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說的是,一個11歲的女孩報了一個二胡課外班。一開始孩子還挺上心的。可是半年后,母親感覺到女兒開始有厭學情緒了,總是找各種理由不想去上課。
媽媽覺得女兒是想偷懶,為此還特別訓斥了她一番。直到有一天,媽媽發現女兒上課前,隨身帶了把美工刀。
上音樂課帶美工刀?媽媽實在疑惑。追問下,女孩終于繃不住嚎啕大哭起來。
聽完女兒的話,做媽媽的當時泣不成聲:
“本來以為孩子拖拖拉拉不愿去上課,只是為了偷懶,還批評她,后來知道她為了讓我不生氣才去的?!?/strong>
當媽的,就是這樣親手將女兒交到了一個變態手里!
原來,女兒的二胡老師,一位看起來很有資歷的老音樂教師,以“手涼,取暖”為由,多次將手伸進女孩衣服里面實施猥褻!得知真相的父母當即選擇了報警。
最讓我心疼的,是媽媽說的那句:“她為了讓我不生氣才去的”。
這個女孩原本可以更早一些逃離變態的魔爪。
她之所以后面持續遭遇猥褻,不過是為了滿足媽媽,而出讓了自己的界限!
可悲的是,現實生活中,有多少類似的事情頻繁在發生。
02
曾經參加過一場聚會,有一位媽媽是第一次見。她很熱情,招呼自己6歲的兒子跟我女兒打招呼。
那會兒我女兒不到一歲,正是粉嫩可愛的時候。那位媽媽指著我閨女說:看,妹妹,你去抱抱妹妹。
我看到,他兒子一直在往后退縮,不敢往前一步。
媽媽見沒喊動兒子,于是開始用力推搡孩子上前來,但仍然沒能成功把孩子推過來。
媽媽臉上顯露出失望的神色,手用力地往孩子屁股上拍了一巴掌。
瞬間,那孩子臉憋得通紅,眼神里滿是無助和迷茫。
看孩子那個難受勁兒,我趕緊說:不用不用,我閨女認生,不喜歡被陌生人抱,一抱就哭的。
那個媽媽臉上顯露出尷尬來,忙不迭跟我說:我家孩子太內向了!你看,墨跡這半天!
就那樣打著哈哈拽著兒子走到一邊去了。
我當然能理解那位媽媽為什么會那么做。
很多人看到了可愛的小寶寶,都覺得主動要求親一親,抱一抱,是在表達友好,認可,贊美。而且,感覺到她對自己的兒子有一種期許,那就是希望兒子更外向,更主動地去跟人建立關系和友情。
出發點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她當眾催促著、推搡著自己的兒子去抱其他孩子的時候,其實在向孩子傳達兩個信息:
第一,孩子,你的身體不歸你;要去擁抱誰,你說了不算。
第二,孩子,當你不滿足媽媽(權威)的時候,你就不被喜歡,不被接納。所以,你自己掂量掂量吧。
這,太可怕了。
如果這樣事情反復發生,那這個孩子就會變得麻木。他的心中就被會埋下這樣一顆種子:
為了別人放棄掉自己的想法,忍受不舒服的感受是應該的;不被尊重是生活中的常態。
如若真的養成習慣,誰知道這個孩子“為了不讓媽媽生氣”,還會出讓掉自己多少的權利?!誰能保證,11歲女孩“為了不讓媽媽生氣”而忍受猥褻的悲劇,不會再重演?
因為,這樣的孩子遭遇侵犯之時,最可能逆來順受。
某種意義上說,恰是這些父母,將孩子親手送給了魔鬼。
03
僅僅是出于保護孩子免于惡魔侵害這一個目的,中國父母最需要做的事,也許就是學會尊重孩子的界限,包括身體的界限和心理的界限!
第一,不要隨意入侵孩子的身體界限。身體和心理是一體的。當一個孩子頻繁被剝奪自己身體的控制權,其實心理上同時也在承受失控感和無助。這一點非常重要,但卻最常被父母忽略。
我見過很多媽媽,會緊緊抱住孩子又親又抱。孩子掙扎著想逃開,媽媽依然不松手,并且說:你還是不是媽媽的乖寶寶?
我也見過有父親,在女兒很大了,還時不時去抱一抱,摸一摸,哪怕女兒明確表示了抗議。不僅如此,當女兒去跟母親抱怨的時候,母親還不以為意地說,他是你爸啊,他那是愛你啊!
所有這些,其實都是在以愛做要挾,對孩子實施的“入侵”。
說到這里,可能有些家長會覺得困惑。我不止聽過一位媽媽說:
她的皮膚好滑啊。好想把她吃掉啊。然后,想起了那些兒童性侵的新聞,突然開始懷疑自己。我這樣抱她親她太多會導致入侵她的邊界嗎?我這樣依戀著她會導致她缺乏對身體的主權意識嗎?
我想說的是,這些父母出于愛,對孩子的愛都是很正常的。孩子很小的時候,那份可愛勁兒,真的非常非常誘人。正是因為小孩兒的“可愛色相”,母親們才能夠前仆后繼地去付出自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呀。說起來,孩子的那些可愛,跟小鳥的嘴一樣,是他們獲取喂養的利器。
所以,父母完全可以放心地去跟自己的孩子親密互動。我們一般也會說,給一個小小孩再多的親密和擁抱都不算過。
父母只需要留意一點,孩子需要擁抱撫摸,也需要自己的空間,尤其在孩子到了1歲半以后。
這時候的孩子會有更多自主的需要,此時父母就要有所節制了。
孩子希望自主和空間的時候,會給我們發出信號的。比如,孩子跟你玩夠了,會撇開腦袋。被親夠了,會扭開身子,甚至擦擦給你親遍的小臉蛋,表現出不樂意。孩子所有這些反應,父母一定一定要給以尊重。
最后想說的是,父母需要做好榜樣。因為,想要孩子有能力去說“不”,父母先要有這個能力。當父母做到了,不用刻意教,孩子會直接從父母身上學到這個能力。
比如,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會遇到下面這樣的情形:某個親戚、鄰居或朋友,看到你家小孩實在可愛,忍不住說,來,讓我親親吧!讓我抱抱吧!
這個時候,母親最好能夠直接對人說:“不,你不要這樣親她的臉?!薄澳阆矚g她,想握手,需要先問問她哦。”
有的人覺得很難說出口。他們會擔心讓親友不高興。他們喜歡在親友面前表現得友善。這種態度,其實也是我們的父母輩教會我們的。
為了孩子,我們需要邁出這一步,做出改變。
我認識一位媽媽,她把拒絕的話說的很有技巧。比如,““謝謝你這么喜歡我家小寶貝啊,不過小寶貝還太小,抵抗力弱,我那天還看到一個孩子被親得患上嚴重皰疹的新聞啊,真是嚇人啊……”這就既接受了對方的熱忱,又表達了自己的需要,蠻好。只要是通情達理的親友,一定會理解。
如果他們因為你的拒絕而難受,那么只能說,那是他們的問題,是他們自己需要處理的,跟你無關。
總之,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懂得尊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的界限。
也沒那么難,只需要我們多聽一聽孩子的心聲,多尊重孩子的需要就好了。
請一定記得,所有教孩子自我保護的努力很可能是徒勞的,如果他們在自己父母面前都沒有一點兒自主權的話;所有教孩子尊重的努力也可能都是白費的,如果他們在自己父母面前不曾被尊重的話。
自我保護的那份警覺,以及自我尊重的那個意識,是“教”不會的。
孩子如何對待自己,多半源自父母如何對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