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在古代不一定是權力最大的官職,但一定是地位最尊崇的官職。
《春秋公羊傳》:“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則何以三?自陜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處乎內。”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1、三公的說法起源于周朝,在周天子之下,設三相:周公管理關東,召公管理關西,另設一相在內朝。
周朝的三公是太師、太傅、太保。師,天子所師法;傅,輔佐天子;保,保衛天子于德義。
公元前770年,周室東遷,中國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此時的中國,官失而百職亂,百官大致以相和將為文武之首。
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華夏。
秦始皇在職官制度上正式確立了中央的三公九卿制,所謂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三公九卿制
其中,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統領百官;太尉是最高軍事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御史大夫掌監察,負責監察百官,也是副丞相。
3、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
漢初,承秦制,三公仍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漢代三公的地位尊崇,權力也很大,皇帝也常常受制于三公。漢武帝即位后,為加強皇權,便提拔一些出身微賤之人,任用他們為尚書,這席爾在皇帝身邊出謀劃策,逐漸形成所謂“內朝官”。漢武帝便并利用他們與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相抗衡。
大司馬大將軍衛青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置大司馬,取代太尉之職。從此,大司馬成為內朝領袖,內朝逐漸成為中央樞機所在,掌握中央機密決策,而丞相常常只是名義上統領百官,地位急劇下降。
此后,漢哀帝元壽二年,改丞相為大司徒,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大司徒位在大司馬之下。又置太傅,位在三公上,漢平帝元始元年置太師、太保,太師位在太傅上,太保次于太傅。
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改大司馬為太尉,太尉與司徒、司空為三公。
漢獻帝初,以劉虞、李傕為大司馬,太尉之職不變,從此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
3、三國時期,與東漢相同,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并將太師、太傅、太保稱為三師,以正其名。
然而三師不常置,非德高望重者不得居之,故三師多為贈官。此外,三國時期,太傅、大司馬、大將軍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且太傅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般為虛職,大司馬和大將軍掌握實權。
大將軍、太傅、太尉司馬懿
4、南北朝時期,與三國時期相近,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三師是上公。大司馬、大將軍謂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謂之三公,二大在三公之上。
5、唐朝時期
唐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正一品。但三公均是榮譽性的贈官,不常置。
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三品,至唐代宗時才升為正二品。
6、宋朝時期
北宋初年,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至宋徽宗時期,恢復周朝舊制,改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廢太尉、司徒、司空不置。
太師蔡京
自此以后,歷代皆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同時三公皆為虛銜,是文武大臣的加官或贈官,地位尊崇但本身并不執掌實際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