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古時期堯舜禹時代,堯帝、舜帝、禹帝,都是黃帝的后代,都是遠房親戚。他們的核心統治區域,主要在山西南部的河東地區,也就是黃河與太行山、呂梁山之間的區域。
堯帝為帝嚳之子,從黃帝到他這里,基本都是父死子繼,最疏遠也不過是侄子與叔父之間的繼承。
堯帝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平陽縣),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非常信任他。
堯帝晚年本來要傳位給其子丹朱,卻被女婿舜囚于平陽。堯帝死后,百姓悲哀,如喪父母。
舜不準丹朱發喪,并且編造一個故事,說堯帝臨終遺囑:“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授舜以天下。”意思是傳位給舜,損害丹朱一個人的利益;傳位給丹朱,損害天下所有人的利益。所以堯帝遺旨傳位給舜,是為舜帝。
丹朱在南方被供奉為帝,率三苗之兵伐舜,不過丹朱吃了敗仗,逃回南方。后來雙方達成和解,丹朱稱帝三年讓出帝位,他在南方的地位崇高,被湖南、廣東等地被奉為衡山皇、丹朱皇。
舜帝定都蒲阪(今山西運城市永濟市),他殺過一個治水的大官鯀,原因是鯀發動叛亂,接著又令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古代治水是一項浩大工程,掌控著巨大的人力和軍力,治水的大官都是實力派。
大禹治水,羽翼漸豐,他聯合東夷的皋陶、伯益父子,公然叫板舜帝。
在一次朝會上,這幾個人有一番激烈對話。
當時說到帝王統治之道,皋陶道:“在知人,在安民。”
大禹接話道:“知人則智,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知能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意思是帝王要知人善用,也要安撫黎民百姓,這樣不用擔心驩兜、有苗叛亂,更不用擔心巧言令色的小人。大禹話里有話,意為舜帝不能知人善用,錯殺自己的父親。
皋陶附和大禹道:“然,此爾美也。”
大禹接膽子更大了,道:“帝!慎乃在位,安爾止!輔德,天下大應。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意思是舜帝你不要輕舉妄動,我們輔佐大臣德高望重,得到天下擁護,天將會重新任命那些有德之人為帝。”
大禹把話說的這么直白,舜帝再坐不住了,斥責道:“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退而謗予。”意思是大禹你作為朕的股肱大臣,竟公然誹謗我!
大禹反駁道:“帝即不時,布同善惡則毋功。”意思是舜帝你好壞不分,于國于民沒有功勞。
舜帝暴怒道:“毋若丹朱傲,用絕其世。”意思是你如果像丹朱一樣傲慢,我就讓你斷絕后世,這話嚴厲到了極點。
大禹這才有所收斂,說了一番自己治水的功勞,又把矛盾引向三苗。
舜帝后來讓位給大禹,實為無奈之舉,因為大禹與東夷部落達成政治交易,東夷支持大禹奪權,大禹則在死后將帝位傳給東夷首領皋陶。
皋陶先于禹帝去世,禹帝表面上仍遵從協定,傳位給皋陶之子伯益。
中國歷史美名其曰堯舜禹這段歷史為禪讓,實際是殘酷斗爭的結果,可視為實力派輪流坐莊。
禹帝末年,形成以伯益為首的東夷派,以及禹帝之子啟為首的太子黨。禹帝死后啟發動戰爭,毀滅東夷文明,建立夏朝。
東漢末年,曹丕迫使漢獻帝讓位,在禪讓儀式結束后,曹丕感觸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意思是原來舜帝與禹帝之間的“禪讓”,就如今天獻帝與我之間的“禪讓”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