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再不快一點,我就把你丟在那里!
3、再不快一點,我就把你丟在那里!
蒙蒙的爸爸是位很有責任感的教師,常常在家里當著蒙蒙的面談論一些社會問題。蒙蒙雖然六歲了,對這些事情似懂非懂,但他還是很喜歡聽爸爸發表對社會問題的看法。
今天家里來了幾位客人,都是蒙蒙爸爸以前教過的學生。爸爸跟學生們在客廳里聊天,蒙蒙就坐在一旁安靜地聽著。他們今晚聊的話題是棄嬰。有位學生在相關單位工作,正在研究這方面的課題。爸爸跟學生們談了很多關於棄嬰的事例。
第二天,爸爸帶著蒙蒙去動物園玩,遇上一位家長正在教訓孩子。那孩子玩得正高興,可是家長要帶孩子離開,孩子不肯,怎么叫都不走。家長生氣了,便裝作丟下孩子不管,自顧自地往前走,還對孩子說:“再不快一點,我就把你丟在那里!”
從動物園回來的路上,蒙蒙一直不說話,好像在想著什么心事。晚上吃飯的時候,蒙蒙忽然問爸爸:“爸爸,什么叫棄嬰?”為了滿足孩子的求知欲,爸爸便把這個問題詳詳細細地解釋了一次。但蒙蒙還是不滿意,繼續問:
“那么,要是我不聽話,你不要我了,我就變成棄嬰了嗎?”
這時,蒙蒙的爸爸才恍然大悟:昨天晚上聽到爸爸跟學生討論的話題,加上今天在動物園看到的一幕,給了蒙蒙幼小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蒙蒙提出棄嬰這個問題,是擔心自己也遭受相同的‘命運’,他是想搞清楚自己有沒有被丟棄的可能。
我們都知道,兒童的行為語言、認知能力尚在發育階段,表達情緒的方式較為簡單,一般還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心理防衛機制。在孩子的心靈里,最大的恐懼就是父母不愛他或不要他。像‘我就把你丟在那里’這類的話會使孩子的心靈深處產生恐懼和不安,他會一直害怕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失去父母,這就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壓力,但是他卻因為天真無知而無力反抗。更進一步的話,還可能影響他的獨立性,孩子可能因此變得非常纏人或依賴別人。
所以,無論在哪種情況下,我們都不要讓孩子受到遺棄的威脅。不管是開玩笑,還是在生氣,我們絕對不能讓孩子覺得他有被遺棄的可能。
不能說的類似的話:你不聽話就把你送給別人:你不馬上停止,媽媽就再也不理你。
小提示
假如你的孩子老是拖拖拉拉或對要求置之不理,父母可以事先提醒他,例如你可以說:“你現在只剩五分鐘時間可以玩了,五分鐘後我們馬上就走。”這很可能產生你所希望的結果,而不會將威脅留在孩子的心里?;蛘哂贸兄Z來代替威脅,如對孩子說:“我們趕快回家,這樣還可以有時間和你一起玩”,這種方法有助於孩子形成想做某件事的動機和勇氣。
還有一種處理辦法是:在孩子的怠惰超過了能忍耐的程度時,去把他帶走,積極的行為要比用語言去說他要好得多。
第一章之4.扁你
4.扁你!
小勇的父母都是工廠的工人,工作叉苦叉累,還常常加班,年節假日都很少在家,因此沒有多少時間來管教孩子。但是爸爸媽媽對小勇的期望很高,他們覺得自己學的知識太少了,便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將來能從事更好的職業。所以盡管沒有機會多關心小勇的學習和生活,但卻拚命工作,努力為小勇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小勇也很明白父母的苦心,學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隨著網路的興起,小勇班上很多同學家里都幫孩子買了電腦,一方面培養孩子操作電腦的能力,一方面也開闊他們的眼界和視野。課余的時候,同學們常常在一起討論某個新游戲,或是一些網路上的趣事。小勇覺得很羨慕,也希望爸爸媽媽能為自己買一臺電腦。
小勇的父母聽了孩子的要求,對他說:家里經濟不寬裕,等小勇長大了再買。小勇沒有繼續要求爸爸媽媽,他知道家里有困難,可是要怎樣才能彌補自己在這方面跟同學之間的差距呢?小勇想到了去網咖。但這樣一來,因為沒有家長的監督,小勇便不知不覺地迷上了網路游戲。每天放學都不回家,而是直接去了網咖。不久小勇對游戲的迷戀被爸爸發現了,爸爸很生氣,要求小勇必須立刻戒掉這個壞習慣。小勇答應了,可是每到放學,他還是忍不住叉被游戲吸引了過去,爸爸怎么說他都聽不進去。
期中考試結果一公布,小勇的成績退步了。小勇的爸爸很生氣。小勇想替自己辯解,可是爸爸根本不想聽他的解釋,還氣憤地說:“你這么不認真,我真想扁你!”
之後,小勇還是每天放學後就去玩游戲,情況一直沒有好轉。小勇的父母傷透了心。
家長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有時我們發現孩子使我們越來越生氣,直到非懲罰他們不可。也許孩子的行為確實使我們想動手打他們,但其實孩子表現出的這種挑釁行為就是他們的目的。如果我們真的打了孩子,就中了他們的計,幫助孩子達到了他們心中暗藏的目的。孩子的心里會認為,“你雖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氣了,我感到滿足。我不必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了。”
所以,“扁你”這一類空洞的話,除了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因為當父母說這句話時,顯示他再也拿不出什么好辦法了。由於這句話僅僅是一句“大話”,根本無法兌現,而且父母也不準備去兌現,孩子并不會因此而停止他的脫序行為。
不能說的類似的話:把你扔到河里去;把你耳朵捏下來。
小提示
面對孩子自己難以控制的壞習慣,父母比生氣更重要的是如何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例如,小勇的父母在孩子無法克制網路游戲廠癮.,的時候,不用打,也不用罵,可以問他:“是不是想把書念好?”讓孩子自己衡量得失:然後允許小勇每天玩一定時間的游戲,例如,一個小時,讓小勇學習在游戲中培養自制力。同時,家長還可以抽時間陪同孩子一起玩游戲,透過游戲對孩子進行教育。
5.你敢再頂嘴?馬上給我滾出去!
5.你敢再頂嘴?馬上給我滾出去!
星期天的下午,五歲的小媚用盡全力拉開了抽屜。她搬出媽媽的相本,把里面的照片一張張取出來翻看。照片是放在透明薄膜里的,很容易撕破。媽媽看見了便警告小媚:“你會把照片撕破的,你常常弄壞東西。”
小媚才不管呢!她一邊用力地將照片扯出來,一邊說:“我才不會呢”正說著,一張照片“嘩”地被撕破了。
媽媽這下生氣了:“你看!你真煩,家里的東西都讓你給弄壞了。”小媚聽了媽媽的指責,脫口而出:“你也煩,你還不是也把爸爸的魚竿給弄壞了。”沒想到小媚居然敢頂嘴,這下媽媽更生氣了:“什么?你竟敢說媽媽煩!你太沒規矩了!”
小媚毫不示弱:“是你先說我煩的!”邊說邊哭了起來。媽媽氣壞了:“你敢再頂嘴?馬上給我滾出去!”小媚也很生氣,她立刻說:“滾就滾!”轉身就跑出了家門。小媚跑得很突然,等大家發現時,小媚已經不見了。
這樣一來,全家人都嚇壞了,到處打電話,叉跑到街上四處尋找,最後不得不報警。在警察的幫助下,直到天黑才找到小媚。經過這樣的擔心和尋找,小媚是不是得到了不該玩照片的教訓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和媽媽都得到了一個負面的經驗:在這場沖突中,她和媽媽都輸了!
當家長與子女爆發沖突、雙方都互不相讓時,有些父母在盛怒之下就利用孩子依賴性強的特點,用“滾出去”一類的話來恐嚇孩子。父母說出這句最後通牒式的話來,只是想逼迫孩子就范,當然并不是當真的,只不過想以它來結束口舌之爭。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會對此當真,因而不知如何應對。他當然不想離開家,可是一旦就此低頭,便會顯出自己的軟弱,所以為了逞英雄,就這樣真的離家出走了。
所以,在許多的情況下,孩子是被家長的話逼出家門的。
而且,父母都知道這種威脅只是自己情緒的一種發泄,所威脅的懲罰措施也是不切合實際的,更是不會實際施行的。但這種威脅說得多了,卻會讓孩子不把父母的話當真,進而看不起自己的父母。
因此,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不應該用這句話來威脅子女、逼孩子改過。孩子有錯,應該明確指出,即使在責備孩子的時候,也應該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慈愛和深情的關切,進而產生自強、自信、向上的力量。否則,即使孩子一時屈服了,也於事無補。
不能說的類似的話:你如果一定要出去,那就都不要回來好了:你再跟那些亂七八糟的人來往,就一輩子待在外面;你滾!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小提示
遇到這樣的情況,小媚的媽媽可以采取另一種解決辦法:當剛看到小媚在玩照片時,媽媽可以把照片拿走,陪她玩比較適合的游戲,例如,彈小鋼琴,這樣就不會發生其他不必要的沖突。即使在照片被撕破之後,媽媽也可以幫小媚把碎片撿起來,同時用廠照片很容易被撕破,而且撕破了,會弄得到處都是紙層創之類的話機會教育,如此一來,小媚肯定會因為沒有受到責備而感到意外,下知不覺中便會感到內疚。在沒有責罵和體罰的情況下,小媚的腦海里可能就會得出一個結論:照片不是拿來玩的,我今後再也不這樣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