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歷繁華 深嘗劫難
——漫話“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武抒祖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一生,經(jīng)歷了極繁華至極敗落的全過程,可謂曲折多變,演繹了一曲跌宕起伏的人生。
一、天資聰穎——“卻把青梅嗅”的少女時代
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山東濟南章丘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境優(yōu)渥。進士出身的父親李格非才識淵博,精通儒學,受到大文豪蘇軾的激賞,躋身“蘇門后四學士”之一,在致仕之路上光環(huán)耀眼。母親王氏也出身書香門第,氣質溫婉,家庭文化氣息濃郁,自然度過了一段美好、快樂、無憂無慮的少女時代,為李清照以后的藝術之路奠定了基礎。
李清照天資極高,聰慧過人,加之久受書香熏染,更是才氣逼人。又得到晁補之等文壇名家的點撥,更加才情四溢,在詞壇嶄露頭角。同時代文學家王灼評價其“自少年即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若本朝婦人,當推文采第一”。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點絳唇·蹴罷秋千》
一天,剛剛蕩了一場秋千、汗透輕衣、慵懶不堪的詞人被不期而至的來客驚起,羞澀地躲避的情狀,“襪刬金釵溜”,只穿著襪子就匆匆奔跑,以致抖落了頭上的金釵的狼狽不堪的樣子活脫脫畫了出來。但頑皮的天性又不想讓自己徹底消失,于是假裝“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這一微妙神態(tài),想看看這個闖進來的冒失鬼到底如何的微妙心理。在這首小令里,詞人的率真、慵懶、害羞、調皮、活潑的形象惟妙惟肖,其幽微心理是如此可愛,又令人忍俊不禁。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完全是一首記游詞。追述了曾經(jīng)泛舟濟南溪亭游玩時,肆意揮霍幸福的無比愜意時光。(筆者注:溪亭泉又名王氏溪亭泉,位于濟南市珍珠泉旁,現(xiàn)為濟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當年溪水潺湲,亭臺樓榭,是人們游玩的好去處。據(jù)載,古時的溪亭泉緊依濯纓湖,北接大明湖,水面廣闊可通舟楫,即使到了明代,依然水勢旺盛。明朝詩人王象春在其《齊魯—濟南百吟》中描寫了當時這一帶泉水旺盛的景象:“一曲溪流一板橋,浣衣石面汲水瓢。家家尾后停針女,樹底橫舟手自搖?!保┟钤谑闱橹魅斯穆收妗⑶逍聞e致地醉酒與湖中的花美?!俺S洝卑炎x者瞬間勾入她所創(chuàng)設的詞境,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詞人一場酣飲后,醉得迷了路。“沉醉”流露詞人的歡愉,“不知歸路”傳遞主人公的流連忘返。
接下來,“興盡”兩句,把這種意興推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同“不知歸路”相呼應的“誤入”句,展開了一幅怒放的荷花叢中一葉扁舟盡情地揮灑的畫面,殊不知,詞人不是“不知歸路”,而是有意不想回去,折射主人公的忘情之態(tài)。同時把她的少年時代的幸福炫耀得無以復加。
兩個“爭渡”聲口畢肖,“驚起一灘鷗鷺”,把棲息于洲渚上的水鳥驚得“撲棱棱”凌空而起,畫面動態(tài)感十足,展示了主人公高興中的焦灼與頑皮,言盡而意無窮。
這首小令剪輯了歡娛的幾個片斷,把風景的移動變化與作者的怡然自得心情融合一起,展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一段任性、暢游、酣飲、豪放、不受拘束的美好歲月,富有自然之美。
二、衣食無憂——“賭書消得潑茶香”的青年時代
話說年輕的趙明誠,是汴京城里風流倜儻、富有才學的名少年。某年的元宵節(jié),他與李清照的堂兄李迥在相國寺賞花燈時與李清照邂逅。一個是婉約姿態(tài),清麗佳人;一個是相貌堂堂,氣宇軒昂。二人四目一對,自然萌生了愛慕之意。后來,趙明誠趁太學歇課,約了李清照堂兄李迥,前去拜訪李格非,實則醉翁之意不在酒。
他到時,李清照正于庭院打秋千,香汗淋漓。聞得有客來訪,慌忙躲避,偶然一瞥,那俊朗公子正是多日想念之人。倚門回首,院中青梅似通靈性,風過處,幽香陣陣,沁人心脾。東坡曾有詞:“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崩钋逭毡闶悄菈锏募讶?,趙明誠則是那多情的過客。
后來,趙明誠便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的字謎方式,委婉地向父親談及此事。
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求親。趙挺之(1040—1107 年),北宋名臣,熙寧三年(1070 年)進士,徽宗時官至禮部侍郎,拜御史中丞。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與趙挺之是禮部的同事,兩家門當戶對,一拍即合。
北宋崇寧元年(1102 年),李、趙二人如愿結為連理。婚后他們琴瑟和諧,志同道合,互相砥礪,致力于文物書畫的收藏,度過了一段詩情畫意的幸福美好的時光。
趙明誠幼而好金石之學,終生不渝。他曾自謂:“余自少小喜從當世學士大夫訪問前代金石刻詞”(《金石錄》序)。屏居青州與出守萊州、淄州時期,是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相濡以沫共研學問的時期,也是趙明誠金石事業(yè)最有成就的時期。
(一)“賭書消得潑茶香”的故事演繹著她們夫妻甜蜜的生活——
后來,他們寓居青州故里,李清照將居住的青州庭院命名為“歸來堂”。歸來堂畔,波清水秀;洋溪湖上,綠柳白蓮。經(jīng)歷了風雨的李清照,不再是當年乘舟采蓮的小女孩,自有一種洗凈鉛華的靜美。身邊有懂她的趙明誠噓寒問暖,有書有茶,有喜愛的金石文物和賞之不盡的繁花??梢姸说娜粘H耘f詩意不減。
每得一書,二人一同???,整理成類,題上書名。尋到書、畫、彝、鼎等文物,或摩挲把玩或舒展欣賞,直到蠟燭燃盡,西山月沉,方去歇息。
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
——《金石錄后序》
李清照記憶力超凡,每次飯后坐在歸來堂,和趙明誠以烹茶斗詩為樂??凑l能記得某事在某書的哪卷哪頁哪行,以定勝負。贏者品茶,敗者旁觀。每每言中,李清照即舉杯大笑,至茶水傾倒,灑在懷中,飲茶不成,倒費心收拾。后來,賭書潑茶之情趣,用以形容世間恩愛夫妻。
李清照曾填詞為恩師晁補之做壽祝賀。詞中風物情景,即是他們隱居歸來堂之生活寫照。
薄露初零,長宵共、永晝分停。繞水樓臺,高聳萬丈蓬瀛。
芝蘭為壽,相輝映、簪笏盈庭?;ㄈ嵊駜簦跤x別有娉婷。
鶴瘦松青,精神與、秋月爭明。德行文章,素馳日下聲名。
東山高蹈,雖卿相、不足為榮。安石須起,要蘇天下蒼生。
——《新荷葉·薄露初零》
(二)“人比黃花瘦”見證著他們夫妻二人恩愛的趣談——
公元1101年的重陽節(jié),婚后的趙明誠“負笈遠游”,李清照在家把酒賞菊,思念丈夫,情不能已,思然成詞。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關于《醉花陰》有這樣一個故事:
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明誠。明誠嘆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泵髡\詰之,答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
——(《瑯寰記》卷中引《外傳》)
李清照思夫心切,以《醉花陰》寄送趙明誠。趙明誠看完,激起比勝之心,于是閉門三日,同闋寫下五十首詞,把李清照的《醉花陰》也混雜其中,交給好友陸德夫點評。陸德夫看完,說,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最好。趙明誠一聽,折服不已:妻子之才遠在他之上。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可從三方面鑒賞其妙處。(1)“莫道不消魂”言有盡而意無窮,包涵著豐富的言外之意。(2)比喻巧妙。古詩詞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如“人與綠楊俱瘦”(宋無名氏《如夢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秦觀《水龍吟》)等等。但比較起來,均不及李清照。原因是這三句承“東籬把酒”、以人擬黃花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和人物的身份極為吻合。(3)“瘦”字極為傳神。古人評說:“詞之用字,務在精擇:腐者、啞者、笨者、弱者、粗俗者、生硬者、詞中所未經(jīng)見者,皆不可用,而葉韻字尤宜留意。古人名句,末字必清雋響亮,如‘人比黃花瘦’之‘瘦’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之‘鬧’字,皆是,然有同此字而用之善不善,則存乎其人之意與筆。”(《論詞隨筆》)這是用字“精擇”的最好示例。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詞人盡性地酣飲后,一覺酣睡到天明,酒醒后擔心園子里的那株海棠花在風雨的摧殘下是否凋謝,于是隨口問身邊的侍女“園子里的海棠怎么樣了?”哪知粗心的丫頭卻輕描淡寫道:“海棠依舊”。于是,李清照自言自語: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子里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喲。
從這首堪稱“不朽名篇”的小令里,除了感悟到李清照惜花之情外,還發(fā)現(xiàn):李清照青年時代的生活其實不亞于少女時代,不僅有才情,且充滿情趣。
三、豪氣率真——“生當作人杰”的中年時代
遍歷繁華,歷盡敗落。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人生命運也沒有忘記“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公元1127年是李清照人生的巨大轉折點,此年她才44歲。
這一年,金軍南下,“靖康之變”,二帝見俘,康王趙構南逃至應天府稱帝,時稱宋高宗,宋朝由北宋轉入南宋時代。
這一年,李清照夫家又一次發(fā)生重大變故,趙明誠的母親在江寧(今南京)悄然去逝。
李清照隨同淄州任上的趙明誠奔喪江寧,處理完母親的后事不久,趙明誠調任江寧太守。在南下尋夫的路上,李清照目睹逃亡的百姓,感慨“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王導、劉琨是魏晉時期的能臣名將,這兩句寫出了她對當時統(tǒng)治者昏聵無能的憤慨。作為一方太守,自有制止動亂、維護百姓安康的重任。然而,隨著金軍顧盼江寧,趙明誠在南宋朝廷“不主張抵抗”的妥協(xié)求和政策下,不顧全城百姓,丟下相濡以沫的發(fā)妻,于公元1129年2月的一個夜間,懸索城樓棄城而逃,如此劣跡,史稱“縋城宵遁”。此番作為,令世人不齒,也讓“巾幗不讓須眉”的李清照心灰意冷。
在路過烏江項羽自刎的地方,悲涼失望的李清照融景生情,擲下了有名的《夏日絕句》,辛辣地諷刺了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當然包括丈夫趙明誠在內)的膽怯官員。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夏日絕句》
趙明誠因縋城宵遁而三月罷官,五月,宋高宗又詔令其任湖州太守,并要求其立即前往建康覲見。
趙明誠縱馬飛馳,“途中奔馳,冒大暑,感疾?!卑榜R勞頓加之大暑,七月末,“瘧且痢,病危在膏盲”,意思趙明誠不但患痢疾,還有瘧疾,于浙東“行在”的病榻上苦等李清照。接到“書報”的李清照“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疾馳“行在”。此后半月,李清照端茶遞藥,噓寒問暖。但他已氣若游絲,八月十八日,趙明誠帶著滿腹悲愁,抑郁離去,時年47歲。
國破家亡。此后,李清照的作品中的愁苦滋味一天勝過一天。
趙明誠的意外辭世使李清照悲怮不已,深情地撰寫了“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等字字泣血的祭文。
大病一場的李清照病愈后,決定攜丈夫生前的藏品奔波他鄉(xiāng)輾轉謀生,李清照的果敢堅強可見一斑。
先是,李清照意欲投奔在洪州任兵部侍郎的趙明誠的妹弟,然不久金人攻陷洪州,李清照只好追隨帝蹤輾轉浙東,但時局板蕩,飄搖的朝廷已遣散百官。不得已,李清照決定只身南下杭州寄寓余生。
公元1132年,48歲的李清照終于抵達杭州。問題是,顛沛流離的生活,李清照隨身攜帶的大量珍貴藏品在顛沛流離的路途中散失大半,李清照幾乎陷入茫然失措的困窘中。
這時,一個時任杭州奉承右郎的中年男人張汝舟悄然走進了李清照的生活。張汝舟的虛情假意自然蒙蔽了窘迫中的李清照,孤獨無助的她覺得再嫁張汝舟,好歹有個依靠。
哪知張汝舟那廝,不過是圖謀不軌、覬覦藏品而來。當張汝舟發(fā)現(xiàn)李清照的大量珍貴藏品所剩無幾時,圖窮匕首見,遂惡語相向,甚至不吝“家暴”。李清照深悔自己識人不察,遇人不淑,又發(fā)現(xiàn)張汝舟賄官惡行后,決定告發(fā)張汝舟并堅決與他離婚(南宋荒唐的規(guī)定:妻告夫,哪怕夫有罪,妻也要入監(jiān))。
所幸,在親友的斡旋搭救下,在監(jiān)獄牢里只呆了9天的李清照,順利與張汝舟離婚,脫離魔爪。
四、縱然“凄凄慘慘”,仍直面現(xiàn)實,寧靜致遠的晚年時代
與張汝舟離婚后,堅強的李清照痛定思痛,勇敢地振作起來,余生一定要自力自強,瀟灑地活出最美的自己。在這樣的信念下,李清照的晚年生活走上了一條寧靜致遠的道路。
一方面她依舊關注國事,繼續(xù)收集編撰完成趙明誠的遺稿《金石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金石錄后序》。
另一方面,李清照一改過去淡雅的詞風,創(chuàng)作出一批與時代共命運的詞作,成為南宋婉約詞派的集大成者。
轉眼,不知是紹興哪一年的某個元宵節(jié)了。已步入遲暮之年的李清照,依然通過筆墨鏗鏘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人生只要愛過,無論經(jīng)歷多么無常,都將無悔,何懼那些載不動的愁。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春晚》
這些年,落寞孤寂凄苦的李清照已經(jīng)很少與墨為伍、與詞為伴了,她遍歷繁華,歷盡滄桑,遍嘗世態(tài)炎涼,其心冷似冰霜。再展筆研墨時,才情依舊,只是風鬟霜鬢,與紅塵漸行漸遠了。不過,堅強的李清照通過《永遇樂》傳遞出她重新做回易安居士,倚著樓臺,獨飲春色;鋪紙研墨,細寫漫漫山河。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永遇樂·落日熔金》
《聲聲慢·尋尋覓覓》是李清照晚年最經(jīng)典的一首詞。詞人境況極為凄涼,一連串的打擊使詞人備嘗顛沛流離的苦痛,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于是寫下了這首《聲聲慢》。這時期她的作品無復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轉而沉郁凄婉,主要抒寫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凄涼的景況。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尋尋覓覓》
全詞沉痛凝噎,哀婉凄美,一唱三嘆。把一個年輕時遍歷繁華,盡享尊榮優(yōu)渥生活,中年后歷盡劫難,遭遇亡國之痛、人生大不幸的抒情主人公的、已然難以用簡單的憂傷來表述的復雜、幽微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砭人肌理,如千斤重的橄欖壓得人似乎要窒息一般。
開頭連用14個疊字,這在填詞方面絕無僅有。這七組疊詞極富音樂美,吟誦起來,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復吟唱,徘徊低迷,婉轉凄楚,有如聆聽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抒發(fā)自己悲涼的心境。接著素描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所見者憔悴的黃花堆積,南歸的大雁,所聞者淅淅瀝瀝的秋雨不斷擊打著梧桐等殘秋景象,所感者滿眼的憔悴、目睹南歸的大雁引起的傷心,獨自捱到天黑的凄涼景象等著意渲染愁緒,字字泣血,表達了自己遭遇國破、家亡、夫死、藏品散落后而傷于人事的孤獨、失落、苦悶的壓抑狀態(tài),這境況,豈是一個愁字表達得出、也表達得盡呢?抒發(fā)自己國破家亡、淪落天涯而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煩悶心緒,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
心情不好,再加上乍暖還寒天氣,煩擾得詞人連覺也睡不成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還能暫時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于是詞人自然想起亡夫來。披衣起床,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可寒冷是由于孤獨引起的,獨自飲酒只會徒增幾分凄涼而已。
端著一杯淡酒,在這陰云壓頂,冷風正勁時,突然一聲孤雁的哀號鉆入耳中,那種哀怨聲劃破天際,也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詞人感嘆:唉,雁兒,你啼得如此凄涼幽怨,難道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難道也像我一樣,余生要獨自面對萬里層山,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離之中,驀然覺得它就是以前為自己傳遞情書的那只孤雁。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日傳情信使猶在,而秋娘與蕭郎已陰陽兩隔,人鬼殊途了。這一奇思妙想包含著無限無法訴說的哀愁。
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fā)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落紅滿地,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詞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么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獨對著孤雁殘菊,更感凄涼。手托香腮,珠淚盈眶。怕黃昏,捱白晝。對著這陰沉的天,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熬到黃昏的來臨呢?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獨自一人,連時間也覺得開始變慢起來。
好不容易捱到黃昏,卻又落下雨來。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秋雨敲打著殘破的梧桐,攪得人更煩了。
急風驟雨,孤雁殘菊梧桐,使詞人的哀怨重重疊疊,直接推出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更有韻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鄙踔晾詈笾鞯摹皢柧苡袔锥喑?,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失色。愁可以用船來載,愁如春水雖然無窮無盡,但畢竟尚能形容得出。而詞人此刻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自然稍勝一籌。
《聲聲慢》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一氣貫注,著意渲染愁情,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感人至深。全詞風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極富藝術感染力。
這首詞大氣包舉,緊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運用凄清的音樂性語言抒情,又卻體現(xiàn)了倚聲家的不假雕飾的本色,誠屬個性獨具的抒情名作。
前人評此詞,多以開端三句連用疊字為其特色。但只注意這一層,不免失之皮相。詞中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卻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若有所失,始則東張西望,似乎要在茫茫宇宙中抓到點什么聊以慰藉內心的空虛寂寞。“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繼而“凄凄慘慘戚戚”,不但一無所獲,反被更加孤寂冷清的氣氛重壓心頭,使自己倍感凄慘憂戚。僅此三句,一種由愁慘而孤寂,由孤寂而凄厲的氛圍籠罩全篇,使讀者不禁屏息凝神。這乃是百感迸發(fā)于中,不得不吐之為快,所謂“欲罷不能”的結果。
“乍暖還寒時候”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于秋天,但臨安的秋天應該是“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是“乍暖還寒”。這里展開的是一日之晨,非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陽初升,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于“時候”,有人以為應解為“節(jié)候”;但柳永《永遇樂》云:“薰風解慍,晝景清和,新霽時候?!庇申幱甓蚂V,自屬較短暫時間,可見“時候”在宋時已與現(xiàn)代漢語無甚關聯(lián)了?!白铍y將息”與上文“尋尋覓覓”相呼應,描繪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狀。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里說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唐宋詞選釋》說:“雁未必相識,卻云‘舊時相識’者,寄懷鄉(xiāng)之意。趙嘏《寒塘》:‘鄉(xiāng)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詞意近之?!?/p>
上片從一個人尋覓無著,再到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一層思鄉(xiāng)的惆悵。下片由秋日高空調轉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里“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般俱矒p”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而非菊花枯萎凋謝。正由于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無心去摘它賞它,這才是“如今有誰堪摘”的確解。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里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郁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
“守著窗兒”以下,寫枯坐無聊,內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進一層?!笆刂本淙缫缽埢菅浴对~選》斷句,以“獨自”連上文。秦觀(一作無名氏)《鷓鴣天》下片:“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與此詞意境相近。但秦詞從人對黃昏有思想準備方面著筆,李則從反面說,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為難過?!拔嗤眱删洳粌H脫胎淮海,而且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容融而為一,筆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徑獨辟之筆。自庾信以來,或言愁有千斛萬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別見李煜、秦觀詞),總之是極言其多。這里卻化多為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復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淋漓盡致了。
回顧李清照的人生,前期遍歷繁華,盡享貴族小姐的優(yōu)容生活,后期歷盡劫難,獨嘗人生的各種痛苦。因之,前期詞多摹其閨中女子的悠閑生活,后期詞風大變,多悲嘆身世國恨,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xié)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詩文之法作詞。
這就是“千古第一才女”“千古第一女詞人”李清照,在七十三年跌宕起伏的命運里,活出了最跌宕起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