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 -
某乃范雎,在此向諸位問好。
有些話,活著時候是不能說的,這是出于惜命的需求;而死后亦是暫不能說的,這是出于為后代著想的本能…但如今兩千余年過去了,也是該一訴衷腸了…
雖然,為鬼,老夫已然不忠…
武安君白起之死,移恨于我者甚眾。誠然,在此事件上,老夫脫不了干系,但獨罪老夫一人,亦不免片面…
當年長平大捷之后,白起本欲一舉拿下趙國,老夫出于為自己政治地位的考慮,確實勸過我王休戰養兵,以絕白起立功之可能…而從表面上來看,當時我王確實聽從于我,命白起息戰。而由此白起于老夫有隙…
但煩請諸位細思,究竟是我說服了我王,還是只是道出了我王所想…長平之戰后,趙國精壯幾乎悉數被坑殺,邯鄲城內,夢中披戰,一夜十驚…也一如白起所言,倘乘勢攻入邯鄲,趙國一月可下…
凡此種種,白起知之,但我王又怎可能不知?兩強之間拉鋸數年,傾全國兵力對賭而一方完敗,此對于一個在位近五十年、連做夢都想著一統天下的明君而言,其中之利不可能察覺不到…是故也不可能是老夫的意見所左右…
試想,比之大秦帝業,我區區一個范雎能算作何物?…
- 貳 -
但是,問題也來了,面對大好形勢,昭襄王又為何要放棄攻趙?
老夫以為,我王是因為害怕…
是因為雖然趙國之兵幾被坑殺殆盡,但我秦國傾國之兵尚還在外,尚還在白起之手。倘白起一舉滅趙,誰也保不準他不會在邯鄲廢墟上再成立一個白家王朝,而彼時不僅我秦國奈何其不得,反而更會受制于他…
……
當然,老夫這般言說確實無憑可依,確實只是分析當時形勢走勢的一種可能,以及對人性的一種客觀猜測。一如諸位所知,人心真心難測吶…
王,亦不好當吶!…
回過頭來再說,類似的事情也不是沒有發生過。不知諸位記否,長平之戰30多年后,我昭襄王之曾孫——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余烈,滅三晉、走燕王,而數破荊楚,但卻實難下之。
為此,始皇不得不再起大軍而滅楚。而在統帥的選取上,始皇卻犯了難,因為所物色的兩人中,一位是少年勇將李信,言稱只需20萬兵力便可滅楚;而另一位沙場宿將王翦,卻說非60萬兵力不可…
60萬兵力,那幾乎是秦國全部家當,始皇舍不得,也以為犯不上,還因為害怕。所以,選擇了李信。而王翦謝病…
誰料,李信大敗。始皇大怒,自乘騎馳往王翦住所,請王翦強起而將兵,而王翦還是那句話,非60萬兵力不可…始皇一一答應…
王翦在攻楚途中,五番向始皇請要美田宅園,以示自己無大志…而君臣之間也就這樣心照不宣地拿下楚國。對于始皇內心的恐懼,王翦再清楚不過…
所以對于一個帝王而言,每次發兵,尤其發全國之兵,無不是在對賭…
而老夫以為,我昭襄王這次有點不敢賭…
- 叁 -
當然,白起也自然有他的難處,因為當時我王只是讓他主戰長平,未曾讓他攻趙,但現在面對一唾手可得之趙國,倘若請命,則必會貽誤戰機。于是他只好選擇不請自攻…
于是,就整出了那檔子事…
當收兵之后,我王自是惋惜不已。而白起,除了惋惜,還有怨氣。于是當翌年我王再度起兵攻趙之時,白起卻在真病與假病的切換之間始終未去參戰。
坦誠地說,較一年前,攻取難度確有很大不同…但再怎么說,怎可抗命?連秦王親自去請,他都不給這個面子…
對此,老夫只能說白起是一個純粹的人…他忽略了我們所處的時代尚是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駁君王的面子,挑戰君王的權威,若非有可與君王對峙的資本,不然怎么能容于當世!
也至此,我王基本已判定白起不能再為他所用,但其畢竟有大功與秦,于是就姑且擱著…
而真正促使我王堅其殺心的事件是伐趙的失利,以及白起那句:“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的嘲諷之語…
這是對秦王赤裸裸的污蔑,也是對王權赤裸裸的污蔑…
刺死杜郵已成必然…
- 肆 -
是故,白起之死,老夫有過,秦王亦有,白起也是。
當年攻趙白起確實公心居多,但也不是沒有私心,不然也不會有后來的怏怏不快。
也有人說,白起一介武將,不該將其拉入政治漩渦。老夫想說,謬哉斯言!武安君是將、不是卒,為將者怎能離得了政治…還有人說,武安君之死,老夫責任最大,因為主要是由于我本人懼怕武安君攻趙成功之后位加我上,而設計害他…
要說這話也在理也不在理。其實當諸位處在老夫這個位子上就能明白其中苦衷,須知老夫也是肉體凡胎,從一介貧民到大秦丞相,老夫肯定是珍惜有加,是故設計阻之,這也著實為人之常情。
再者,倘武安君成功,恐革的不僅是老夫的職,連命都可能被革去…身處金字塔頂層之人有時卻很難保住生命這些基本要素…
唉,不說了,都離開人世都這么多年了,連老夫都感覺自己有些叨叨了…
最后,勞煩諸位一事:對于此文,歡迎討論,包括爭鋒相對,但請不要惡語相加。不然,老夫來找你…呵呵噠…
| 文:起叔
| 圖片來自網絡,感謝作者。如侵權,聯系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