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積”是中醫的病名,相當于西醫所說的營養不良,“疳積”這個病名有兩種解釋:
一解為“疳積”是“疳證”和“積滯”兩個病的合稱,其中“積滯”在前,“疳證”為“積滯”進一步發展形成。
二解為“疳積”是“疳證”中的一種類型,“疳證”按照輕重程度分為“疳氣”、“疳積”、“干疳”。
目前,中醫兒科學就是按照后一種來解釋。此病是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調,尤其是喂養不當,或各種脾胃疾病發展而成的一種以脾胃損傷為主,同時可能并含其他臟腑損傷表現的慢性營養障礙型病證,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會同時出現積滯和氣陰耗傷的表現。
這個概念非常長,我給大家劃一下重點。
疳證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喂養不當和各種脾胃病,比如慢性便秘,長期腹瀉、厭食、挑食等等。致病的位置在脾胃,但是會同時影響到其他臟腑,比如心、肝、肺、腎四臟,出現眼疳、口疳、疳腫脹等兼證。
疳證的主要癥狀有兩個:一個是積滯內停,另一個是氣液耗傷,總體來說是一種造成營養不良的疾病。胃強脾弱符合病因,也符合癥狀,所以既可以是導致疳證的原因,也可以是疳證的表現之一。
01
小兒疳證是如何形成的?
厭食和傷食是最容易引起疳證的兩個原因!
厭食的孩子必然會營養不足,影響生長發育。傷食就是食物吃下去之后積在脾胃,脾胃運化不足,導致身體無法獲取到有效的營養,也就是中醫所講的“生化乏源”,身體只能通過消耗自身的能量來維持生命,時間久了就會身體消瘦,形成疳證。
“積為疳之母”,積食是一種實證。在以往的文章中,我總是告訴大家有積食的時候要先消食,但是家長不注意,以為孩子只是挑食。或者放任不管,或者直接填塞,就會出現因實致虛的情況,又因為脾胃是獲取外界能量的第一道關口,所以,虛的表現會從脾胃逐漸發展到全身各個臟腑。
除了這兩個原因之外,嚴重嘔吐、腹瀉、急腹癥等等也會傷及脾胃,并且對人體之氣、全身的水液造成嚴重損傷。
02
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疳證呢?
從日常表現看:
1、早產兒、低體重兒,或有過喂養不當或者急慢性脾胃病史;
2、飲食異常,多數吃得比較少,少數人吃得多,不消化,腹部膨脹,面色沒有光澤,毛發稀疏萎黃,甚至身體枯瘦,像干柴一樣,大便不調,煩躁易怒,或精神不振,或喜歡磨牙咬手指;
3、體重低于正常同齡兒童平均值的15%以上;
4、實驗室檢查:大便發現蛔蟲卵;血常規見血紅蛋白、紅細胞減少;血清總蛋白低于45g/L,血清白蛋白低于20g/L。
從病情輕重程度看:
疳積按照病情輕重程度可以分成三類,分別有不同的名字:疳氣、疳積、干疳。
? 疳氣(輕度):I度營養不良,體重低于正常值15%-25%;
? 疳積(中度):II度營養不良,體重低于正常值25%-40%;
? 干疳(重度):III度營養不良,體重低于正常值40%以上。
疳證與厭食、積食的區別:
無論是厭食還是積食,主要表現都在胃口和大便上,但與積食不同的是,疳證還會出現明顯的體重下降、皮下脂肪變薄,形體(面色、膚色、毛發、指/趾甲)和精神狀態的改變。
03
小兒疳證如何治療?
在治療上,疳證主要還是脾胃問題,所以以健脾益氣為主。根據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治法,疳氣以和為主,疳積以消為主,或消補兼施,干疳以補為主。
以上情況的治療,可在基礎推拿方的基礎上,加上不同證型的推拿方法,具體如下:
? 基礎手法:
1、補脾經、清胃經、推三關、退六腑各100-300次。疳證既有脾虛又有積滯,所以補脾和清胃同時進行,推三關可以溫補脾陽、健運脾氣,退六腑可以通腑瀉實。
2、運板門100-300次、揉四橫紋3-5次。板門為脾胃之門,四橫紋可以化痰消積,這兩個手法搭配使用可以消除脾胃之積。
3、捏脊上9行下6行或上6行下3行。捏脊又叫捏積,是針對積食的特效手法,如果孩子有明顯的陰液不足,上捏脊和下捏脊的次數應相同。
4、順時針、逆時針摩腹各1-2分鐘。順摩以消食導滯為主效,逆摩以健脾和胃為主效,可視孩子情況加減。
補脾經
清胃經
推三關
退六腑
運板門
揉四橫紋
捏脊
順時針摩腹
逆時針摩腹
左右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不同證型的推拿手法:
疳氣
疳氣是疳證初起的表現,脾氣虛所以不愛吃飯,營養不足、身體消瘦、面色無光澤、毛發稀疏、精神不佳、大便干硬或者軟爛。五行中,肝克脾,脾虛肝亢,所以脾氣急躁易怒,舌淡、苔薄白或者白膩。
推拿手法可以加上順、逆運內八卦各100-300次;推上七節骨(便爛)或推下七節骨(便干)各100-300次;按揉脾俞、胃俞各1分鐘。
順運內八卦
逆運內八卦
推上七節骨
推下七節骨
按揉脾俞
按揉胃俞
左右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疳積
疳積是由疳氣發展而來,是脾虛夾積的表現。孩子有明顯的形體消瘦、面色暗黃、四肢細瘦、腹部膨大,甚至青筋暴露、精神不振或煩躁易怒,睡覺不安穩,或者喜歡咬手指磨牙,胃口差或者多吃多拉,大便酸臭,舌淡紅,苔膩。
兒推手法要重點操作腹部手法和捏脊,加揉小橫紋5-10遍,揉二馬100-300次,拿肚角1-3次。(摩腹和捏脊次數參考基礎手法)
順時針摩腹
捏脊
揉小橫紋
揉二馬
拿肚角
左右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溫馨提示:疳積以消食導滯為主,此時摩腹要多做順時針摩腹。
干疳
干疳是疳證的后期表現,孩子有明顯的陰液不足,身體極度消瘦,樣子像老人一樣,皮膚干癟起皺、毛發干枯、精神萎靡、啼哭無力、肚子像船一樣凹進去,便秘或者大便溏爛、舌淡少苔。
兒推手法重點在于補脾、捏脊、推三關、退六腑。加補腎經、揉二馬100-300次,擦八髎透熱2-3次,推箕門、揉涌泉各1-2分鐘。(補脾、捏脊、推三關、退六腑的操作次數參考上述基礎手法)
補脾經
捏脊
推三關
退六腑
補腎經
揉二馬
擦八髎
推箕門
揉涌泉
左右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溫馨提示:干疳為疳證中最嚴重的階段,孩子氣血均很弱,此時捏脊做完3-6行后,做三捏一提或五捏一提時,要重提,特別是在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所在位置做重提。
總而言之,疳證是慢性消耗性的脾胃病,一旦出現就應該及時看醫生,不要耽誤病情,并且積極治療以免拖累到其他臟腑。但更重要的是預防,家長應該適當給孩子補充營養,及時糾正孩子偏食、厭食、愛吃零食等壞習慣,經常運動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