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要學習:
一張白紙可以畫最美的圖畫,在學習《超級中醫學》這個問題上我們哪一位是一張白紙呢?幾乎沒有。腦子里面或多或少都有中西醫學的影子,有些人還是根深蒂固。但是我們還是要學習《超級中醫學》,因為傳統中醫是一棟房子,而《超級中醫學》是一棟別墅。他可以讓我們加速成為名醫的進程。
當代有很多中醫大家,嚴世蕓、胡希恕、郝萬山、鄧鐵濤都很有名,我們每個人心里的潛意識都有希望達到他們水平的愿望,但是我們現在還做不到這一點,對于這些中醫大家來說我們是空有熱情而缺乏水平的,那么如何能成為醫學大家呢?剛才我看到山西著名老中醫李可的講課內容,講了自己學習中醫的歷程,這個歷程就是我們可以借鑒的方面。
李可老先生受到火神派鄭欽安和古中醫學彭子益兩位先輩理論的啟發,一個重視先天一個重視后天,成就了李老先生成為一代名醫。老先生沒說自己成為名醫是否走了彎路,但是他說到了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說,治病的時候假使你錯了,寧可錯以誤補,不可失于誤功,誤補尤可解救,誤攻則噬臍莫及(表示后悔到極點),從這段話里可以體會到張景岳老先生一定走過很多彎路,犯了很多錯誤,而唐朝醫學大家孫思邈也直言不諱自己有過庸醫的歷程,可以說名醫都是由庸醫練成的,這一點不只是中醫,西醫也是如此,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誤診率是很高的,有很多病人是因為誤診而丟掉生命的,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結果絕大多數是西醫的錯誤造成的。可以說每一位名醫都有曾經是庸醫的階段,只是有的人時間長,有的人時間段。而縮短這一歷程依靠的是什么呢?一個是多實踐,多接觸病人,多接觸病人是要有條件的,在我們遼寧有一個城市的腫瘤醫院,一年收治了4名鼻咽癌患者,按照這個速度醫生需要多少年才能練成名醫呢,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有成為名醫的環境的。另一個就是讀書!把前人的正確經驗拿過來,這句話說的輕松,做起來難,誰知道哪一個是正確的啊,一個麻黃中醫書里就有三十幾條論述,我們能做到對所有藥物的論述都逐一去看嗎?做不到,醫書浩如煙海,皓首窮經也做不到,也就是你從年輕開始看到頭發都白了也做不到。所以成為名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們的努力,更需要我們有一雙慧眼,一雙識別真偽的慧眼,換句話就是要會學習,學習對的。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三、知道理論的不足:
現代醫學發展了,很多人體現象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傳統中醫理論解釋不了這些現象,說明什么呢?是我們的身體錯了呢?還是以前總結的理論錯了呢?這一點我相信絕大多數醫務工作者都不愿意回答這個問題,而要實現醫學的突破是不能回避這個問題的,所以我們要批判的學習前人的經驗和理論,不要為了醫學而醫學,要為我們的身體而醫學,我們學醫學知識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治病救人,不管是醫生也好,健康管理師也好,都是為了人們的健康而學習。那么人體規律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的基礎知識,這就好比電視機的圖紙,按照圖紙去修理電視機才能修好,對于我們人類這個圖紙就是我們的身體生命結構,除了男女差異以外,人體結構都是一樣的,能夠擁有對人體生命結構的深刻認識才會有好的治療方案,人體規律是治病的準繩。
批判的吸收前人的經驗和理論是需要智慧的,不能被傳統思維所左右,不能被別人的思想所左右,《醫林改錯》就受到多方非議,而黃元御的學說則少有人看,原因就是黃元御批判古人的地方太多了,所以沒人敢看,而彭子益看了,發現了圓運動規律,后來彭子益的書作為某醫學院校教材20多年,李可老先生就受益于彭子益成為名醫。所以單純的復古,學習四大經典是不對的,判斷的學習古人的理論才是正確的選擇。
現在大的醫學背景是西醫知道人體結構,中醫知道人體規律,將兩者有機融合才是完美的,而這正是當代醫務工作者應該做的工作,而不是中西醫學相互攻訐,傳統中醫理論與西醫之間很難融合,這個過程經過100多年的努力也沒有實現,所以發展中醫要突破現有的模式,但是不能照搬西醫的基礎理論,硬性的把西醫的解剖學生理學運用在中醫是行不通的,但是再難也要實現突破。《超級中醫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運用現代人體解剖生理知識和古代哲學智慧構建出人體系統,不但破解了傳統中醫的奧秘,也將中醫理論上升到更高的高度,為中醫回到世界醫學前沿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超級中醫學》
《超級中醫學》是從人體結構出發,運用古代哲學思想陰陽、三才、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對人體結構進行剖析,進而破解人體奧秘的書籍。
1、人體生命結構:人體生命結構與西醫的人體結構有明顯區別,生命結構是活的人體組織器官進行生命活動,而人體結構只是器官的存在,沒有生命氣息。人體生命結構由臟、腑、竅、系、體、體液、精微物質、八臟循環、經絡循環這九個要素。臟作為人體核心具有統領全局的作用。而腑、竅、系、體、體液、精微物質、八臟循環、經絡循環這八個要素則是輔助臟完成生理功能的結構,其中腑竅系體構成人體輔助結構的組織器官,體液、八臟循環、經絡循環、精微物質四個要素是人體的環境結構。這就突破了人體是由組織器官構成的西醫思想,融進了中醫的對人體環境的認識。尤其是環境結構中八臟循環和經絡循環納入人體生命結構是將動態因素納入到生命結構之中,不但是西醫所沒有的,也是不敢想的,使中醫氣血津液理論找到了科學的依據,為中醫與現代科學接軌鋪平了道路。在組織器官中提出了系的概念,實現《黃帝內經》募原、膜原概念和《傷寒論》半表半里概念科學統一,其實募原、膜原、半表半里經過幾千年努力在清代溫病理論形成以后已經確認是一致的,但是還沒有納入到臟腑系統之內,《超級中醫學》系的概念不但肯定了募原、膜原和半表半里,也把募原、膜原、半表半里科學的納入到人體生命結構之中,豐富和發展了中醫理論,從而使中醫人體結構與現代醫學實現完全統一。
2、人體系統:
人體系統具有層次性:這是以前所沒有的新觀點,也是非常符合人體實際的科學剖析,人體分成生長調節和質能系統兩個部分,生長調節系統對應組織器官,質能系統對應內環境。這兩部分又分成四個子系統。
調節系統,對應腦髓系統和卵巢系統。生長系統對應肝臟系統和胸腺系統、質能代謝對應心臟系統和腎臟系統。質能供給:對應肺臟系統和胰腺系統。這樣人體系統最終分成八個子系統,這八個子系統則不能再進一步剖析出新的子系統,這也符合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的原理。是人體系統與古代哲學原理的統一。
人體結構和系統同時出現在《超級中醫學》是一個突破,以前中醫學都沒有進行這樣的剖析,《黃帝內經》發現的是人體結構,有臟腑竅體,而金元時期形成的臟腑理論相當于系統,每一個系統都有臟腑竅體的結構,所以《黃帝內經》的人體結構就湮滅在臟腑理論之中,說明金元以后的中醫在思維方面已經與《黃帝內經》的思維不同了,于是有了溫病學派的產生,這一點看看我們現代的中醫基礎教材就可以清楚了。
3、人體與古代哲學的關系:
1、人體最大關系:是父母系統和子女系統的關系,腦髓卵巢兩個系統是人體父母系統,六臟系統為子女系統。在沒有建立八臟系統之前中醫沒有發現這種規律。但是發現了奇恒之腑和奇經八脈,奇恒之腑具有臟腑兩種特性,而奇經八脈也是與十二正經不同的復雜經絡體系。但是傳統中醫將腦髓和卵巢的功能歸結到腎臟系統,這就無法發現腦髓卵巢系統是人體的父母系統,奇經八脈對應腦髓卵巢,十二正經對應六臟六腑,體現出腦髓和卵巢兩個系統的規律與六臟系統規律的不同。也就為《超級中醫學》人體系統構建思想提出可靠的依據,證實人體規律與八卦的發生的一致性。
2、陰陽:膈肌為界,膈肌之上為陽,對應頭胸腔;膈肌之下為陰,對應腹腔。統帥人體的八臟器官均勻的分布在頭胸腔和腹腔,人體與外界進行物質信息交流的清竅分布在頭胸腔。輔助臟完成生理功能的八腑器官分布在腹腔,是人體陰陽平衡的體現。
我們現在中醫講的陰陽平衡大多數是一個器官或者一個系統對理想狀態的偏離,例如陰虛、陽亢、寒、熱都是對理想狀態的偏離,而《超級中醫學》不只是這些,還有兩個器官和系統之間的失衡,例如,肝臟系統和胸腺系統之間的平衡,卵巢系統和胰腺系統之間的平衡。
3、三才:人體顱腔、胸腔、腹腔三個體腔的形成。卵巢系統六個內分泌腺則均勻的分布在三個體腔之內。西醫發現的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絡都是人體三才的體現。
4、五行關系:人體物質循環體現逆運五行的規律,食物進入胃開始屬于土,之后是進入小腸吸收五行屬火,再往后是進入肝臟解毒合成營養物質五行屬木,然后在腎臟進行垃圾代謝,之后進入肺臟進行氣體代謝,最后通過胰島素將食物中最精華的蛋白質、脂肪、葡萄糖送入細胞進行利用,而胰島素是胰腺分泌的,胰腺五行屬土,也就是說又回到土。這就是人體營養物質逆運五行的規律。
5、八卦:八臟器官對應先天八卦,八腑器官對應后天八卦,八清竅對應中天八卦,不但肯定人體結構的精妙,也證實了古人對八卦認識的科學性,是一個雙向確認的過程。
6、天干:人體生命結構和系統都與天干具有對應關系,天干化合體現了人體生命規律,這一部分內容很多,在《超級中醫學》有詳細介紹。
7、地支:地支與人體關系大家熟知的是經絡,而人體子女系統中的六臟六腑與地支同樣擁有對應關系,人體四肢結構也與地支有對應關系,《傷寒論》六經也與地支有密切關系,這也在《超級中醫學》有具體闡釋。
從以上這些可以看出,古代哲學思想在人體找到了具體的模型,而我們人體有了這些原理的支撐也就有了運動的理由,也就有了生命的基礎,這就是人體與古代哲學融合的偉大意義。
五、元氣:
1、原穴的含義:
傳統中醫認為原氣來源于臍下腎間,是人體生命的本源,是維持生命活動最基本的動力。原氣通過三焦輸布于全身臟腑、十二經脈,其在四肢部駐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見原穴在人體的重要性。
原穴是臟腑的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經絡在腕關節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原穴,合為十二原穴。陰經的原穴即本經五輸穴的輸穴,陽經則于輸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臨床上,可以治療各自所屬臟、腑病變,也可以根據原穴的反應變化,推測臟腑功能的盛衰。
《超級中醫學》中人體結構以系體交感形成我們的肢體組成,內部有腑和外部有竅,另外臟作為核心器官均勻的分布在頭胸腔和腹腔,這樣人體結構就有內部的臟腑器官和外部的竅。而人體發育過程中一方面形成內部的臟腑器官,另一方面形成外面的肢體結構,兩者之間是對應關系,臟腑器官在肢體的表現就是經絡,原穴則是經絡上面與臟腑器官相對應的穴位。原穴出現在腕踝關節附近也不是偶然的,在四肢結構中手足都是人體的次級結構,元氣在人體形成生命,形成臟腑器官,在四肢末端形成人體的次級結構,也就是手和足。所以原穴自然在腕踝關節附近。
2、氣:
氣是一個很難理解玄玄的東西,既有物質態,也有功能態,在人體生命結構中靜態部分屬于物質態,動態的部分屬于功能態,從人體的狹隘角度講知道這些是氣也就夠了,但是人體與自然界之間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自然界還有一些讓人捉摸不透的力量對人體發揮作用,也是氣的范圍,這對于現代醫學就很難理解了,為此我舉幾個例子:
氯氣和氫氣遇到光就發生爆炸,產生氯化氫氣體,其中氯氣和氫氣都是物質,光是什么呢,光是促使氯氣和氫氣發生爆炸的物質。
大米和水經過加溫變成香噴噴的米飯,大米和水都是不會散發飯香味的物質,經過加熱就成了香噴噴的米飯,這個熱量是使大米散發飯香味的物質。
食物經過我們體內消化酶的作用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小分子營養物質,消化酶又是使食物分解的物質。
關節炎病人用紅外線照射患病關節就可以緩解病痛,這個紅外線是緩解疼痛的物質。
現代科學已經知道人體內的化學反應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反應所需要的溫度就是我們的體溫,在自然環境下有很多反應需要上千度高溫才能進行,我們身體僅需要體溫就完成了,我們的身體依靠的是什么呢?中醫認為是氣,西醫認為是酶、激素。
兩種認識有什么關系呢?這里的光、熱、紅外線、酶、激素是使物質改變狀態和功能的物質,這些物質不是物質組成成分,在物質形成轉化過程中卻發揮重要作用,通過物質態、功能態等多種形式參與物質的形成或轉化過程。于是我們應該可以清楚什么是氣了,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氣不構成我們的身體組成成分,但是參與人體各種生化反應,使各項生理功能順利進行的物質。古人用氣來描寫這一類物質是非常貼切的。對我們身體構成有影響的物質非常多,表現形式有激素、酶、熱量、電磁場、太陽月亮等天體引力、輻射等太多的形式,包含了宇宙間非常多的物質,這些物質都可以稱為氣。反應過程稱為氣化。
《超級中醫學》中介紹了《和訊財經》的一則報道:“1月7日,來自挪威的科學家公布了一項特別的研究,他們發現,太陽活動安靜期出生的人可能活得比較久,相較于太陽活躍期出生的人,他們的平均壽命多出5年”。這則報道說明太陽對人類壽命是有影響的,印證了古人認為宇宙天體對人類活動有影響的判斷,在后面人體系統與自然原理篇又介紹一些天體、地球環境對人體影響的事例,這些都可以歸結為氣。人體與自然之間、八臟系統之間發生一切關系都是在氣的作用下完成的。
3、元氣的猜想:
元氣是數千年來中醫一直在用的概念,但是西醫卻不知道是什么,中醫自己也是可以意會不可言傳的,《超級中醫學》在揭示人體奧秘的同時也找到了元氣的端倪。
西醫認為人體是由物質構成的,也就是由營養素構成的,這是人體的物質屬性,沒有錯,但是不全面,《超級中醫學》的人體是由物質和環境兩部分構成的,由此而使人體符合八卦天干模型的運行規律,而八卦天干模型在地球自然環境的形成,形成生命,生命從古核生物原核生物進化出,動物、植物這些高等生物這一過程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宏觀人體、微觀細胞、動物、植物、微生物、自然、社會共同遵守的原理,可以說這就是宇宙運行規律的本源。在我們人體形成過程中,按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原理形成我們的八臟系統,先天階段人體是由胎盤通過臍帶為人體提供物質能量,傳統中醫將這個過程表述成臍下腎間氣動,而原穴則是元氣留駐的地方,在四肢腕踝關節,之后就有人體次級結構手和腳的出現,所以可以確定中醫的元氣是有孕育生命能力的力量。于是八卦天干模型與人體規律都表現出孕育生命的一致性,所以元氣就是宇宙發展的推動力,推動了人體生命活動的發展。
六、總結:本文內容可以分成三個方面。
1、本文直面人體科學存在的問題,進而指出了醫學發展要以符合人體規律為準繩,而不是為了醫學而醫學,從而可以客觀的對待醫學發展。
2、通過對人體結構和古代哲學之間的關系的闡述,將古代哲學思想納入到人體科學之中。
3、簡單介紹《超級中醫學》人體構成思想,從人體生命結構和系統兩個角度闡釋人體規律,也發現了中醫人體構成理論的轉折點,中醫臟腑理論的形成不是簡單的發展,而是研究方法出現了改變。
4、對氣的闡釋把人體科學與自然界緊密聯系在一起,進一步印證了天人同構的偉大意義。而對元氣的認識則把人與自然關系推向更高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