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古代的皇宮秘史,不難發(fā)現(xiàn)后宮之中,無不爭寵奪愛。但是,在唐朝貞觀年間,后宮卻有這樣一位女子,她不只對爭寵毫無興趣,反而,熱心于幫助其他妃嬪爬上龍床,她就是當(dāng)時在江南一帶素有“才女”之稱的的徐惠。
徐惠,祖籍湖州長城,是唐朝果州刺史徐孝德的女兒,也是李世民的后宮嬪妃之一。她出生在貞觀年間,也就是公元627年,相傳,其出生才五天就能夠說話了,四歲的時候,就知曉論語及詩詞歌賦,八歲的時候就能夠自己作文章。這期間,其父親徐孝德,曾經(jīng)以“離騷”為題讓她作文一篇,她寫了《擬小山篇》:
仰幽巖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想。
將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
后來,這件事被太宗知道了,于是,此女子被收入后宮封了才人。
貞觀末年,徐惠極力勸諫李世民,唐太宗死后,她因為悲傷過度,拒絕讓太醫(yī)診治,不愿吃藥,后來,又作了七言詩及連珠詩歌來明志。第二年去世,死后被追封為賢妃。惠妃所做的文章里,有一篇勸諫唐太宗的《諫太宗息兵罷役疏》,至今一直保留:
“自貞觀以來,二十有二載,風(fēng)雨調(diào)順,年登歲稔,人無水旱之弊,國無饑饉之災(zāi)。昔漢武守文之常主,猶登刻玉之符;齊桓小國之庸君,尚圖泥金之事3。陛下推功損己,讓德不居。億兆傾心,猶闕告成之禮;云亭佇謁,未展升中之儀... ...”
歷史記載,徐惠十一歲時奉詔入宮,最先被封為了才人,不久之后,被封為了婕妤,再然后,被封為了充容。唐太宗去世之前,除了徐惠等少數(shù)人之外,將后宮中未有子女的嬪妃全部發(fā)還回家了。徐惠眼見太宗病逝,她自己也拒絕吃藥,過了兩年便去世了,去世時只有二十四歲。
話說,徐惠的出生地浙江湖州,這個地方本就盛產(chǎn)女神童,當(dāng)時的才女李季蘭以及徐惠都是當(dāng)?shù)赜忻牟排?/p>
據(jù)《唐才子傳》記載,李季蘭幼時“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六歲時作《薔薇》詩曰:“經(jīng)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架卻”諧音“嫁卻”,她父親認(rèn)為此詩不祥——小小年紀(jì)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緒亂,長大后恐為失行婦人。
之后,她的父親說的話字字應(yīng)驗了。
而徐惠則不同,就如前文所說,別的孩子還牙牙學(xué)語的時候,徐惠就已經(jīng)能夠呼爹叫媽了;當(dāng)別的孩子還在識字的時候,她就已經(jīng)將“四書五經(jīng)”倒背如流了。在她八歲的時候,更是已經(jīng)能出口成章了。但是,徐惠的詩詞與李季蘭不同,她嚴(yán)詞清麗,端雅可誦。
這一點從《擬小山篇》中,我們便不難發(fā)現(xiàn)。
屈原對小徐惠的影響之深,也體現(xiàn)出了徐惠對屈原的敬佩之情:“千年才誕生了屈原這樣的一位大詩人,您的高尚品質(zhì)猶如純潔的香草,那么,您又為何要以身殉國呢?”一個年僅八歲孩童所做的詩,居然能夠發(fā)出如此感慨,這是誰都不曾想到的。而實際上,歷史記載的屈原,不只是在品性上潔癖無暇,就是在生活習(xí)慣上,他也對自己有著嚴(yán)格的要求。小徐惠所做的這首詩,更是能夠?qū)⑦@位,有著“心里潔癖”的屈原,其內(nèi)心的隱秘,全部呈現(xiàn)出來。
可以說,全詩滲透著浪漫而幽婉的風(fēng)格,顯示出詩人在內(nèi)心深處,渴望與一個偉大的人物建立起一份“千古一遇”,足以傳為萬世美談的曠古奇緣。到了徐惠十一歲的時候,其才氣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極富盛名,作品廣為流傳。誠然,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李世民那里。李世民雖說還不至于荒淫無度,但是,他也是頗為欣賞那些有才情的女子,所以,在他知曉浙江湖州有這么一個女子之后,又怎么會將其放過呢?最終,李世民下了一道圣旨,將徐惠納為了才人。
徐惠為什么會進(jìn)宮,當(dāng)然,除了李世民的相中之外,還有一個原因。
那就是,對于徐惠來說,宮中收納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很多書籍,這對她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對于極愛讀書的她來說,有這樣閱覽群書的機(jī)會,是能夠增長更多的見識的。李世民本身就極為注重女子的品性,對于身邊的女人更是有著嚴(yán)格的要求。看到徐惠這樣好學(xué),他內(nèi)心也是頗為高興,對她也是格外的照顧,沒過多久就將其封為了八級的充容。
而徐惠也帶給了李世民很多的快樂。
有一天,李世民召見徐惠,本來心情很好,結(jié)果,徐惠卻是遲遲不曾出現(xiàn)。等了太久,李世民憋了一肚子火。當(dāng)徐惠到的時候,看到的就是李世民的一臉怒氣,雖說,她一眼就能看到李世民心中的不快,但是,也只是一笑而過,隨手寫了一首詩遞給了李世民:
朝來臨鏡臺,妝罷暫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
這也就是后來被收進(jìn)《全唐詩》中的《進(jìn)太宗》。李世民在讀完這首詩后,怒氣頓消。
其實,除了在文學(xué)上有著較高的造詣外,徐惠對于政事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李世民統(tǒng)治后期,曾派兵多次攻打高麗,一時間民怨四起。徐惠曾多次想要勸說他,但是,每次都放棄了,終究在貞觀二十二年的時候,她再也看不過去,就寫了一份奏疏呈給了李世民:
里面提到“地廣者,非長安之術(shù);人勞者,為易亂之符”。希望李世民能夠就此停戰(zhàn),多加節(jié)儉,還百姓一片安寧。李世民看完之后心有所感,對徐惠進(jìn)行了賞賜。但是,自古以來都是紅顏薄命,在貞觀二十三年的時候,李世民因病去世,徐惠因悲傷過度而臥病在床。既是這樣,她也不忘詩行連珠,以此來追憶以往和寄托對太宗的哀思。
高宗上位后,念及她的賢德,因而,特意追封她為“賢妃”。并按照她生前的遺愿,將其葬在昭陵,也了卻了她希望“日夜侍奉在先帝身邊”的心愿。
參考資料:
【《唐會要·卷三十》、《新唐書·列傳第一·后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