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區別是非常微妙的,富人與窮人的本質區別就是思維認知。
馬太效應: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于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人會更富,窮人會更窮 。
1.成長思維:富人把所經歷的一切,不管是成功或失敗,都看作是有價值的,成功了可以總結經驗,失敗了更可以從中汲取教訓,為下一次的沖鋒做好萬全的準備。
2.投資思維: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有回報。富人把‘舍’看作的是一種投資,如此富人才不會把付出看做是一種不公的表現(窮人把付出當作吃虧)。
3.主動思維:成功者,不管是‘進攻’或‘撤退’都是積極主動的,‘退’的目的是為了進,退的目的是為了韜光養晦,厚積薄發。
1. 抱怨思維:
窮人對自己的所處的困境,不是從自己身上找問題,而是一味的抱怨社會不公,并把責任推給環境、出身、學歷、運氣等,總之失敗不是自己導致的,如此你又如何能夠成長。
2.被動思維:
有一句話說:“富人任性,窮人認命”。窮人總是對自己遭遇的一切感到無奈,被動的認為這就是命,甚至連反抗的斗志都沒有。而有志向的人,則告訴自己‘窮則思變’,人窮志不窮,并不斷的與命運作斗爭,如此才有后來的富人。
2.索取思維:
窮人只知道不斷的索取,而忘記了付出才是索取的前提。窮人一味的索取無異于‘涸澤而漁’,借用農民的一句話則更為形象:‘你把麥種都吃了,來年你種什么?’
總結:富人與窮人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在大腦里面思維,有什么樣的思維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有什么樣的行為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