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上海醫藥(601607,股吧)發布年報,實現營業收入923.99億元,同比增18.21%。成為醫藥行業上市公司中營收額最高的公司。截至上周五,已發布年報的醫藥行業上市公司中,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共有7家,分別是上海醫藥、國藥一致(000028,股吧)、華東醫藥(000963,股吧)、白云山(600332,股吧)、哈藥股份(600664,股吧)、復星醫藥(600196,股吧)、國藥股份(600511,股吧)。上海醫藥的營收規模已經與其他6家上市公司去年營收總和相當,但市值卻屈居第五。究其原因,國有藥企盈利能力較弱,嚴重制約公司估值。
盈利增幅落后
在已經發布2014年年報的醫藥行業上市公司中,無論從營業收入,還是從公司市值來看,上海醫藥都可以稱得上是巨無霸。截至上周五收盤,以收盤價22.52元/股計算,上海醫藥總市值為548.35億元,在全部近200家醫藥行業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五。
排在上海醫藥前面的4家公司分別是上海萊士(002252,股吧)765.90億元、云南白藥(000538,股吧)692.53億元、恒瑞醫藥(600276,股吧)669.43億元、復興醫藥555.71億元。其中,上海萊士、恒瑞醫藥、復星醫藥均為民營上市公司。具體分析,這些大公司之所以能夠成為醫藥行業的龍頭,主要靠頻繁并購、研發投入大,經營效率高,并且盈利能力明顯領先。
復興醫藥2014年營業收入120.25億元,同比增幅20.3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1.13億元,同比增幅33.51%。上海萊士2014年營業收入13.19億元,同比增幅為165.8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11億元,同比增255.27%。
上海醫藥2014年營收為923.99億元,同比增18.1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5.91億元,同比增17.06%。很明顯,公司盈利增幅遜色于復興醫藥和上海萊士。雖然同屬于醫藥行業不同領域,產品毛利率存在差異,但就公司自身的發展來說可謂不進則退。
進入2015年,國資改革大幕徐徐拉開,國務院國資委和地方國資委旗下上市公司摩拳擦掌。今年2月,上海發改委印發2015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要點,將以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醫藥分開改革、人事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等為重點,深入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上海醫藥被認為是最大受益者。
興業證券(601377,股吧)認為,上海醫藥的大股東為上海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上海市國資委。公司進行激勵機制改革,并向互聯網領域轉型,均有利于打開成長空間。
同為國資背景的白云山近日發布2014年業績報告。白云山2014年營業收入為187.99億元,同比增6.79%。歸屬本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1.92億元,同比增21.68%。作為廣藥集團旗下唯一一個上市平臺,白云山為自己樹立了一個宏偉的目標—向千億市值邁進。
今年年初,白云山公布了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宣告白云山“百億融資,千億市值”戰略正式啟動。百億規模創A股醫藥行業定向增發融資規模之最。公司同步實施員工持股計劃,并引入馬云旗下的云鋒投資等戰略投資者。
截至上周五收盤,白云山的最新市值為417.82億元,距離千億俱樂部尚有較大距離。總的來說,上海醫藥與白云山的盈利能力有待提高,如此才能對增加公司市值有所幫助。
同業競爭尚存
從近期市場表現看,具有國資背景的上市公司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關注。上周關注度較高的醫藥類上市公司有國藥一致和國藥股份,這兩家公司同屬國藥控股有限公司。
今年2月,國藥一致與國藥股份同時被納入國藥集團發展混合所有制的首批試點范圍。根據年報,國藥一致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239.50億元,同比增12.9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52億元,同比增25.36%。 國藥股份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115.38億元,同比增14.45%,凈利潤4.83億元,同比增17.29%。兩家公司的盈利增幅同樣明顯低于復興醫藥與上海萊士。
為提高盈利能力,近期大股東國藥控股承諾,將于2016年3月前解決同業競爭問題,為業績增長打開空間。
對于這兩家公司混改的前景,多家機構認為,改革能夠大幅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并解決阻礙公司發展的多個問題。中信建投認為,國藥股份有望借本次混改試點掃清發展障礙,通過集團內資產整合解決同業競爭,公司未來零售分銷業務較為樂觀。
申萬宏源(000166,股吧)對國藥一致的分析認為,近日公司控股股東獲得國資委批準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首批試點資質,公司有望完善激勵政策,提高運營效率,進一步促進工商業一體化經營。
同樣面臨同業競爭的還有哈藥股份。哈藥股份曾在今年2月公告稱,擬以持有的醫藥公司98.5%的股權與三精制藥(600829,股吧)全部醫藥工業類資產及負債進行置換,置出資產與置入資產作價差額由公司以現金等方式補足。根據交易方案,哈藥股份和三精制藥分別成為醫藥工業和醫藥商業兩個平臺,實現醫藥全產業鏈的整合,一個主要負責生產,一個主要負責銷售流通,集團公司的整體戰略解決了兩個上市公司的同業競爭。
醫藥行業屬競爭性領域,上市公司如果存在業務單一化、產業鏈不完整、激勵機制落后等問題,盈利能力便大大落后。縱觀近5年醫藥類上市公司中擴張速度最快的幾家公司,它們崛起的路線不同,但目標一致,即快速做大占領市場。上海萊士去年收購同路生物,使得公司采漿規模躍居國內同行業首位,牢牢把持著國內血液制品的頭把交椅。復星醫藥近幾年通過持續收購同領域公司實現急速擴張,藥品研發與醫療服務同步增長。以抗腫瘤藥物為主營的恒瑞醫藥則是連續多年加大對生物藥研發布局,始終走在國內生物制藥領域的前列,市場份額只增不減。
從近期發布的醫藥行業年報看,險資持股比例為3年來最高,從券商分析結果看,對未來醫藥行業的前景謹慎樂觀。在競爭趨于白熱化的醫藥領域,上市公司中誰能輕裝上陣,便會遙遙領先。(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