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青銅器
商晚期 青銅龍紋壺
尺 寸:H 30.5cm
HKD: 1,200,000-1,600,000
《周禮·秋官·掌客》有:「壺四十。」鄭玄注:「壺,酒器也。」許多青銅壺自帶銘文,如曾伯陭壺銘:「用自作醴壺。」也有自言用途,殳季良父壺銘:「用盛旨酒。」金文中的「壺」字本為象形,似兩側有系的大腹容器。青銅壺自商代早期出現,一直延續到東漢甚至更晚,式樣繁多,種類龐雜。此壺屬扁壺類,平面橢圓,器口寬闊,束頸,頸部側邊對稱有貫耳,垂鼓腹,下有高圈足。頸部一周上有兩條弦紋,下有龍紋帶。兩龍以出脊為軸,對稱分布,兩目小巧,精致可愛。龍身較地紋略高,滿工而作,層次微妙。壺身光素,圈足裝飾首尾相連的虎紋。虎紋在司母戊鼎耳部就有使用,作兩虎咬噬人頭。虎紋在商周青銅器中出現較少,尤以在器底圈足甚是罕見。此件口部寬闊,幾乎與最大腹徑相若,是同類侈口扁壺發展的極致,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獸面紋壺與此器型相近。此類扁壺高度多在三十至四十厘米間,屬大型酒器。
春秋早期 青銅齊公去余鼎
尺 寸:H 24cm
HKD: 1,200,000-1,500,000
銘文:齊公去余自乍(作)飤鼎,其子子孫孫永寶用之春秋早期鼎的式樣承襲西周晚期,稍有變化。西周滅亡,平王東遷,周室衰微,諸侯尊王攘夷。然而這些只是政治形勢的變化,禮制上依然遵從西周舊制。此件青銅鼎方唇口,其上立耳微微外侈。鼎腹較淺,最大徑上有一條線紋分界,底部圜,承三個獸蹄足。鼎腹上部裝飾獸體變形紋,這類紋飾舊稱窮曲紋或竊曲紋,盛行于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時代。鼎腹下部裝飾波曲紋,舊稱環帶紋,主體為寬闊的帶狀體軀上下大幅度的彎曲。在波曲的中腰常有一獸目或近似獸頭形的突出物,波峰的中間填以兩頭龍紋、鳥紋、鱗片或其他簡單的線條,是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期青銅飪食器和酒器的主要紋飾。根據器型和紋飾,可以斷定此件為春秋早期器。
鼎內壁一側,有十七字銘文:「齊公去余自乍(作)飤鼎,其子子孫孫永寶用之。」銘文含有兩條重要的信息,第一,此件的器主就是一代齊公去余。第二,此鼎自名飤鼎,即通常生活實用之鼎。齊國是周代諸侯國,位于山東,國度臨淄。始封君是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自西周初年一直延續到戰國,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此件便是春秋初年齊國一代國君自用之物,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商中期 青銅獸面紋斝
尺 寸:H 27.5cm
來 源:香港收藏家珍藏
HKD: 800,000-1,000,000
斝是盛酒行祼禮之器,又有稱其兼可溫酒。典籍言及斝常與爵、觚配合成組,在考古發掘中,三者多有共出。青銅斝最早見于二里頭文化晚期,流行于整個商代,一直延續到西周早期。商末周初,另有分襠斝出現,西周早期,主要作分襠斝,紋飾蛻化,此后少見。
此件青銅斝的器型紋飾,屬典型的商代中期器。侈口,口沿前端有兩大型菌形柱,頸部向下收束,腹部微微鼓起,兩者間有明顯的分界,一側設有半圓形鋬。圜底,置丁字形足,下部外撇,棱足有凹陷的溝槽。形體高大,足高近整器一半。青銅斝三處帶有紋飾:菌形柱柱頭上有火焰紋,頸部作外卷角獸面紋,腹部作內卷角獸面紋。頸、腹裝飾基本相同,凸起的圓形小雙目與鼻基棱,雙角、口部、身軀、尾巴,都處于同一平面上。身軀內外,填以細密的云雷紋,使獸面輪廓與地紋融為一體,不甚分明,彰顯雙目。
此件青銅斝具有承前啟后的文物價值。在考古分期上,器型屬殷墟一期。裝飾技法流行于商代早期晚段至商代中期,有別于商代早期常見的大圓目、粗線條獸面紋,也不同于殷墟二期獸面繁密深峻的特點。河南安陽小屯331號墓曾出土有獸面紋斝,與本件極為類似。上海博物館所藏商中期帽形柱獸面紋斝,其頸、腹、鋬、足、紋飾都與本件相若。商代中期是王朝動亂遷都頻繁的時代,器物稀少,彌足珍貴。
商晚期 青銅獸面紋爵
尺 寸:H 23.5cm
HKD: 800,000-900,000
爵作為禮器,或單一出現,或與其他禮器組合。考古數據顯示,在商代飲酒禮器中,有一爵、一爵一觚、一爵一斝、數十件爵等使用之制。商代晚期的青銅爵制作最為精良,此件青銅爵便是這一時期的典型器。流平尾翹,口沿上設一對菌狀柱。腹部如筒,底部呈圓卵形,三條腿狹長,向下微微撇開。鋬呈半圓形,頂端無犧首。菌狀柱上有火焰紋,流和尾下方有長蕉葉紋,云雷紋為地,內飾兩條對稱簡化的龍紋。腹身上方一周為短蕉葉紋,內部同樣填以對稱簡化的龍紋。腹部裝飾外卷角獸面紋,三條扉棱,一條作獸面鼻基線,兩條分割畫面。獸面雙目突出,角、眉、眼、口、耳等輪廓加粗,填以細密的云雷紋,呈現出三層花的效果,是商晚期鑄造技術達到頂峰的體現。此件爵杯尾部上翹,兩柱靠近流,三層花獸面,器型紋飾近殷墟二期特點,與婦好墓所出爵相似,當為商代晚期前段器。
香港重要藏家
清乾隆 白玉博古龍紋爐
尺 寸:H 12.5cm
HKD: 600,000-800,000
此玉爐通身以和田白玉雕琢而成,色澤溫潤,質地瑩潤,如脂若冰,工藝精湛。爐蓋周身飾有博古蝠紋,雅致清麗,另飾仿古出戟,造型優美;蓋做子母口,于口部扣合,嚴絲合縫。爐身圓腹,滿雕仿古瑞獸紋,前后紋飾對稱,華貴而不艶俗;爐兩側雙耳各為一飛鳳口銜活環,雕琢生動有趣;腹下三足,為獸面蹄形足,敦實有力。此器造型端莊古樸,線條圓潤細膩,去地平整,構圖合理層次分明,內里掏堂干凈利落,磨光精細,琢磨精美,展現了清乾隆精彩絕倫的玉雕技藝,堪稱此一時期重要的玉雕精品,為陳設賞玩佳品。
清乾隆 御題秋海棠形水仙盆
尺 寸:L 15.1cm;H 5.5cm
HKD:550,000-650,000
此件水仙花盆,選取整塊和田青白玉料雕琢而成,質地細膩溫潤,包漿自然潤澤。盆口微撇,斜弧腹,平底,下承四云足。全器造型渾厚端莊,造型古樸,其選料精良,琢磨精致,盆身刻花卉紋,正面御題詩「秋海棠」,這樣則可以更好的襯托出水仙花的優美。水仙盆是用來種植水仙花的盆具。宋代的宮廷中,便流行用水仙盆種植水仙花,而清代花盆式樣豐富,材質多樣,尤以康雍干三朝制作為盛,參考清宮陳設文件和宮廷繪畫作品可知,不同材質的花盆使用功能不一,存在明確的分工。此種玉質花盆多用于承托瓊樹玉花等人工盆景,為清宮陳設器精品。
漢 谷紋玉琮
尺 寸:H 3.8cm;D 6cm
來 源:購于美國老藏家
HKD: 450,000-550,000
據《說文·玉部》·《白虎通》所云,并對照出土實物,琮是指「外方、內圓、中空」的柱形器。玉琮,作為重器之一,它出現的時代,為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的玉琮,形體上約可分為高長類型、寬矮類型和細小類型三大類型,多較厚實。玉質以青色·淡湖綠色玉為主,兼有其他玉種,多有對鉆孔,孔的錯位明顯,形成一個臺階層,紋飾精細,以神人獸面紋為代表。出土物以良渚文化之珠最為典型,數量翠多,盛行一時。商、西周時期,琮呈減少之勢,西周玉琮明顯少于商玉琮。高長型琮幾乎不見,素面琮大量出現,飾紋者與前代絕然不同,皆蟬紋、鳥紋、弦紋等,玉質較精,孔內打磨。春秋至西漢,禮制體系破壞,作為玉重器之一的琮,在使用上出現了較復雜的現象,琮的制作亦受影響。在春秋戰國初期墓葬中,扁平、寬矮型琮尚有零星發現。漢代墓葬則玉琮難得一見。這一時期的玉珠進入了衰落期。宋至清,是玉琮的仿擬期。玉珠制作與同時代其他仿擬器物的制作相近。
清乾隆剔紅壽春寶盒
尺 寸:D 30.5cm
款 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
HKD: 380,000-450,000
蓋面開光內剔紅雕刻山石流云,亭臺樓閣,草木叢生,一對老者行于路上,攜行一童子于身后,不遠處另一老者坐于停中,一童子懷抱蒲扇跟隨身旁。兩組人物中間,湖水內一仙童坐于蓮上雙手揮舞,情景極為生動。全器布局清晰,層次分明,雕刻流暢,其細節部分如山石、流云、草木及人物所攜器物皆與故宮藏品相同,內部刻有「壽春寶盒」四字極為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