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寶漸漸長大了,從說話,走步,到識字,在經歷著他自己的成長歷程。
這時的哈媽,欣慰的看著他的成長,只希望他能在愉快的環境中付出并收獲每一階段的果實。
上周給相鄰歲數的寶寶們組織了一個識字班,模仿幼兒園興趣班的模式,我們的教材是以《千字童》為基礎的。我有個習慣,當關注一樣事物時,便會片刻間傾入相當的專注。于是有了這些感慨:
在《千字童》里,我和其他上課的家長一樣,被她很好的聯想式教學模式,識字的延伸與拓展模式所吸引。
在淘寶上,看了《馮德全識字卡》。
他的教學理念和大部分自己在家教的家長很象,推崇識字從孩子身邊的事物開始學。他的識字卡特點在于:每個字和詞都有一個卡片,卡片后面配著中國傳統的小篆,深入學習可以追溯到甲骨文,讓文字變成一幅畫,提高藝術審美情趣的基礎上,有利于日后孩子掌握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
在書店,看見《無圖識字卡片》及《四五快讀》什么的,類似孩子識字的書和方法相當的多。主要原理和方法都是相近的,但如何真正從理解漢字的角度,從漢字的起源,演變和結構,從造字法,比如: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來描述的似乎很少。想起了一本古老熟悉卻從未看過的書《說文解字》。
今天的我,早已忘記當年自己認字是個怎樣的艱難歷程。
通過這些外在的訊息,我在想:其實中國漢字如果要剖析是一個相當復雜的事。
孩子們正在學習的識字教材各有所長,比起當年我們的教材實用科學了很多。
但總覺得如果再有個老師,可以自己把那些漢字的起源,構造,演變一系列的研究透了,把外面一系列的識字法研究透了,取長補短,最后通過自己簡單童趣的語言表述給孩子們,真能用最適合他們的識字方法,將一塊塊字變成一幅幅畫或一個個小故事,解釋給這些小娃娃們聽,他們的學習過程該有多享受啊,拓展了知識面,學習了中國經典,還認識了漢字,那樣學習漢字的過程,該多么幸福啊!
于是,開始比對,覺得:
自己還是淺薄,沒有相關知識的沉淀,無法自行施教;
社會還是浮躁,沒有專業的人或機構,深度簡單施教;
家長還是盲從,較多只能選擇口碑比較好的機構施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