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竹為常用中藥。始載《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原名萎蕤。《名醫別錄》釋名玉竹,以表示根莖形狀。
別名:萎蕤、尾參(湖南)。
來源:為百合科黃精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玉竹的干燥根狀莖。
產地:主產于河南、湖北、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北等地。栽培或野生。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莖橫生,長圓柱形,肉質,有明顯的環節紋。地上莖單一,稍傾斜向上。葉著生于莖中部以上,互生,無柄,橢圓形或狹橢圓形,先端尖,全緣。花腋生,花被筒狀,白色。漿果球形,熟時紫黑色。
采收加工:春秋兩季均可采挖,洗凈泥土曬至須根干脆易斷主體柔軟時,反復用手揉搓至須根脫落、主呈半透明、內無生碴硬心時曬干即成。
性狀鑒別:本品圓柱形略扁,而稍彎曲,多無分枝。長5~20厘米,直徑0.5~1.2厘米。表面淡黃色或淡黃棕色,半透明環節紋明顯呈波狀稍隆起。質堅硬而脆,受潮則變軟,易折斷,斷面角質樣,淡黃色,內碴角質樣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強心甙、白屈菜、生物鹼和維生素A類物質、煙酸、粘液質。
藥理作用:養陰潤燥,其作用為:
1、強心。動物實驗證實有輕度強心和升血壓的作用;與黨參合用又能改善心肌缺血的心電圖不正常。
2、類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在中藥對去腎上腺鼠肝糖原含量的影響的試驗中,發現玉竹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
此外,還有潤腸通便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甘、微寒。
歸經:入肺、胃經。
功能:養陰潤燥,生津止渴。
主治:熱病傷陰,煩熱口渴,咽干,肺熱干咳等癥。
臨床應用:
1、用于潤燥,與沙參、麥冬等配伍治胃燥熱、陰虛咳嗽,適應證與沙參同。
2、用于治療平素陰虛而新患感冒、有風熱咳嗽、肺燥等表現的患者。玉竹雖無清熱之功、但與解表藥同用,在發汗的同時兼顧到滋陰,以防解表藥過于發散而傷陰,有其一定價值,方如加減玉竹湯。
3、用于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取其有強心而滋養氣血的作用,對改善血循環有一定幫助。常配杞子、桂圓肉、麥冬、生姜、大棗等。對低血壓者,需重加炙甘草。如為循環衰竭、脈沉細無力,則不能依靠玉竹,需加附子、肉桂。至于有心動過速和血壓偏高者,玉竹應慎用,因玉竹能加快心率和升高血壓。
4、用于體弱者,可作一般滋補用,但效力較弱而緩,屬清補。夏秋季暑熱或秋燥時,廣東民間常服的“清補涼”,即由玉竹、沙參、蓮子、百合、淮山、扁豆等組合成方,有清熱、平補而帶涼潤的作用,故名“清補涼”,對消除感冒煩躁或燥熱,有一定幫助,并有輕度的潤燥通便的作用。
5、用于冠心病心絞痛,配黨參,制成參竹浸膏,適用于氣陰兩虛型的患者,配冠心二號方同用,效果更好,能減輕心絞痛和改善心電圖。
附:
1、對玉竹滋補功力的評價不應過高,前人在推崇為“用代人參”、“用代參、地”、“可代參、芪”,都是過獎之語。實際上,玉竹在滋補上不過于黃精相近(都是在潤肺的同時帶有一定滋補作用),在潤燥上不過于麥冬相似,對于較重的氣血虧損玉竹是無濟于事的;
2、與天冬比較,玉竹清熱利較弱,但養陰而不膩滯;天冬清熱利較強,養陰而偏于滋膩。
用量:因玉竹氣力平弱,需重用,一般9~15g,用于強心或作燉品料,可用至30~60g。
處方舉例:
加減威蕤湯(《通俗傷寒論》):玉竹9g、生蔥白3枚、桔梗4.5g、白薇3g、淡豆豉12g、薄荷3g(后下)、炙甘草1.5g、紅棗2枚,水煎服。
參竹浸膏(西苑醫院方):黨參9g、玉竹15g,為一口量,作浸膏,分二次服。
注:本品同屬植物較多,凡根狀呈圓柱形、長條狀、粗細均勻、味甜者,均可作玉竹使用。按湖南地區就有豬屎尾參、木萎、竹節萎參、米萎、毛根萎等不同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