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初,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來到莫斯科音樂學院,聆聽了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弦樂四重奏》,那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感動得托翁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淚,并說通過這一作品使他“接觸到忍受苦難人民的靈魂深處。”
柴科夫斯基是俄羅斯作曲家中最具有世界影響的一位。《如歌的行板》的主題,來自一首小亞細亞的民謠,有著專屬于俄羅斯的浪漫,已成為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詞。
“風中之燭在風中搖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終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
這是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名句
從這本書誕生之日起
她就一直讓人深深著迷
至今依然擁有大批癡迷的讀者
《安娜·卡列尼娜》插圖 阿·瓦涅齊昂油畫
在托翁筆下
安娜是進入19世紀俄羅斯的一個入口
彼時,英國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法國和德國也開始了工業化的急行軍
在沙皇專制下的俄羅斯危機重重
正在從主宰歐洲的頂點迅速跌落
托爾斯泰經典代表作之一《安娜·卡列尼娜》通過中心人物安娜·卡列尼娜與其丈夫卡列寧、情夫伏倫斯基及哥哥奧勃隆斯基的關系,把安娜的生活圈子和另一個圈子聯系起來,組成一個上百個人物的體系。托翁利用這個龐大的體系所反映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動而深刻地寫出十九世紀中葉俄羅斯資本主義剛剛興起時期的社會面貌,提出了這個歷史時期俄羅斯所存在的政治、經濟、宗教、道德、教育、婦女、兒童、城市、農村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表達出作家作為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的許多觀點。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
陀思妥耶夫斯基評價說:
這部作品就其主題來說已經是某種我們自己的、最親切的東西,它恰恰構成了我們在歐洲世界面前的特點,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新的發現”。
福樓拜說:
未曾讀過托爾斯泰作品的外國人,要自我吹噓熟悉19世紀的俄羅斯,那真是枉費心思。
那么,夜讀君以為
不了解安娜·卡列尼娜
就無法真正地了解俄羅斯女人
而要認識社會巨變前夜的19世紀的俄羅斯
就不能不去體會安娜·卡列尼娜的
愛與哀愁
從文學繪畫,到影視和舞臺
全世界都鐘情于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
今晚《夜讀》,我們一起走近
這個令全世界著迷的俄國女人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這是小說開篇語,也是托翁對婚姻和家庭的悟言
故事發生于十九世紀的圣彼得堡,女主角安娜原來是一名政府要員的貴夫人,卻在一次旅行中跟英俊的軍官維朗斯基墜入情網,返家后仍然偷情。此事后來被丈夫卡倫汀發現,安娜要求離婚被拒,卡倫汀威脅她將因此再也見不到她心愛的兒子。安娜投奔維朗斯基,過了一段短時間的幸福快樂生活,但不久維朗斯基便對這段情感到厭倦,渴望重新恢復在軍中無拘無束的日子。安娜則日益思念愛子,最后在絕望中撞火車自殺。
以下來自自《安娜·卡列尼娜》的插圖
阿·瓦涅齊昂(1901-1971)
布面油畫
雅斯納雅·波良納博物館收藏
安娜與沃倫斯基相遇
夜晚,暴風雪。安娜從火車下來,看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沃倫斯基。這是安娜與沃倫斯基的初次相會,他們彼此一見傾心。
列文與管家爭吵
列文向凱蒂求婚,遭到拒絕后回到自己的領地。他親力親為,投入到領地生產和管理的各項事務中,但其積極的想法常與管家和農民相悖。畫作描繪了列文和管家站在一棟房子前熱烈爭執,他們身后房子的原型來自雅斯納雅·波良納。
安娜、卡列寧和沃倫斯基在火車站
在彼得堡帶頂棚的火車站月臺上,卡列寧迎接從莫斯科回來的安娜,沃倫斯基站在他們面前。
安娜與卡列寧交談
在彼得堡的家中,安娜與丈夫卡列寧正在交談。
安娜與兒子謝廖沙見面
安娜回到彼得堡的家,與過生日的兒子見面。她在床邊屈膝跪下,把醒來的兒子摟入懷中。在經歷了愛情、產后病危和遠走他鄉與愛子分別后,這次得來不易的見面令安娜既無比快樂,也百感交集。
安娜在去往火車站的路上
在駛向下諾夫哥羅德火車站的馬車上,安娜思緒萬千,想起與渥倫斯基的感情、相互的傷害與折磨,渥倫斯基的冷漠和疏遠,這一切令她怨恨而痛苦,她想揭穿他、報復他,想要擺脫自己的痛苦處境。
自殺前的安娜
夏天的晚上,安娜站在奧比拉洛夫卡火車站的月臺上,雙手按住臉頰。與渥倫斯基爭吵后,她曾經閃過死的念頭,但此時并不是因為這個來到車站;而就在一列火車進站時,她突然明白了自己的歸宿。
加林諾夫草場的收割
在陽光明媚的夏日里,列文在波克羅夫斯科耶領地上割草。列文喜歡割草,經常與農民一起收割。在他看來,鄉村是生活的地方,是歡樂、痛苦和勞動的地方。畫面描繪了色彩斑斕的草場,割草人一字排開,揮舞著鐮刀,右邊第二人是列文。
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是一個帶有資產階級個性解放色彩的俄國貴族婦女的典型。她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渴望自由真摯的愛情,不能忍受包辦婚姻給予她的冷漠僵化的丈夫。她性格中一個重要特征是真誠,因此她不愿像當時的許多上層社會婦女那樣過虛偽的二重生活。為了追求個人愛情幸福,她公開出走與渥倫斯基同居。面對社會的蔑視,她表現出要向社會挑戰的氣概。但當她發現所真摯愛著的渥倫斯基只是一個庸俗而輕浮的貴族子弟時,面對他的冷淡和厭棄,她失去了生活的精神支柱自殺而死。
克拉姆斯柯依是俄羅斯知名的藝術組織——“巡回展覽畫派”的組織者和領袖人物,其藝術見解在當時俄羅斯畫家中有頗大影響。他的肖像畫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社會變革。
克拉姆斯柯依在晚年時畫了一幅最得意的肖像畫《無名女郎》,而畫中這個女人也引發了眾人有關“安娜”的猜想。
《無名女郎》
這是一幅頗具美學價值的性格肖像畫,畫家以精湛的技藝表現出對象的精神氣質。畫中的無名女郎她側身端坐,轉首俯視著這個冷酷無情的世界,顯得高傲而又自尊。這種姿式語言表明畫中人物與這個世道格格不入,冷眼審視,不屑一顧,又不愿與之合流的神情,這隱含著當時一部分民主主義知識分子對社會的態度。
這幅女子肖像顯示的美在于性格表現,也體現畫家的美學觀。我們面前這位女子沒有華麗服飾和貴夫人的打扮,而是入時得體,是上流社會有文化、有修養、品位極高的知識女性打扮。色調濃重且有變化,冷漠、深沉、俊秀的面孔鮮明突出,格外莊重、典雅而高尚。畫家以現實主義思想,古典造型手法塑造了一位19世紀俄國新時代女性的完美形象。
克拉姆斯柯依創作的這幅肖像,與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同一時期,因此有人說他畫的這位無名女郎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也有人說她是位演員。畫家在肖像畫中展示的是一位剛毅、果斷、滿懷思緒、散發著青春活力的俄國女性典型,形象塑造具有極大的感染力,是世界美術史上肖像畫杰作。
一個世紀以來,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一次次地被搬上銀幕,也一次次地贏得觀眾的憐愛與同情。葛麗泰·嘉寶、費雯·麗、杰奎琳·比塞特,蘇菲·瑪索、凱拉·奈特莉……一位位女影星演繹了一個個高貴神秘的安娜,在觀眾的心底深深地印下了清冽的嫵媚、凄涼的微笑、迷離的眼神、沉郁的情思。
值得一提的是,1997版的電影《安娜·卡列尼娜》,那是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包裹起來的安娜·卡列尼娜,主打的是第六(悲愴)交響曲,奠定了一個故事的悲涼基調。影片沒有選用托翁最喜歡的老柴的“如歌的行板”,而用了其更“悲愴”的音樂,想來是有深意的。
這部電影譯為《浮生一世情》(又譯《愛比戀更冷》,透出一股冷漠孤寂之意,電影剔除了小說的枝枝蔓蔓,主線變成了一段塵封的愛恨糾結,不可避免地將托翁的傳世名著世俗化,也讓那個關于反叛與人性的愛情悲劇頓顯輕浮虛華。倒是老柴的音樂深化了故事的悲劇性,凸顯了電影所沒有表達出來的思想性。
在芭蕾的舞臺上,不同的編導、演員,也用這門足尖藝術對這個故事進行過多次解讀。
有深厚的芭蕾傳統、有先鋒的開拓精神、有俄羅斯文學的歷史底蘊、還有長線條的帥哥美女,艾夫曼芭蕾舞團憑借俄羅斯芭蕾流派嚴謹規范、技巧高超、善于抒情的底蘊,和將二十世紀舞臺藝術與電影表現手法融合的獨特風格震驚了世界,代表著俄羅斯當代芭蕾的最高水平,被譽為“俄羅斯芭蕾的新名片”。
艾夫曼芭蕾舞團是同馬林斯基芭蕾舞團和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被俄羅斯政府授予“國家藝術團”的三大芭蕾舞團之一,這也是俄羅斯藝術團體的最高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