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段孔子描述自己生涯發展的名言,為大多數人耳熟能詳,他以十年為一階段,道出了在人生不同時間點里的重心。在此之后,這句總結了人生發展普遍規律的名句,也成為了很多人衡量自己人生階段的標準。
站在職業規劃的角度來看,孔子可以說是最早對于生涯發展規律做出總結的人。我們一直致力于把握的職業生涯的發展規律,原來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被他老人家所洞悉。
恰逢今天是孔子誕辰2569年紀念日,不妨借圣人之名,來聊聊圣人之言,看看對于我們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是否也有幫助。
01
15歲時“志于學”的目標驅動
人無志而不立,孔子最終能成為圣人,和年少時立志于學密不可分。強烈的目標感驅動著他修書立傳,廣招學子,周游列國,以期自己自己推行仁政的建議能被國君采納,實現自己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志于學”對于孔子來說,是強烈的目標感與使命感,《論語》的開篇句首,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可見一個“學”字對于孔子的整個職業生涯至關重要。
從如今職業規劃的角度來看,“志于學”貫穿孔子職業生涯的最重要的價值觀,是他的職業錨。所謂職業錨,是指當一個人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他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那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
職業錨實際就是人們選擇和發展自己的職業時所圍繞的中心,因此孔子在之后的職業生涯里的種種“不知疲倦,樂以忘憂”的行為就不難理解了。
02
內生涯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雖然孔子被尊為萬世師表,被盛贊“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但他本人的職業生涯并不一帆風順。
自己的祖國魯國內憂外患不斷,自己的外生涯頻頻受挫,到后來周游列國也不過是政治理想難以實現的無奈之舉。所以年過三十,已經小有盛名的他對于外部的環境以及自己的內外生涯都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
因此,三十而立,他選擇的“立”,是有教無類,廣招學生,傳道受業解惑,讓自己從內生涯先立起來。與此同時,他還修著《詩》、《書》、《禮》、《樂》等書,進一步豐富自己的學識和修養,也將自己的思想傳承下去。
當孔子的內生涯已經發展的足夠強大的時候,年到四十,加上自己的人生閱歷,自然能夠“不惑”了。
至于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其實是一種順應自己人生發展的慣性,在這個階段里,孔子正式開始了周游列國,沿途所見所感,是他將來能說出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重要原因。
03
跨越千年的生涯發展規律碰撞
孔子將自己的生涯濃縮成了短短一句話,巧合得很,千年后,遠在大洋彼岸,也有一位學者對人的生命發展過程,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并提出了以成長、探索、確立、維持和衰退為中心的五個階段模型,這五個階段也被稱為“大循環”。
他就是世界職業規劃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舒伯。
這幾個階段包括:成長期(growth),從出生到14歲;探索期(exploration),15歲到24歲;建立階段(establishment),25歲到44歲;維持期(maintenance),45歲到64歲;衰退期(decline),65歲以上,每個階段還有若干的小階段。
不難發現,如果以孔子的生涯發展套入舒伯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是能夠完全一一對應的。
15歲處于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孔子展現出了自己具體的職業偏好,并且通過學習,嘗試,確立了自己奮斗一生的使命。
30歲以后,在職業生涯的確立階段,他個人的價值觀完全成型,不會為外力所動搖,通過修書、收弟子等方式致力于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一時期都是職業生涯中最富創造力的一段時間。
50歲以后,到了職業生涯的維持階段,孔子已經擁有了受人尊重的社會地位,政治上的不得志讓他把更大的精力投身于于教育事業,讓他的名望更上一層樓。
通過舒伯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讓我們能更直觀的用一生的、發展的視角看待孔子整個職業生涯,也更容易得出結論,不同的階段,面臨的發展任務不同,個人必須達成其每一階段的生涯發展任務,并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做好預先規劃與準備。
如果在當前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里,遭遇了沒能解決的問題,將很可能影響到下一階段的繼續發展。舉個例子,還是以孔子為例,如果在他30歲時,沒有找到“立”起來的方法,40歲時很可能仍然糾結困惑,隨著時間的推移,70歲的從心所欲很可能就成了浮云。
從2000多年前的孔圣人到大洋彼岸的職業規劃領域權威專家,隔空的關于生涯發展規律的碰撞,讓我們意識到像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一樣,職業生涯的整個發展過程也有特定的規律,把握規律才能擁有人生的主動權,通過規律了解自己所處年齡段的職業重心,才能讓自己的職業規劃更有針對性,從而擁有順暢的職業生涯。
一句大白話,就是在什么階段就要做好什么樣的事,然而知易行難,大家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