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大孝?在“小孝”基礎上,能夠盡力做到法大于人情、政權利益大于家族利益,漢文帝逼死舅舅沒有任何問題。正是因為“孝”舅舅,所以才沒有“直接且公開地殺”!
漢文帝的“仁厚”要看是對誰。對統治階層內部人員他并不仁厚,勸舅舅薄昭自殺。總體上看,薄昭死有余辜,漢文帝給足了面子兒。有人稱其為“陰”,總體上漢文帝在鏟除大臣、諸侯時采用的方式,確實比較“陰”。但這也是因為其漢庭相對于諸侯來說實力弱、漢文帝親族和根基比較弱。公開、明顯地去鏟除政敵比較難辦。
(1)薄昭作為自己的親信曾有“探位大功”:漢文帝是劉邦諸子中活著的老大,當皇帝很正常,最符合常規
呂后在公元前180年死后,周勃等人誅殺諸呂,與參與行動的劉姓諸侯們商議立誰為帝。這時,有人說,劉恒是得了便宜,但問題是,周勃等人暗殺了與諸呂有關的西漢后少帝(甭管怎么也是皇帝呀)劉恭及其四個劉姓王后。
誰最有資格當皇帝呢?要么是只能是“兄終弟及”的劉恒。大哥劉肥死了,二哥劉盈即漢惠帝死了,三哥劉如意15歲的時候被呂后毒殺了,那么誰是活著的老大?劉恒呀。那時,劉邦的八個兒子只活了劉恒、劉長。
但這件事兒并不簡單,很可能“被推舉為皇帝是假”,殺死劉恒、劉長以便“孫輩”繼承天下。所以,漢文帝在求神問卜的同時,派舅舅去探虛實。最終,前往長安登基。
(2)薄昭收手賄賂為周勃求情得以免死
周勃因為在絳縣生活時,見到上級、京城來的人以武將面目出現,手下家人也是全副武裝。為此,被漢文帝以可能造反的名義抓入監獄。周勃這個人可不像他的兒子周亞夫在景帝時的“強悍”,周勃這個人能在劉邦、呂后下活了幾十年,可見他的“情商”非常高。因此,立刻花錢求獄卒幫忙,通知家人去找薄昭說情。
最終,薄昭找薄太后說情,漢文帝親嘗湯藥是為“24孝”之一呀,舜帝是第一,漢文帝就是第二,可見他在“帝王”中的知名度。薄太后大罵漢文帝:周勃當年攜帶著皇帝上次的璽印、統帥千軍萬馬不造反;誅殺諸呂、殺少帝的時候不反,卻讓你做了皇帝。現在管著一個小小的絳縣、身后不足千人就會造反?你怎么想的呀。
說完,把頭巾拽給了漢文帝。漢文帝一聽連忙謝罪:誤會誤會,馬上就放,一切都是誤會。之后,周勃生活比較平安,七年多后的文帝十一年才病逝。更多內容詳見24日,我回答的“父親周勃抑郁而死,兒子獄中吐血,周氏父子的下場是否過于悲慘”這一問題。
(3)薄昭被漢文帝“哭殺”,也是漢文帝為了顧及法律與親情的不得以行為
公元前170年,薄昭因為不明原因殺死了朝廷的使者。漢文帝便要求薄昭自殺,之后,又派人到薄昭家中哭喪。薄昭最終自殺以防漢文帝為難。
后世,許多人都覺得漢文帝夠“陰”的。但問題是,薄昭被殺的直接原因是“擅殺朝廷的宣旨官”,這個行為必是死罪。
薄昭和漢文帝之間的斗爭,最終也是因為權力斗爭導致。1985年的電影《文帝殺舅》說薄昭及其薄氏外戚阻撓漢文帝施行新政,薄昭殺死了主持變法的大臣最終激怒了漢文帝。雖然是文學影視,但其思考點我認為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