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源性咳嗽
喉源性咳嗽其表現在喉間癢則咳,不癢則不咳,無痰或少痰,甚則咳引胸痛,喉癢多因風、火、燥等異氣侵襲所致。
① 〔風寒襲肺,喉癢干咳〕?風寒襲肺,肺氣失宣,喉癢干咳或有少量痰液,治宜宣肺散邪。
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蟬蛻、桔梗、貝母。咳痰白加僵蠶、蘇子、陳皮; 咳癢劇烈,喉膜充血,系風寒化熱加薄荷、天竺黃、蘆根、射干。
② 〔心火偏亢,喉癢干咳〕?心火偏亢,喉癢干咳頻作,咽干喜飲,心煩失眠,黏膜充血,小血管網布,舌尖紅,脈弦細。治宜清心瀉火。
生地、竹葉、茅根、燈芯、玄參、丹皮、蘆根、天竺黃、知母、杏仁、石膏。
③ 〔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虛火上炎,喉癢干咳,夜間臥則尤甚,口燥咽干,飲水不解,咽喉黏膜暗紅干燥,咽喉壁淋巴濾泡散在增生,舌紅苔薄白,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
知母、黃柏、生地、萸肉、山藥、牛膝、丹皮、百合、麥冬、玄參。
④ 〔肺陰不足,燥火上沖〕?肺陰不足,燥火上沖致喉癢干咳,甚則咳引腹痛,偶有黏痰帶血,咽喉干燥,黏膜充血或部分黏膜萎縮,薄白,脈細。
沙參、麥冬、生地、知母、石膏、桑葉、杏仁、茅根、天竺黃、川貝。
⑤ 〔瘀血阻滯,喉干癢咳〕?瘀血阻滯,津不上承,喉干燥癢而咳,口渴溫飲,喉黏膜充血干燥,喉壁淋巴濾泡增生,舌紫苔薄,脈細澀。
桃仁、紅花、當歸、生地、赤芍、地龍、蟬蛻、蘇子、貝母、桔梗、甘草。
⑥ 〔肺氣上逆,喉癢干咳〕?異氣刺激咽喉,引動肺氣上逆,咽喉干咳。治宜脫敏斂肺。
脫敏湯?紫草、茜草、旱蓮草、蟬蛻、地龍、金佛草、荊芥炭、烏梅、訶子、甘草。
⑦ 〔喉癢咳與心關系密切〕?喉癢咳,越癢越咳,而心悸怔忡,虛煩失眠,尿赤便干,舌紅少苔。中醫認為“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治宜滋陰清熱,養血寧心。
柏子仁、麥冬、天冬、五味子、黨參、當歸各30g,生地120g,玄參、丹參、茯苓、炙遠志、桔梗各15g。
用法?研末,煉蜜為丸,朱砂15 克為衣,每次口服4.5 克,日2 次。以上各方(除⑦方研丸服外)均日1 劑,煎日3 次內服。
來源?編者祖載經驗方(編者篩選整理)
方藥1
薄荷、馬勃、半夏、川樸、杏仁、枇杷葉、大棗各10g,桔梗、射干、麥冬、牛蒡子、百部、桑白皮、甘草各15g,大貝母20g,玄參30g。頑咳加山豆根6~15g (脾胃虛弱者慎用),僵蠶10~15g; 寒加細辛6g。
用法?日1 劑,煎內服1~5 劑獲愈。
療效?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咳嗽1500 余例,全部治愈,治愈率100%。
來源?四川達州地區衛生防疫站侯德聰
方藥2
癥狀?本組治療男性193 例,女性136 例,年齡3 個月~89 歲,病程1 天~10 年,其中肺紋理增粗150 例,肺片模糊陰影12 例,有支氣管炎150 例,上呼吸感染167 例,肺炎12 例。均有氣促、喉癢咳嗽為主。
炙麻黃、地龍各10g,甘草5g,宣降肺氣,化痰止咳要藥; 玄參20g,牛蒡子10g,清利咽喉要藥。
① 〔肺熱證〕?氣促喉癢,咽痛或不痛,痰黃或黃白,或有發熱,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浮滑。
用上方加?黃芩、前胡、蘆根各15g,桔梗、法夏、枳實、僵蠶各10g,陳皮5g。痰熱嚴重加魚腥草、冬瓜仁各30g,浙貝母15g; 鼻塞流涕加辛夷花10g,薄荷(后下) 8g; 痛甚加咸竹蜂5g,板藍根30g。
② 〔肺燥證〕?氣促喉癢痰少,苔白欠潤,脈細澀。
用上方加?百部、瓜蔞仁各15g,桔梗、川貝、枇杷葉、僵蠶各10g; 鼻塞流涕加辛夷花15g; 聲嘶加胖大海、烏梅各15g; 胸痛加桃仁15g,枳實10g。
③ 〔肺寒證〕?氣促咳嗽,夜咳尤甚,喉癢,舌淡白,脈緊或細滑。
用上主方加?蘇子15g,法夏、桂枝各10g,杏仁12g,陳皮8g,細辛、全蝎各5g; 寒重痰盛加干姜15g; 久咳肺腎氣虛加黨參30g,萸肉15g。
用法?以上各方均日1 劑,煎內服,均忌葷腥油膩,小兒減藥量。
療效?治療329 例,愈178 例,好轉137 例,無效14 例,總有效96%。
來源?廣東江門市五邑中醫院李達仁
方藥3
桂枝、炙紫菀、杏仁各10g,白芍20g,炙百部15g,橘紅、木蝴蝶各12g,荊芥、炙麻黃各9g,炙甘草6g,生姜3 片。久病咽干加北沙參12g,五味子6g; 夜間咳甚加當歸15g; 咳則汗出加黃芪15g,太子參10g; 久咳加仙鶴草30g; 聲嘶、頻咳加枇杷葉、蟬蛻各10g; 咳引胸痛加郁金10g,桃仁5g; 氣急嗆咳,胸悶加厚樸、旋覆花(包) 各10g; 舌紅苔黃加桑葉、連翹各10g。
用法?日1 劑,煎2 次內服,忌食生冷,油膩。
療效?治療240 例,服藥4 劑,愈85 例,服5~8 劑愈122 例,服9 劑以上愈28 例,無效5 例,總治愈率98%。
來源?山東中醫雜志2003; (2): 113 梁茂云等
方藥4
清燥救肺湯?桑葉12g,生石膏15g,麥冬、黑芝麻、金銀花各9g,杏仁、阿膠、枇杷葉各6g。咽喉干澀或有異物感去生石膏加桔梗、紫蘇; 失眠多夢,心煩易怒加龍骨、牡蠣、柴胡、白芍; 口干舌紅加天花粉、生地; 有氣上沖加厚樸; 痰多加貝母、瓜蔞; 咯血加側柏葉、仙鶴草。
用法?日1 劑,煎日3 次內服。
療效?治療220 例,治愈160 例,顯效56 例,無效4 例,總有效98%。
來源?四川中醫2004; (11): 54 山西大同市中醫院魏金鳳
方藥5
病例?女,39 歲,一月前患“急支”,輸液抗感染后,咽癢即干咳,偶有質黏白色痰,夜間咳甚,舌尖微紅,余無不適。本患余邪羈留,正邪相爭于肺系,咽為關隘之地,正邪最易此處爭鋒,邪氣最易此處盤踞; 夜間陰盛,助邪囂張,正氣力拒之,故咳嗽加重。
金沸過敏煎?金沸草(乃旋覆花之根莖,有肅肺降胃納氣之功,且辛者宣散升發,亦無留邪之弊)、芍藥、魚腥草各30g,銀柴胡、射干、防風各15g,炙甘草、烏梅、五味子各10g。咽癢加蟬蛻5g; 偏風寒加荊芥、羌活各15g; 偏風熱加金銀花、連翹各15g; 偏風燥加桑葉、沙參、浙貝母各15g; 余熱未清加黃芩15g,大青葉30g。
用法?日1 劑煎,日3 次內服。
療效?治療158 例,服2 劑痊愈67 例,服3~5劑痊愈84 例,服藥后嘔吐改用他藥7 例,總有效96%。
來源?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 ( 8) :744 程雅君等
方藥6
炙麻黃、半夏、地龍、蟬蛻、款冬花、紫菀、罌粟殼各10g,魚腥草、生石膏各30g,仙鶴草15g,五味子6g,細辛3g,甘草5g。咽干痰黃黏稠加黃芩10g,麥冬12g; 口淡,痰飲咳而欲吐加生姜10g; 夜間咳甚加當歸15g; 久咳不愈加桃仁10g。
用法?日1 劑,冷水浸泡2 時,煎內服,小兒減藥量。
療效?治療158 例,治愈125 例,好轉24 例,無效9 例,總有效94%。
來源?實用中醫內科雜志1999; (4): 43董志明
方藥7
旋覆花(包)、地龍各12g,浙貝母、杏仁、炙紫菀、炙百部、炙射干、厚樸、炙麻黃各10g,生甘草5g。咽喉干痛,痰黃黏去炙麻黃加黃芩12g,前胡、牛蒡子各10g,魚腥草15g; 胸悶氣急加瓜蔞皮15g,枳殼12g。
用法?日1 劑,煎內服3~10 日。
療效?治療150 例,3 日治愈65 例,7 日治愈60 例,10 日治愈25 例,治愈率100%。
來源?浙江中醫雜志2003; (6): 243 虞正菊
方藥8
自擬沙麥利咽湯?沙參15g,威靈仙20g,玄參30g,蟬蛻、麥冬、射干、桔梗、矮地茶、紫菀、百部、白前、牛蒡子、玉蝴蝶各10g,五味子8g,甘草6g。外感風寒加細辛、金沸草; 咽喉黏膜干燥加蘆根、生地; 外感風熱,或見咽喉黏膜充血紅腫,加銀花、連翹; 病久見咽喉腫脹者加赤芍、丹皮。
用法?每日1 劑,水煎,少量多次頻服,并囑病人在服藥時徐緩咽下。
療效?治療150 例,治愈95 例,好轉53 例,無效2 例,總有效率99%。
來源?四川中醫2005; (3): 89 李本華、宋鷹
方藥9
麻黃、荊芥、蟬蛻各4g,杏仁、桔梗各6g,川貝母5g,白前、前胡、百部、紫菀各10g,甘草3g。咽癢顯加荊芥、蟬蛻藥量; 重度咳嗽,口干傷陰顯加荊芥、蟬蛻加百合、玄參、訶子。
用法?日1 劑,煎內服。
療效?治療120 例,治愈56 例,顯效12 例,無效2 例,總有效97%。
來源?福建中醫藥2002; (1): 23~24 林錦才
方藥10
二冬清喉飲?麥冬、天冬各15g,桔梗、百部、炙枇杷葉、蟬蛻各10g,炒杏仁、訶子、青果、木蝴蝶各6g,生甘草8g。咽痛、充血加銀花、玄參、板藍根; 咽癢加防風、薄荷; 痰多加瓜蔞、川貝母; 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者加夏枯草、赤芍。
用法?日1 劑,煎分2 次內服,連服6 劑諸癥悉平。
療效?治療115 例,治愈82 例,好轉25 例,無效8 例,總有效93%。
來源?湖北中醫雜志2001; (2): 24 牟林茂等
方藥11
桑杏蟬全湯?桑白皮、杏仁各15g,全蝎5g(另包研末服),枇杷葉、蟬蛻、陳皮、法夏、赤芍、射干各12g,茯苓15g,甘草6g。咽痛、咽部充血紅腫加板藍根15g,玄參20g; 痰多用川貝5g,浙貝15g; 痰不易咳出加瓜殼12g,枳殼12g; 痙攣咳嗽加地龍15g。
用法?日1 劑水煎,1 日3 次緩慢呷服,用湯劑之熱氣熏咽,亦有助于藥力直達病處,有效解咳除癢。
療效?治療112 例,痊愈61 例,顯效48 例,無效3 例,總有效率97.3%。
來源?四川中醫2006,4,96 西南大學醫院中醫科劉敏華; 重慶市中醫院內科胡小梅
方藥12
病例?女,46 歲,2 個月前感冒后,出現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服藥后熱退,但咳嗽未減,喉癢如蟻行,咽癢即咳,并且連續陣發性咳嗽,干咳痰少黏稠難咳,口干,大便干秘,舌干偏紅,苔薄黃,脈細滑,咽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肺透查血均正常。治宜宣肅肺氣,透達外邪,止咳潤燥。
蟬僵止咳湯?蟬蛻、僵蠶、杏仁、川貝母、沙參、炙枇杷葉各10g、百部、紫菀、蘆根各15g,白前、桔梗各6g,甘草4g。痰黃稠加黃芩、瓜蔞皮各10g; 咳而吐加旋覆花(包) 10g; 口干咽燥,舌紅苔少加麥冬10g; 咽喉部充血而痛加金銀花、玄參、射干各10g。
用法?日1 劑,煎分2 次內服,連服3 劑減輕,再服5 劑病除。
療效?治療112 例,痊愈78 例,顯效28 例,無效6 例,總有效95%。
來源?時珍國醫國藥2000; (4): 332 顏冬明
方藥13
癥狀?臨床特征是喉癢則咳或咳必喉癢,干咳無痰或少痰,受涼或聞吸刺激性氣味則咳嗽加重、咳聲清亮,甚至嗆咳連續不斷以致面紅耳赤、小便自遺,其咳嗽是由于鼻咽部分泌物刺激咽喉部的咳嗽感受器引起的。故臨床上又稱為后鼻道下滴綜合征(PND)。本癥以“喉源”命名,病位在喉咽相連處,故利咽止咳之法是其基本治法。
牛蒡子、杏仁、炙百部、白僵蠶、茯苓、玄參各10g,射干、防風、蟬蛻、木蝴蝶、厚樸花、桔梗、生甘草各5g。痰多者,加半夏、陳皮; 病程長,咽后壁濾泡色暗者,加丹參; 咳甚寐差者,加夜交藤。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服前于藥液中加蜂蜜一匙攪勻,頻頻呷服,緩含慢咽,使藥液慢慢潤咽喉中。服藥最多者40 劑,最少者10 劑。
療效?治療92 例,治愈53 例,好轉30 例,無效9 例,總有效率為90.2%。
來源?四川中醫2003.8.92 江蘇鎮江市中醫院謝東宇
方藥14
冬桑葉、枳殼各15g,露蜂房、杏仁、射干、桔梗、橘紅各12g,浙貝、馬勃、牛蒡子、丹參各10g,玄參20g,生甘草6g。咽干癢甚加蘆根30g,薄荷8g; 久咳加五味子12g,烏梅10g; 納差加炒萊菔子20g,焦三仙各15g; 大便干結加火麻仁30g; 頻咳難忍加炙枇杷葉、干地龍各10g。
用法?日1 劑,煎早晚2 次溫服(小兒減),5 天為1 療程,連用2 個療程。
療效?治療92 例,治愈70 例,有效18 例,無效4 例,總有效96%。
來源?四川中醫2005; (3): 90 河南南陽張仲景醫學院肖躍紅、劉洪波
方藥15
六味湯加味?荊芥、杏仁各12g,防風、薄荷、僵蠶、牛蒡子、射干各15g,蟬蛻10g,甘草6g。咽干加玄參15g; 音啞加胖大海10g,木蝴蝶12g; 咳甚氣急且病程長者加炙麻黃6g,炙紫菀、炙百部、紫蘇子各15g,炙款冬花12g。
用法?1~2 日1 劑,煎內服,3 劑為1 個療程。忌辛辣香燥之品。
療效?治療89 例,治愈80 例,中斷治療9例,服藥3~15 劑治愈率90%。
來源?河南中醫2003; (10): 59 王蘋
方藥16
參魚棗草湯?生曬參3g,魚腥草10g,大棗5 枚,甘草1g。
用法?將藥放入空熱水瓶中,然后加入沸水至滿蓋上塞子悶2 小時后代茶飲,日1 劑,1 個月為1 個療程。連用1~3 個療程。
療效?治療84 例,痊愈73 例,好轉11 例,總有效率100%。
來源?實用中醫藥雜志2003; ( 6) : 303張東海
方藥17
癥狀?肺虛燥久咳,無痰或少痰,咽喉癢,氣哽,無表證。
阿膠(烊化) 15g,糯米(包) 30g,杏仁、牛蒡子、馬兜鈴各10g,甘草6g; 口干選加沙參、麥冬、天冬、蘆根、百合; 胸悶去糯米加枳實、瓜蔞皮、郁金; 咽痛加桔梗、射干; 咳引胸脅痛加枳實、佛手、郁金; 喘促加蘇子、前胡。
用法?日1 劑,煎內服。
療效?治療84 例,癥狀消失65 例,好轉17例,無效2 例,總有效98%。
來源?云南省人民醫院張廣麟
方藥18
牡蠣15g,白芍、茯苓、北沙參各12g,烏梅10g,當歸6g,黃連、甘草各3g。咽干痰黃黏稠加丹皮、梔子各10g,黛蛤散12g; 咽喉疼痛加射干、麥冬、黃芩各12g;?咳嗽欲嘔加枇杷葉12g,生姜6g。
用法?日1 劑,煎分2 次內服。
療效?治療82 例,痊愈58 例,好轉19 例,無效5 例,總有效94%。
來源?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 (7):423黃增峰
方藥19
金銀花、北沙參各30g,麥冬15g,浙貝母、桔梗各12g,蘆根10g,杏仁、橘紅各9g,生甘草6g,梨皮做飲。咽喉腫痛加牛蒡子、玄參; 胸悶加瓜蔞皮; 音啞加蟬蛻; 咯血加白及、白茅根; 大便干結加酒大黃。
用法?日1 劑,煎內服,兒童減量。
療效?治療80 例,治愈64 例,好轉12 例,總有效95%。
來源?中國中醫藥科技2002; (2): 87 李達仁等
方藥20
生地12g,玄參、麥冬、知母、丹皮、杏仁、牛蒡子、桑白皮、烏梅各10g,蟬蛻、川貝母各6g,甘草3g。咽干燥加天花粉10g; 咽充血加金銀花10g; 咳甚加地骨皮10g。
用法?日1 劑,煎內服。
療效?治療80 例,治愈46 例,好轉30 例,無效4 例,總有效95%。
來源?江蘇中醫藥2002; (11): 28 泮嘉瓏
方藥21
桑白皮30g,桔梗、牛蒡子、射干、赤芍、玄參、麥冬、訶子、太子參各10g,知母15g,甘草5g。苔膩有痰或氣逆胸悶者加萊菔子、澤瀉各15g; 干咳、無痰、苔少者加罌粟殼10g; 咽癢甚者加蟬蛻10g; 咽痛明顯加板藍根15g,黃芩10g。
用法?日1 劑,水煎分2~3 次溫服。
療效?治療78 例,痊愈59 例,顯效13 例,無效6 例,總有效92%。
來源?四川中醫2001; (3): 72 李小軍
方藥22
癥狀?喉癢即咳,異味刺激或風吹受涼會誘發或咳嗽加劇,干咳無痰或痰少,泡沫樣或黃黏痰,咳甚則口唇青紫,惡心嘔吐,伴喘促,聲音嘶啞,飲食減,脘腹脹滿,舌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或滑。查雙肺呼吸音粗,或可聞及痰鳴音,胸片查見肺紋理或增粗,血常規白細胞數大多正常或偏高。
桑杏蘇桔湯?桑白皮15g,治咳喘,清肺化痰熱; 魚腥草20g,清熱解毒,助桑白皮清肺熱;蘇葉10g,桔梗15g,散風、宣肺、止咳; 炙杏仁12g,肅肺化痰,潤肺止咳要藥; 百合、炙枇杷葉各15g,咳喘止咳,助杏仁潤肺。咽癢聲嘶加蟬蛻6g,玄參15g; 喘促氣急加射干、款冬花各15g; 夜咳甚加沙參、麥冬各15g; 痙咳不止加地龍、鉤藤各15g。
療效?治療70 例,痊愈52 例,好轉14 例,無效4 例,總有效94%。
來源?河南三門峽市中醫院楊銀良
方藥23
功勞葉、女貞子、瓜蔞、僵蠶、紫菀各10g,款冬花15g,紅花6g; 咽痛,咽部黏膜充血加黃連15g,射干5g; 久病,咽充血呈暗紅色加桃仁、丹參各10g; 干咳痰黏加川貝母3g,石斛10g,玉竹15g; 咽部不適加厚樸5g,紫蘇梗10g,郁金15g; 慢性喉炎,聲音嘶啞加炙麻黃8g,金銀花、訶子肉、蟬蛻各10g; 慢性扁桃體肥大者加昆布、海藻各6g,山慈菇3g,夏枯草15g。
用法?每劑濃煎100ml,3 歲內每次服30ml,4~5 歲每次服30ml,6 歲每次服40ml,每日3 次口服。
療效?治療70 例,痊愈48 例,有效18 例,無效4 例,總有效94%。
來源?湖北中醫雜志2003; (4): 37 周偉
方藥24
炙麻黃、甘草各6g,炒杏仁、炙款冬花、北沙參、桔梗、橘紅、冬蟲夏草各15g,炙枇杷葉30g,百部20g。挾風寒表證加紫蘇葉、荊芥、防風各12g; 挾風熱表證,加金銀花、連翹、黃芩各12g。
用法?日1 劑,煎內服。
療效?治療64 例,完全緩解23 例,顯效33例,無效8 例。
來源?浙江中醫雜志2002; (12): 515 史瑪寧
方藥25
鋤云利肺湯?北沙參、馬兜鈴、淮山藥、牛蒡子、桔梗、枳殼、橘紅、杏仁、白薇、貝母、甘草。咽癢甚加蟬蛻、僵蠶; 受涼后咳嗽加重加荊芥、防風; 久咳加五味子、烏梅。
用法?日1 劑,煎2 次溫內服。
療效?治療60 例,治愈50 例,好轉8 例,無效2 例,總有效97%。
來源?光明中醫1999; (3): 45 李仁燦
方藥26
截咳飲?蒸百部12g,野蕎麥20g,天漿殼、南天竺各10g,馬勃、炙甘草各6g。有風寒表證去南天竺加炙麻黃6g; 舌紅咽干加北沙參、魚腥草各10g; 咽痛聲嘶加蟬蛻6g,白僵蠶10g; 舌苔膩加陳皮6g,制半夏10g; 年老久咳去馬勃加五味子10g; 咽干痰稠加川貝母6g,杏仁10g。
用法?日1 劑,煎分2 次內服,本方屬國家級名醫姜春華經驗方加味。
療效?治療60 例,治愈36 例,好轉21 例,無效3 例,總有效95%。
來源?江蘇中醫2000; (9): 3 陸昌明
方藥27
桔梗4.5g,生甘草、麥冬、玄參、百部、菊花、薄荷各6g,五味子3g。咽干痰黃黏稠加蘆根9g; 夜晚咳嚴重加生地9g,炙遠志6g; 久咳氣虛加黃芪6g。
用法?上藥先用清水漂洗去浮灰,入砂鍋煮沸倒入茶杯中飲服,以后反復添加開水頻飲至藥渣淡棄掉,每日1 劑。
療效?治療60 例,治愈38 例,顯效11 例,有效6 例,無效5 例,總有效92%。
來源?時珍國醫國藥2000; ( 12) : 1128譚薇
方藥28
百部、紫菀、炙白前各15g,桔梗、陳皮、荊芥、僵蠶、生甘草各10g,蟬蛻6g。咽疼痛加射干、黃芩、金銀花; 劇咳加川貝母; 咽干加玄參、石斛; 喘促加炙麻黃、杏仁。
用法?日1 劑,煎內服,5 劑為1 個療程。
療效?治療60 例,治愈54 例,減輕未痊愈6例,治愈率90%。
來源?江西中醫藥2004; (8): 29 方宏圖等
方藥29
金銀花、連翹、桔梗、蟬蛻、僵蠶、荊芥、百部、射干、杏仁各10g,甘草6g。口干咽痛甚加麥冬、玄參各15g; 咽有異物感加半夏12g,陳皮10g。
用法?日1 劑,煎內服3 劑為1 個療程。
療效?治療60 例,痊愈48 例,好轉9 例,無效3 例,總有效95%。
來源?陜西中醫2002; (10): 873 楊林等
方藥30
桑杏蘇黃湯?桑白皮、黃芩、百合、炙枇杷葉各15g,炙杏仁12g,蘇葉10g。咽癢聲嘶加蟬蛻6g,玄參15g; 喘促氣急加射干10g,地龍15g; 夜咳甚加沙參、麥冬各15g。
用法?每日1 劑,水煎3 次混合后分3 次服,1 周為1 療程。
療效?治療60 例,完全緩解復查均正常48例,部分緩解9 例,無效3 例,總有效94.3%。
來源?四川中醫2004.7.60 四川郫縣中醫院內科謝丹
方藥31
癥狀?外感風寒,咽喉奇癢干澀,癢即干咳不停,風吹、聞異味、油煙均誘發咳,甚則牽引胸肋疼痛。
止嗽散?荊芥、桔梗各10g,百部30g,紫菀15g,前胡、陳皮、甘草各5g; 加大止咳力加杏仁、炙冬花、五味子、橘紅、僵蠶各10g,炙麻黃、蟬蛻各5g; 聲啞加烏梅15g,玉蝴蝶3g; 咳引胸痛加郁金、桃仁各10g; 久咳、肺腎氣虛加黨參15g,萸肉10g。
用法?日1 劑,煎日3 次內服。
療效?治療60 例,愈42 例,顯效14 例,無效4 例,總有效93.3%。
來源?浙江上虞市中醫院趙堅祥
方藥32
麻杏石甘湯化裁?石膏30g,麻黃、杏仁、法夏、百部、蘇子各10g,款冬花、浙貝母、枇杷葉各15g,細辛、甘草各3g。口干,痰稠黃,舌紅等熱重證加大青葉、六月雪、知母各15g,薄荷冰(2 次沖) 0.2g; 氣緊胸悶加瓜蔞15g,桔梗、薤白各10g; 鼻塞加辛夷10g,蒼耳子15g; 頭昏痛加白芷、蔓荊子各15g; 喉痰甚加蟬蛻、射干、瓜蔞皮各15g; 氣急痰稠納呆加神曲15g。
用法?日1 劑,煎內服,7 天為1 個療程,若仍肺熱咳嗽加黃芩10g; 痰咯不出去黃芩加玄參、瓜蔞、麥冬各15g,連治了3 個療程來評判。
療效?治療58 例,愈53 例,好轉5 例,總有效100%。
來源?成都中醫院李方、鐘興美
方藥33
病例?女,29 歲,因淋雨受涼后發熱,咽干灼痛,咳嗽,頭身疼痛,鼻塞,西醫治半個月,咳減輕,但喉頭癢則咳,呈陣發性連續不斷,口干思飲,舌紅少津,干咳無痰,脈細稍數。
補肺阿膠湯?阿膠(烊) 15g,馬兜鈴、杏仁、牛蒡子、桔梗、百部、白前各10g,胖大海、甘草各6g。
用法?日1 劑,煎服7 劑為1 個療程。
療效?治療58 例,痊愈36 例,好轉19 例,無效3 例,總有效95%。
來源?江蘇中醫1999; (4): 18 印蘇昆
方藥34
紫菀15g,款冬花、百部、法半夏、生姜、烏梅各12g,杏仁、陳皮、蘇葉、桔梗、五味子各10g,甘草6g。咽癢甚加僵蠶、蟬蛻各10g;聲音嘶啞加胖大海10g,木蝴蝶6g; 咽喉痛去生姜加牛蒡子、板藍根、山豆根各10g; 痰黃黏稠加黃芩12g,川貝母10g。
用法?日1 劑,煎早晚各服1 次。
療效?治療56 例,治愈39 例,有效12 例,無效5 例,總有效91%。
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3; (8): 46金慧鳴
方藥35
癥狀?喉癢干咳兩月多。
牛蒡子、玄參各15g,僵蠶、桔梗各12g,防風、蟬蛻、射干、杏仁、百部、紫菀各9g,甘草6g。
用法?日1 劑,煎早晚分內服。
療效?治療50 例,治愈9 例,顯效20 例,好轉19 例,無效2 例,總有效96%。
來源?山東中醫雜志2000; (3): 162 王仁忠
方藥36
桔梗20g,甘草、麥冬、山豆根、玄參、金銀花、連翹、杏仁、防風、薄荷(后下) 各10g。
咽干癢,有灼熱加蟬蛻; 咽有痰而便秘加瓜蔞。
用法?日1 劑,煎分早飯前,晚飯后各服1次,連服5~15 劑。
療效?治療50 例,痊愈38 例,好轉7 例,無效5 例,總有效90%。
來源?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 (1): 19劉君
方藥37
射干、馬勃、桔梗、板藍根各5~10g,鹽金橘10~20g,僵蠶、山慈菇各6~10g,木蝴蝶、升麻各3~6g,蟬蛻3~10g,細辛1~5g。風寒加麻黃、干姜; 寒濕甚加藿香、佩蘭; 濕熱重加黃芩、厚樸。
用法?日1 劑,煎日2 次內服,10 劑為1 個療程,可配合短波照射治療。
療效?治療49 例,治愈24 例,顯效12 例,有效10 例,無效3 例,總有效94%。
來源?福建中醫藥2003; (3): 10 宋林等
方藥38
野蕎麥根30g,黃芩15g,連翹、黛蛤散、射干、地龍、蟬蛻各10g,桔梗6g,生甘草5g。咽痛加山豆根; 久咳加訶子、五味子。
用法?日1 劑,煎日2 次內服,14 劑為1 療程,忌食辛辣燥熱之品。
療效?治療48 例,痊愈11 例,顯效17 例,有效18 例,無效2 例,總有效96%。
來源?中國中醫藥科技2002; ( 4) : 197戴志紅
方藥39
黃芪、生地、板藍根、玄參各15g,金銀花、僵蠶各12g,山豆根、蟬蛻各10g,甘草、黃連各6g。
用法?日1 劑,煎內服。
療效?治療46 例,治愈34 例,好轉10 例,無效2 例,總有效96%。
來源?吉林中醫藥2003; (9): 31 陳茂業
方藥40
癥狀?咽癢干咳多年,最甚五年多。
金銀花15g,炒牛蒡子12g,射干、桑葉、桑白皮、延胡索、炙枇杷葉、赤芍、川貝母各10g,桃仁、生甘草各6g。咽癢重加山豆根、蟬蛻各10g; 咽痛重加大青葉、板藍根各15g; 晨起咳嗽伴嘔吐加半夏10g; 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明顯加當歸、玄參各10g。
用法?日1 劑,煎早晚內服,10 日為1 個療程。
療效?治療45 例,痊愈12 例,顯效13 例,有效20 例,總有效100%。
來源?山東中醫雜志2004; (6): 340~341侯林
方藥41
癥狀?咽癢咳如蟻行。
知母、玄參、丹皮、赤芍、百部、僵蠶各12g,連翹15g,桑白皮、牛蒡子、前胡各10g,桔梗6g,生甘草5g。痰微黃難咳出去連翹、牛蒡子、前胡、僵蠶酌加冬瓜仁、貝母、黃芩、魚腥草、生地、蘆根、地骨皮; 若氣短、易汗、畏風去連翹加太子參26g,五味子10g; 若咳而遺尿,腰酸耳鳴者加山茱萸10g,女貞子12g,芡實18g; 若咳甚嘔吐,痰白加半夏12g,厚樸10g。
用法?日1 劑,煎內服,15 日為1 療程。
療效?治療42 例,治愈27 例,有效11 例,無效4 例,總有效90%。
來源?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1; (1) : 40趙永萍
方藥42
牛蒡子、僵蠶、前胡、桔梗各10g,薄荷、蟬蛻、生甘草各6g。咽痛有灼熱感加連翹15g,山豆根10g; 口干喜歡加玄參、麥冬各10g; 咽部有異物感,痰黏不爽者加大貝母、海浮石各10g; 劇烈咳嗽加白前、紫菀各10g; 咽癢、鼻流清涕者加荊芥、防風各10g; 久咳聲啞加烏梅、訶子各10g。
用法?日1 劑,煎服7 日為1 療程,連用1~3 個療程。
療效?治療42 例,痊愈28 例,有效10 例,無效4 例,總有效90%。
來源?中原醫刊1999; (11): 30 夏春地
方藥43
① 〔肺腎陽氣虛,晨喉癢咳〕?每晨5 時許,喉癢干嘔,咳痰白黏稠繼咳頻,甚則氣短喘促半小時后漸緩解,有腰痠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脈沉遲乏力,系黎明陽氣始萌,腎陽氣虛,攝氣無權,氣機升降失常故晨咳。治宜溫腎納氣寧肺。
黨參18g,補骨脂、炙紫菀、炙枇杷葉各12g,吳茱萸、豆蔻、五味子各9g,罌粟殼6g,炙甘草3g。
② 〔肝風煽火,喉癢夜咳〕?白天正常,半月來每夜子時突喉癢難忍,嗆咳不已,每次發作2 個小時后漸復正常。用嗎啉呱、咳必清無效。
蟬蛻(主藥)、白芍、刺蒺藜、桑白皮、桑葉、車前子、木瓜、甘草。
③ 〔陰虛火旺,喉癢夜咳〕?口干渴,咽癢,夜干咳無痰3 個月,體瘦,而頰紅、心煩,有高血壓史,大便3 日一行羊糞樣,舌紅苔薄黃,脈弦緊有力。
厚樸、枳殼各15g,大黃( 后下) 、芒硝、桔梗、荊芥、防風、白鮮皮各10g,蟬蛻、甘草各6g。煎服3 劑夜咳除為日咳,用三拗湯(麻黃3~6g,杏仁、甘草3g) 加桑葉、菊花、荊芥、防風。
用法?以上各方均日1 劑,煎內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