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血鉀低了怎么辦?答案很簡單,補唄!畢竟補鉀是低鉀血癥的基礎治療。
然而,「失之毫厘,謬以千里」,補多少?怎么補?其實也是一門學問。
補多少,如何定?
在補鉀界除了「見尿補鉀」這一大原則,還有著「補鉀 3、6、9」的傳說。
指的是輕度缺鉀(3.0-3.5 mmol/L)一天額外補充氯化鉀 3 g;
中度缺鉀(2.5-3.0 mmol/L)一天額外補充氯化鉀 6 g;
重度缺鉀(<2.5 mmol/L)一天額外補充氯化鉀 9 g。
注意,這里說的是額外,也就是說如果病人無法進食,還要記得加上每日生理補鉀量即加上氯化鉀 6 g。
原發病,要糾正
積極尋找低血鉀的原因,治療原發病。簡單概括起來,低血鉀的原因無非「低攝、高排、內轉移」三個方面。
低攝:由于鉀離子「不吃也排」的特性,攝入不足必定會導致低鉀。
高排:持續的腹瀉、嘔吐、胃腸減壓等導致大量鉀的丟失,同時,低鉀血癥還是代謝性堿中毒的并發結果。
除此之外,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脫水劑、順鉑或兩性霉素 B 等藥物也可導致低鉀。
(細胞)內轉移:一般發生于糖尿病患者,補充胰島素后可迅速出現嚴重低鉀血癥,尤其是合并有酮癥酸中毒時。
補鉀方法,如何選擇?
口服補鉀初級階段
口服補鉀可以說是直接、最安全且簡單易行,在腸道吸收率可達 90%。
一般來說對于輕型低鉀血癥的患者,預防性用藥都可以選擇口服補鉀。
但口服補鉀也有不足之處:
對消化道黏膜有刺激作用,服用后可出現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等不良反應,甚至導致消化性潰瘍及出血。所以也需要注意患者有無胃腸道反應的病史。
用法
1. 可選擇枸櫞酸鉀,溫開水沖服,每次 1-2 包,3 次/日。
2. 氯化鉀緩釋片 1 g 口服,3 次/日。氯化鉀緩釋片能夠明顯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并且使鉀緩慢釋放以穩定血鉀濃度,避免高鉀血癥。
3. 10% 氯化鉀注射液 10-20 ml 配以牛奶、果汁,溫水稀釋后口服,3 次/日。但原則上不推薦注射液口服,以免造成劑型的浪費。
且以上藥物飯后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道粘膜的刺激。
除了藥物補鉀外,患者也建議多食用一些富含鉀的食物,如香蕉、無花果、土豆等。
靜脈補鉀中級階段
口服補鉀掌握了,接下來就可以進入補鉀的中級階段:靜脈補鉀,可及時快速糾正低鉀血癥、降低并發癥的風險。
但需要注意的是,靜脈補鉀需同時加大補液量,這可能會增加心臟負荷,且由于藥物刺激性,可能導致靜脈炎及疼痛的發生。
用法
15 ml 10% 氯化鉀注射液 + GS/NS 500 ml,靜脈滴注。
先用 NS,如血鉀已基本正常,則用 GS,這可有助于預防高鉀血癥。
「千分之三記心間」即靜脈滴注時,氯化鉀的濃度不宜超過 0.3%,這是由于心跳驟停與單位時間內流經心臟鉀離子濃度成正相關。
而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是氯化鉀的濃度而不是鉀離子濃度,在臨床應用時,一般 500 ml 液體中最多加入 15 ml 10% KCl 即可。
輸液泵補鉀高級階段
微泵靜脈補鉀速度均勻,藥量準確,能保持最佳有效血藥濃度,同時可以減少補液量。
說到補液量,一定想到心功能不全。所以這種方法是搶救心功能不全,合并嚴重低鉀血癥的最佳途徑。
但缺點是引起高鉀血癥風險最大,隨之的注意事項也較多。
其中一個大家都疏忽的地方是,一定要注意選擇質量好點的輸液泵,否則萬一一下泵入過多氯化鉀,可引起心臟驟停。
用法
輸液泵補鉀的方法也分為三個級別:
第一級:10% KCl 15 ml 微量泵加入 35 ml 液體,小于 8 ml/h,優點安全,大靜脈即可,補液量小,但補鉀量不多。
第二級:藥物配置和用量同第一級不變,泵入速度提升為 8-20 ml/h,相對還是比較安全。
同時提高了補鉀速度,但對血管的刺激性加大,故一般需要中心靜脈,必要時心電監護。
第三級:10% KCl 30 ml 微量泵加入 20 ml 液體,10-50 ml/h 泵入。
需要注意的是,這時氯化鉀已達到 0.74 g/h-3 g/h(極量),必須進行心電監護,每小時測血氣,每小時測電解質,準備相關搶救藥品備用。
終極秘籍補鉀界的武林至尊
沒錯,其實還有最后一個級別,這也是本篇文章的最終秘籍(一般人我不告訴他哦!)
其實就是 10% KCl 原液經中心靜脈手工緩慢推注。
這時除了需要心電監護、除顫器、搶救藥品保駕以外,還需要極強心理素質和奉獻精神。
歷史上成功的人屈指可數,而如果能達到這個級別,可謂是補鉀界的武林至尊,基本就可以流芳于世了!
最后,通過一張圖小結一下,補鉀方法,你學會了嗎?
黃小喵
都說「見尿補鉀」,那么對于無尿的患者,該如何補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