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現在的新聞都只有“均碼”——無論用戶是誰,同一條的新聞的“尺寸”都一樣,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期待,有一天能擁有量身定做的新聞?
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交給智能家居市場來實現。
舉個例子,《鋼鐵俠》里的AI管家Jarvis簡直就是行走的百科全書,就像它的全名Just A Rather Very Intelligent System一樣,它能夠幫助鋼鐵俠完成很多工作,提供鋼鐵俠需要的一切信息和支持,而且隨叫隨到。
圖為Jarvis
從語音助手到智能電子鏡,再到AI廚房,你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是什么心情,就可以“匹配”什么樣的新聞,甚至同一則新聞也會根據場景以不同形式展示。
智能家居已拉開大幕
事實上,擁有一位全能助手已經從“癡人說夢”逐漸落地實現。扎克伯格就利用業余時間開發了人工智能助手,并且冠之以Jarvis,可想見小札對《鋼鐵俠》的致敬與憧憬。雖然該程序還不能像電影中那么神通廣大,但充當家庭助理卻是不在話下——它可以根據主人喜好播放音樂、為訪客開門、烤吐司片、還有提醒小扎女兒上漢語課...
語音搜索:搭建媒體內容池
再回到語音技術的應用上,2014年亞馬遜就推出了智能音箱Amazon Echo,搭載語音助手Alexa。接著谷歌推出了Google Home,蘋果推出了Home pod。其中Amazon Echo被認為是最成功的智能音箱,其回應時間短達1秒,且能夠邊聽邊說,用戶可以體驗到與人即時對話的感覺。對Echo來說喚醒詞和指令也不需要分開來說,一句“Alexa, turn on the lights”Echo就會幫你把燈打開。
圖為Amazon Echo(左)和Google Home(右)
除了Echo,亞馬遜還推出了Echo Show,相當于加了一塊屏幕的智能音箱。CNN立馬跟上了節奏,推出了為Echo Show制作的新聞快訊節目。有了這么強大的語音系統,加上越來越多的媒體為智能音箱定做內容,可以預見未來智能音箱能夠成為重要的資訊來源。
智能冰箱+鏡子:集成生活資訊系統
除了音箱,變智能的還有冰箱。三星推出了一款智能冰箱,它不僅能照顧好你的食物,還可以同步你正在音箱里放的音樂或者電視里播放的電視節目。另外,它還能同步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日歷安排和家庭留言。三星想要通過這款冰箱在廚房打造第二個家庭的娛樂和交流中心。
圖為三星智能冰箱
一個料理網站Allrecipes,就在三星的智能冰箱里推出了自己的應用。用戶可以在智能冰箱上看菜譜,還可以讓冰箱念出來照著做。
在客廳有智能音箱,在廚房有智能冰箱,臥室可以再來一面智能鏡子。
一群在紐約的科技咖已經造出了世界上最智能的鏡子。這款鏡子能夠顯示最新的天氣、交通信息,還會顯示新聞。你可以一邊看著網絡的美妝教程一邊化妝,還可以讓鏡子幫你叫車、提醒你什么時候出門。創造這面魔鏡的團隊說他們有一個開放的開發平臺,所以更多的人可以為這面鏡子創造功能。
智能鏡子還有一款叫做Hi Mirror,它真的能夠回答你“我美不美?”的問題。它能夠監測你的面部肌膚,據說還能量身打造護膚程序。它還能模擬多種不同的光線,讓你了解在不同條件下自己的妝容看起來怎么樣。下一步,應該就是推薦護膚品做皮膚顧問了吧?
圖為Hi Mirror智能鏡子
就像之前所說的,語音助手是智能家居的核心。硬件是什么其實不重要,只要有了核心,都可以變身為智能家居,再加上如果有開放的開發平臺,任何智能家居的功能都可以約等于無限。亞馬遜在智能家居方面走在最前面,他們把語音助手Alexa嘗試裝到音箱里成為了智能音箱,裝到相機里成為了可以幫人挑選衣服的Echo Look,可以預見未來Alexa會出現在每一個家庭設備中,實現真正的智能家居。
新聞業與家居“終端時代”
移動互聯網時代給新聞業帶來的巨變還在進行中,然而智能家居已經宣布物聯網的到來了。面對新來的智能時代,新聞業會怎么被顛覆又怎么重生呢?
端到端:強化信息閉環
當身邊的每一個物品都智能化,也就意味著都可以成為信息的收集端和輸出端,那么新聞工作者在收集信息和分發信息的時候面對的智能終端也更多樣化了。
現在的媒體在制作內容的時候,都會為不同的接收端定制內容。比如網頁會分為移動版和網頁版。如何讓制作出的內容自動適應不同的終端,是未來內容分發一定要面對的問題。畢竟,未來誰都不知道你的用戶在用什么看你的新聞。
記得當年iWatch出現的時候,人們開玩笑說以前有人打電話是手機響,現在是手機、平板、手邊都在響。那么未來呢?豈不是冰箱、鏡子、音箱都在響?“逃離”也許越來越不可能,信息爆炸將持續存在,如何與之共存是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也有人提出物聯網會帶來媒體的再一次實體化,越來越多的線上的內容和身份會被帶到線下來。Qleek就是這樣一款產品,這個方形的小木塊可以顯示任何東西。無論是想要擺出來的照片還是想要隨時看到的提醒,它都能夠將它顯示到木塊上,并通過底座隨意改變上面的內容。
信息采集更快速完整
智能家居能夠帶來更多的新聞的背景信息。當新聞發生的時候,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到事件,還可以了解事件發生時的天氣狀況、交通信息、人口流動信息等,使得收集極小范圍內的信息成為可能。坐擁快速且精準的大量信息,未來的新聞報道會往更加快速和深入的方向同時發展。
同樣,生產出的內容也可以更快速地分發到各個智能設備,快速傳播給每一個需要相關信息的讀者。
解放雙手:資訊傳遞更自由
人機的互動越來越向人與人互動的方式靠近。從開始的需要學習才可以使用的機器,到現在機器越來越懂人。語音交互、手勢交互的出現,讓人們解放了雙手雙眼。
前面所說的智能音箱是語音交互,有一款產品做的是純粹的手勢交互。它叫做Bixi,所有的操作全部依靠手勢,而不需要任何觸摸接觸。
未來人們不需要做低頭族也可以獲取想要的信息、給出命令,但這也許不是意味著解放,而是眼睛和耳朵就可以同時被利用起來獲取信息。知識電臺這樣能聽的節目,和能看的資訊一起,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會同時存在、相互補充,為人們練就千手千耳。
當智能的終端越來越多,推薦算法所能使用的數據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準確,而且包含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直接勾勒出一個完整的人。個性化、定制化的微媒體也將取代大眾媒體,只為一個人而服務,徹底做到以人為核心。
那大家都擔心的信息繭房的問題會因為微媒體的到來而更加嚴重嗎?更智能的世界是不是意味著更小的世界呢?
智能的奧義在于數據處理
當智能家居的大幕拉開,歡呼雀躍新時代到來之前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在安永關于物聯網的報告中提到了將要面對的6大問題,其中隱私是人們對物聯網最大的擔心。當智能家居可以采集一個人的任何信息,什么數據可以收集,什么數據不可以收集。
而只有當媒體有了足夠的數據,它建立的微媒體對于個人才更加精準和便利。但是媒體是否擁有獲取并使用這些數據的權力?在2014年歐洲委員會針對可穿戴設備和智能家居提出,用戶使用的數據歸用戶所有。在法律致力于保護用戶對于數據擁有權的時候,沒有數據使用權的媒體,如何采集數據做出快速深度的報道?又如何建立起個性化的微媒體?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