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杜甫和妻子楊氏一生一代一雙人,李白這一生風流瀟灑,留下了不少情債。
根據(jù)史書記載,李白有記可考的女人大概有4個,結(jié)發(fā)妻子許氏,情人劉氏,不知姓名的魯?shù)貗D人,以及陪他到最后的宗氏。
他的第一任妻子和最后一任妻子都是宰相之后,知書達理,和李白頗為般配。
而第二、第三任都算是半路夫妻吧,李白與她們的感情并不深。
尤其是第二任劉氏。
有人說劉氏是李白明媒正娶的妻子,也有人說她只是李白的一個情人。
這個劉氏和李白其他女人不同的是,她不懂李白的浪漫,覺得李白就是個只會作詩飲酒,一無是處的浪蕩書生,最后甚至棄他而去。
劉氏一直看不起李白,這讓李白覺得頗為壓抑,所以在他奉詔入京時,才會寫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激情洋溢,頗有一種揚眉吐氣的感覺。
這兩句出自《南陵別兒童入京》,全詩如下: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胸懷抱負,志向高遠,只是一直沒有機會一展抱負。
公元742年,已經(jīng)42歲的李白終于收到朝廷的詔書,他欣喜若狂,立刻回到南陵家中,和兒女道別后便直奔長安,還寫下了這首豪放的狂詩,驚艷了千年。
詩歌開頭兩句便描繪了一派豐收景象,喜悅之情洋溢其中,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
白酒剛剛釀好,黃雞啄著谷粒,長得正肥壯,而他在這個時候帶著詔書回到家中。
豐收的歡樂加上仕途有望的喜悅,李白的心情高興到了極致。
接著的四句是是他回到家中后特意截取的幾個鏡頭,充分地渲染了他的愉悅之情。
他呼童喚仆為他燉黃雞,并滿上白酒,兒女們仿佛也被他的情緒所感染,圍繞著他,嬉笑著牽著他的衣角。
他一邊高歌一邊痛飲,只為表達這難以抑制的快樂之情,在落日的余暉下,他揮劍而舞,閃閃的劍光似乎要和那余暉一爭高下。
烹雞酌酒,兒女嬉笑,高歌痛飲,醉后起舞,看似普通的幾個場景,卻將李白的興奮之情描寫的活靈活現(xiàn),令人讀后也是深受感染。
接下來的七八句真實地反映了詩人的復雜心情。
后悔沒有在更早的時候面見皇帝,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如今只能快馬加鞭,希望還來得及。
這兩句看似在抱怨自己,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時不與我”的抑郁不得志之情。
皇帝豈是你想見就能見的?即使?jié)M懷抱負,卻因無人提攜而得不到皇帝的賞識,到了不惑之年才盼到這樣的機會,所以說李白此時的心情是很復雜的,驚喜肯定有,但也免不了一種懷才不遇的憤懣。
而最后四句則是全詩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末尾兩句,自信狂放,大概也就李白能寫出這樣的詩句了。
前兩句是運用典故,表達了一種當初被輕視,如今將要青云直上的得意之情。
當年會稽有個愚蠢的婦人看不起貧窮的朱買臣,如今我也辭家西入秦,將會向他一樣平步青云。
這里的會稽愚婦指的是朱買臣的妻子。
朱買臣的西漢的大臣,位列九卿,然而他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直到五十多歲才當上官。
早年的他十分貧窮,他的妻子在他四十多歲的時候棄他而去,另嫁他人。
很多人認為李白用朱買臣的典故是有特殊意義的,因為當時他的妻子劉氏也是如此,嫌棄李白一事無成,離他而去。
這里的李白和當時的朱買臣算是同病相憐吧,所以他才會仰天大笑出門去,高呼“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最后兩句是對看不起他的世人的反擊,他始終相信自己非池中之物,這樣的自信狂傲,驚艷了千年。
全詩猶如狂放的奔馬,磅礴的江水,充滿了一種慷慨激昂,豪邁樂觀的向上之情,令人讀后也是心潮澎湃,豪情萬丈。
不知你是否也被李白的豪邁狂放所折服呢?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