境確實讓人生輕松了一些,但普通階層的孩子也能夠慢慢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獲得自己的幸福。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生活道路,各自有各自的幸福。
3
人生真的有很多種可能性,各不相同,但似乎又有注定的軌跡,這一切都在于你的選擇。殘酷的地方在于,你只能選擇其中的一種。所以,該好好問問自己,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以下是看完這部紀錄片后的一些感受:
1、關于選擇。
就算每個人的背景、環境、性格千差萬別,生活其實永遠有無限種展開的方式,并且很大一部分取決于自己的選擇。你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你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你現在走的每一步,正是過去無數步累計而成的結果。所以,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2、關于階層。
階級是真實存在的,階級背后的資源不平等也是毋庸置疑的。出身決定了你的起點,但決定不了你的終點,過程要看個人。所以,想要改變自己的階級,可能更多的還是需要個人努力。
3、關于努力。
正如John 在14歲時所說,他們的人生經歷并不是所處階層引發的必然結果,好比說他上了牛津大學,并不是由于他來自upper class,而是由于他很早就定下了這個目標,且付出了艱苦的奮斗。所以,想要得到更好的生活,需要努力,需要辛苦付出。
4、關于教育。
教育很重要,知識很重要。那些從小上私立學校,最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沒有一個后悔他們所受的教育。年輕還是該好好地學習,掌握技能。永遠不要停止學習,永遠不要拋棄對世界的好奇心。
5、關于時間。
時間是個奇妙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卻幻化成世間萬象,每分每秒地從我們旁邊悄悄地溜走,亙古如是,沒有人可以抵御時間的流逝。不虛度光陰,盡可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為,最終每個人都會走向死亡,所以,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無限的精彩。
6、關于愛情。
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就會遇見什么樣的人。所以,想要遇見一個更好的人,就要提升你自己,讓自己配得上你想要的人和事。此外,永遠對愛情抱有希望,永遠不要覺得自己等不來一個對的人。
7、關于父母。
大多數人在中年,遭遇了喪親之痛。每個人在談到這一點時,眼中的光都消失了,顯得哀傷,并且表示直到親人去世的前一段時間,才感覺更了解他們了。我們都希望父母安康,可是歲月從不留情,我們陪伴父母的日子也在不斷減少。
所以,為了不在未來后悔,還是趁現在父母尚在,多盡孝心,多陪伴他們吧。
8、關于健康。
身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35歲之后,一些人身材嚴重走形,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老很多。所以,無論何時,要記得鍛煉身體,保持好的狀態,好的身材,這都是必要的。
9、關于婚姻。
好的婚姻,可以讓你成為更好的人。35歲之后,生活辛苦或者不幸福的女人更容易老;而生活幸福的女人顯得更平和,更美。找一個能承擔起責任,懂自己的人過一輩子。
10、關于你自身……
真實生活的每一天你都要自己去經歷,自己去承受。你的生活,只和你自己有關,和別人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