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1月12日清同治皇帝載淳在年僅19歲的時候因為天花死去。本來按規矩,應該是同治的兒子繼位,但因為同治尚未有子嗣,應該群臣商議后,在同治子輩中尋找一人繼位,以表示“以子傳子”。但是掌控著清王朝的慈禧太后卻一反常規的立了自己妹妹所生,醇親王4歲的兒子做皇帝。慈禧給自己的這個外甥賜年號光緒。
慈禧獨斷專行的所作所為,引來了大臣們的非議,但因為畏懼慈禧的淫威而敢怒不敢言。而這時候有一個名叫吳可讀的吏部主事認為德宗之立,以弟承兄,這樣下去,將來必定在皇位問題上出現問題。因此決定執行死諫。
同治皇帝在去世近4年后以后,1879年4月11日,光緒皇帝兩口子一起被葬進了為他們修建的惠陵。在安葬典禮結束后,吳可讀并沒有隨大隊人馬回京,而是滯留在了薊州馬伸橋三義廟。
4月25日,吳可讀閉門具疏后,先準備懸梁自盡,但因為擔心廟宇年久失修,房梁腐朽而難以承受他的重量而被人救起。于是就決定以先服毒后上吊的方式,給自己的死諫來了個雙保險。
吳可讀在留下的奏疏中直言“兩宮太后,一誤再誤......祖宗家法,以子傳子,骨肉之間萬世應無間然,乞我兩宮太后再行明白降一諭旨,將來大統仍歸大行皇帝嗣子”,吳可讀還繼續指責兩宮太后“為中華留不盡,毋創祖宗之所未創”。
吳可讀的死諫可以說是人之將死,其言也猛,對兩宮皇太后毫不客氣的指出“一誤再誤”,封建王朝統治下是實屬罕見。
盡管吳可讀以“文死諫”實現了封建忠君報國的最高境界,但事實證明他的所作所為然并卵,白白送了自己的一條性命,除了贏得了當時士大夫們的一片稱贊,其他一點用處也沒有。
吳可讀死了以后,當時的士林在薊州為他建立祠牌進行紀念,慈禧也被迫妥協頒旨表示吳可讀“以死建言,孤忠可憫,著交部照五品官例議恤。”
“愛歷史”一家專門用老照片講述歷史的網站,專注照片十余年。請記住官方唯一域名:www.ili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