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末年,由于中原的晉王朝忙于內斗,發生了八王之亂,百姓流離失所,原本居住在北方的少數民族也深受其害,中原王朝的衰弱,給了北方少數民族一些野心家以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五個少數民族趁機入侵中原,中原大地第一次淪入蠻夷之手,五個少數民族先后登臺,把中國北方攪得雞犬不寧,漢族遭到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的災難。
439年,鮮卑族拓跋氏統一了中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權,終結了北方一百多年的紛爭,生產也得到了初步的恢復。鮮卑族的統治者也漸漸的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很多皇子從小時候就接觸漢文化,拓跋宏就是其中一位,他從小就深受漢文化的影響,覺得漢文化博大精深,很有魅力。他的父親叫拓跋弘(父子倆名字的讀音相同),拓跋弘在二十來歲時就退位當了太上皇,由拓跋宏繼位,史稱孝文帝,那一年拓跋宏才五歲,所以政事均由他的奶奶,太皇太后馮氏決斷。
公元490年,太后太后馮氏去世,拓跋宏開始親政。由于從小就仰慕漢文化,所以親政后的孝文帝決定推行漢化,此時北魏少數民族殘余的奴隸制影響了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接納漢人的制度,對生產力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除了改革制度之外,他還努力推行生活方面的漢化,首先將首都從胡化很深的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河南洛陽,讓官員百姓該穿漢服,還命令各個鮮卑大族改姓漢姓,比如自己就從拓跋改姓元,還命令各鮮卑貴族與北方的漢族大姓之家通婚,最后甚至連鮮卑語言都放棄了,改講漢話。
雖然也遭到一些守舊的鮮卑貴族的抵抗與反撲,但是這些抵抗都被孝文帝元宏挫敗了,鮮卑的漢化得到了很好的推行。
后面的歷史可能大家也有所了解,北魏分裂成東西魏,又分別被北周和北齊所取代,雙方之間也爭斗了上百年,最終被隋朝所統一。由于鮮卑族的徹底漢化,在之后的歷史之中,鮮卑族作為一個單獨的民族已經不存在了,他們逐漸的融入了漢族之中,鮮卑的文化也沒有得到承傳,但是鮮卑人作為個體一直延續下來,也出了很多名人,比如唐朝詩人元稹,宋朝詞人元好問等。
魏孝文帝,五歲繼位,親政之后推行的漢化正常增強了魏國的國力,但是最終也導致了鮮卑民族作為一個整體在世界上消失了,從這一點來說可以說是民族的罪人;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他推行的漢化使得鮮卑族避免了漢族政權的清算,避免了像羯、羌、氐族的亡國滅種,保存了鮮卑族的后代傳承,從這一角度來說,他又是民族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