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海婷
摘要:王鐸是明朝后期行草書大寫意一派的重要書家,其創作受“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米芾筆法影響,又以《淳化閣帖》中張芝、柳公權等書拓為基礎,入古出新。其用筆揮灑縱橫、蒼郁雄渾,將渾厚與爽利互相融合,用筆的澀與暢相輔相成,以折鋒剛其勢,作品令人嘆為觀止。筆者認為王鐸雄肆奇強的行草書風富有藝術魅力,視覺效果具有強烈的節奏變化。文章以王鐸行草書的風格特點作為研究對象,從筆法、字法、墨法三個方面對王鐸行草書的風格進行分析研究,以期為書法學習者了解王鐸的作品提供幫助。
關鍵詞
書法、行草、風格、特點
正文
王鐸(1592—1652年),河南孟津人,字覺斯,號崇樵、晚號松樵。明天啟二年(1622年)考中進士,曾任南京禮部尚書,在弘光政權建立期間任東閣大學士一職。王鐸的仕途道路坎坷且經歷了改朝換代之巨變,但是他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卻從未間斷。與其仕途相比,王鐸在書法上更加揮灑自如。王鐸極為重視對古代法帖的臨帖學習,他堅持每日臨帖并且認為:“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王鐸雖然自稱“獨宗二王”,但他的書學造詣亦是博采眾長,其書法作品涉獵各家,包括“二王”、米芾、顏真卿等書家,作品既有“二王”之秀逸,又有顏氏之厚重古樸和米芾的跌宕灑脫。除去“二王”之外,王鐸尤其肯定米芾的書法。王鐸的書風提倡取法高古,為當時所盛行秀美俊逸但缺乏雄渾陽剛之風的明末書法領域提供了新的活力。
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曾言:“古人論書,以勢為先。”書法的審美實際上是一種以文字作為依托的造型藝術,古人認為形的造就離不開勢。上文中所提到的勢主要是依靠筆和線條加以體現的,包括筆勢、動勢兩種。
筆勢
每一幅書法作品的字里行間以及點畫和點畫之間的聯系被稱為筆勢。作為貫穿每一行里字和字之間的關聯,筆勢就如同書法中的血脈、經絡一樣,只有血脈經絡的順暢才能讓書家用筆八面出風,從而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書法術語之中的行氣便屬于筆勢的一個部分,王鐸對于筆勢的掌握是非常成功的。王鐸的書法善于在起筆時逆勢露鋒,在收筆時回筆出鋒,在這個過程之中形成一種巧妙的呼應。眾所周知,字有自然之形,王鐸善于順應字行自然的趨勢來完成上下銜接。
王鐸的書風善于因波生勢,筆勢講究借著點畫波動而產生,無論是楷書還是行草都需要得勢方可靈氣活潑生動,然而點畫如果過于平直就會顯得呆板無力,所以自古大書家都貴在“曲勢求直”。例如,王鐸的《臨王羲之蔡家斌帖》就可以看出,這種從不直之中求直的方式是非常容易產生筆勢的。
除此之外,王鐸的書法之中還常常出現一種“縮筆取勢”的取法,該取法主要旨在書寫過程之中將某些本應該開與伸的筆畫上不展筆勢,反而運用合與縮的辦法,其意在于蓄勢。
動勢
在中國書法審美上對于勢的體現不僅僅在筆勢,也在于動勢。所謂的動勢指的是書家的創作讓字體本身產生動感,相較于筆勢來說這一點更加抽象。一般來講,篆、隸、楷書的線條是可以孤立來看、進行局部欣賞的,但是行草書的線條講究用筆的跳躍性,在于運動的感覺。從王鐸的部分作品來看,他的書法之所以能夠產生動勢,主要在于作品之中每個字的構圖配合整體效果,各個部分的運動都非常合乎整體邏輯并且能夠完美融入到作品之中。
從另一方面來講,王鐸的作品能夠產生動勢的原因也在于他對于字體變形上的處理。對于字體的變形來說,需要書者掌握大量經驗方可完成,在書寫的形式上也需要完成得恰到好處。以此原則作為基礎,變形所需要的條件必須更加靈活與完備。這種動勢的構成關系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每一筆關乎整體平衡的同時,也能夠產生與預期不同的效果。
此外,中國文字以方塊為主,所以其本身也就具備對稱、平衡的特點,但是這種統一性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會影響動勢的效果,當字形與正常搭配相違背時,在視覺效果上就會呈現出緊張的狀態,這種緊張感恰恰可以產生動勢。例如,從王鐸的草書《王屋圖詩卷》中,我們可以發現,作品中時不時會以扭轉、夸大等形式將文字做出盡可能的改變,正是因為這種改變無法預測,才會在變形之后形成一定的審美張力。
在追求書學和書藝的過程中,王鐸是當之無愧的創新者與善學者。他臨帖的功力可以說直抵晉唐、深入傳統,這種獨特的風格加之自己的藝術個性,使其形成強烈的個人書法風格。接下來,筆者將著重從筆法、章法、墨法三個方面對王鐸行草書風的特點進行分析研究。
筆法
王鐸的行草書用筆可謂抑揚頓挫,急緩有度。他的作品輕重、濃淡、粗細、枯濕的變化極為豐富,做到這一點無疑需要運筆速度的加持。清代秦祖永的《桐蔭論畫》中提到:“王覺斯,魄力雄沉,筆墨之外有英姿,用鋒險勁沉著。”對于王鐸筆法所產生的效果給予了高度評價,與此同時也形容其人筆力的老辣雄渾。
王鐸曾言:“每書當于談兵說劍,識或不平感慨,十指下發出意氣,輒有樵晉鄙之快。”這句話指的是王鐸進行書法寫作之前的情感以及心理狀態。誠然,情感的流露需要書者用筆的率然,王鐸用筆強調中鋒,他中鋒用筆的情況在作品中甚至可以占到九成以上,以《草書臨淳化閣帖立軸》為例,該作品用筆不求險絕,古樸沉著,從用筆的線條上來看纖細有力,深得古法。在《臨王獻之、王羲之帖》中,他的筆法將翻折提按表現得淋漓盡致,并且兼具沉穩之美韻,其筆法在“二王”基礎上進行了夸大,可見其個人風格之獨特。
章法
王鐸書法風格的轉折點出現在其40歲前后,在此之前他比較看重筆法,而40歲后,王鐸逐漸將自己的著眼點放在了章法之上。王鐸作品以章法多變和尺幅巨大著稱,他的行草書章法豐富,疏密有度,或上疏下密、或左疏右密。王鐸的作品尺幅接近八尺、一丈的作品有很多,例如《臨王羲之清和帖》橫向約51cm,縱向約253.5cm;《草書臨帖》橫向約45.8cm,縱向約277.5cm,皆可謂巨幅之作。這些作品尺幅大氣,從欣賞的角度來看非常震撼。
王鐸行草書作品風格的多樣性以及審美性大都體現在其章法上,他對于章法的控制也受其點畫影響,例如他的作品《草書軸》中,章法采取兩行,并未刻意安排其表征。從第一行違字到第一行的結束僅僅用一筆,第二行在創作的過程中節奏變化明顯,這種大膽的章法是大多數書家所不具備的。王鐸以幾個字一組的方式進行創作,部分錯落的同時,整體又十分統一,使每個字都活靈活現地躍然紙上。從他的作品《臨王獻之省前書帖》中可以看出,章法左右呼應,第一行向左取勢,到結束時又加以調整,形成了線組和字組的完美呼應。從中也可以發現,王鐸的空間駕馭能力完美地體現在其章法上,使觀者總有意想不到的視覺感受。
墨法
一般來講,每個時代的墨法都是大相徑庭的,例如,晉代書家善用淡墨,唐宋書家善用濃墨,到了明清時期書家們又多用淡墨。書法風格淡雅清新者多用淡墨,書法風格雄健者多用濃墨。董其昌、王文治是使用淡墨的名家,蘇東坡、顏真卿等書家是善用濃墨的典范。王鐸行草書的墨法極為豐富善變,在《王鐸草書詩卷》之中,潤墨、干墨、漲墨、渴墨一應俱全。在王鐸中年所作的《金山寺立軸》中,他通過漲墨之法的運用將字的結體從線變為面,字與字之間通過淡墨的擴展而連接在一起,漲墨甚至能夠在紙上滂沱橫流。
漲墨是王鐸反復實踐之后創造出的極具個人代表性的墨法,這種方法將墨水聚成一團,默寫地方甚至不分筆畫,這樣所形成的塊面感與傳統的線條相比能夠增強藝術表現力;另一方面來看,也起到簡潔形體的作用,在增強藝術表現力的同時提高整體品味。王鐸對于墨色的處理方法從某種意義上大大拓寬了書學中墨色枯濕輕重緩急的變化范圍,從而影響了作品的空間節奏,為筆觸的質地提供了豐富變化。
20世紀末,王鐸的大幅立軸書風曾經風靡中國書壇。大型的全國展覽中不少作品都受到王鐸高堂大軸草書書風的影響,增加了作品的視覺沖擊力,成為展覽的一大亮點。書家陳方曾言:“書法之美是通過修養和創造力凝成的形象,不是挖空心思做形式。”王鐸的行草書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從上文的研究分析中,我們不僅了解到他作品的個性面貌以及藝術精神,而且也了解到他每日臨帖的鉆研與努力繼承傳統的精神。筆者認為,個人風格需要以深厚的傳統功力作為后盾,加之文化修養的輔助,才能讓書法作品的形象創造更加優美,讓自己的書法創作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