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朋友最近比較苦惱,原因是他的孩子從小學到初中,成績在班級里都挺優秀的,但是沒有想到到了高中,成績竟然會逐步下滑了,孩子也越來越沒有自信了。
當他向我求助后,我幫助他分析了原因。我告訴他,孩子的成績有波動是正常的,尤其是在高中階段,首先就要面臨了來自不同學校的尖子生挑戰,其次高中的學業壓力比過往更大,需要孩子更加重視系統化和專業化。最重要的是,不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應該建立成長型思維。
當他問什么是成長型思維,我直接扔給了他一本書:來自于后浪出版社的《終身成長》。
這本書的作者是來自于美國的教育家卡羅爾·德韋克, 她認為人之所以能夠取得不同的成就,原因并不在于他們的智力等因素,更多的是因為思維模式的不同,而在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成長型思維模式。這個觀點一度震驚了教育界和心理學界。后來她也因此獲得了第一屆的一丹教育研究獎,一丹教育研究獎,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教育單項獎,由此可見她的研究成果的重要性。
卡羅爾·德韋克所寫的《終身成長》這本書一問世,就受到了各界的追捧,連比爾·蓋茨都親自撰文寫了推薦。這本書里總共分為了8個章節,其中最重要的是兩種思維模式的不同、兩種思維是如何在生活中影響我們的、如何應用成長型思維模式。
首先不妨看一下什么是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
書中所指的成長型思維,簡單來說是:確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堅持學習來改變的,相信自己的智力是可以改變的。而固定型思維的人群,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是恒定不變的,人是不能改變自己的智力的。
那么這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呢?
固定型思維的人,他們在考試中遇到了難題,往往選擇繞開來,只做自己有把握突破的題目。因為在他們的觀點里,這些難題已經超過了自己的能力范圍,所以沒必要去嘗試著突破,只要自己的表現符合身邊人的認知就行了。
而成長型的人就不會這么想,他們更喜歡啃難題,遇到難題之后可以享受解題的過程,即便最后題目沒有解開,他們也會積極的尋找問題出在哪里。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成長型思維的人他們不會輕易的給自己先定義,更不會否定自己,他們總喜歡擁抱不同的變化,即便碰到了挫折,也可以想想挫折里有哪些亮點。
而固定型思維的人,他們更在意周邊人對自己的看法,他們成績的邊界是建立在周圍人群的認知之上,一旦出現超過認知范圍的挑戰,他們更多的會選擇躲避。
那么兩種思維模式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呢?
用之前朋友的案例,一個成績一直不錯的孩子,在碰到挫折之后,如果是固定型思維,那么孩子會這樣想:我已經盡力了,成績還沒有起色,可能我的能力僅僅只是這樣了吧。而一個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呢,他們會這樣想:太有意思了,原本我在班級成績還挺不錯的,沒想到進了高中才發現還有這么多的學習高手啊,如果能把他們的必殺技學過來,那我的成績一定會有起色。
這樣兩種思維模式下,很容易出現的現象是:固定型思維的孩子越來越沒有自信,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在不斷給自己加油和試錯的過程中,學習可以不斷的提升。
當他們進入社會之后,又會有什么不同呢?固定型思維的人在遇到工作以外的機會,更多的會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而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將新的機會當做一次成長的機會,開開心心的迎接挑戰。最終的結局不言而喻了。
最后,我們應該如何應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呢?
《終身成長》里提到,當我們需要給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的時候,不妨試試這幾招:
1、當孩子取得了成績之后,不要急著表揚他們聰明,因為這會讓他們認為,之所以取得成績是因為天賦,從而在某一天天賦失靈的時候,他們會陷入慌亂的地步,所以應該表揚他們身上的一些積極的特質,比如專注、認真、有創意等等。
2、表揚孩子在日常行為中的細節,比如“孩子,你能重視別人的意見,最后做出決策,這一點做得很好”,比如“我發現你把自己的房間收拾的很干凈,這說明你更有責任心了。”這種細節的表揚,更能幫助孩子在日常建立信心和塑造良好的行為模式。
3、在平時的聊天時候,多營造成長型環境,比如父母在聊天的時候,可以多談論自己從同事身上學到了哪些新東西,某個鄰居身上有哪些特質值得我們欽佩。這樣既可以幫助孩子塑造成長型思維,同時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打基礎。
這就是成長型思維的優勢,當我們建立了成長型思維,尤其是幫助孩子建立了成長型思維,在面對新的挑戰和挫折的時候,就可以更好的緩解自己的焦慮和找到突破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