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腦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腦溢血不同,缺血性腦中風(腦梗塞)的病根絕大多數(>95%)病在顱內而因在顱外。這提示我們,早期掌握血栓、血管和血液的病情動態,對阻撓疾病發生與發展,意義非常。瑞金醫院神經外科終身教授張天錫呼吁,將頸部B超列入常規體檢,因其對頸動脈潛藏的斑塊狹窄及附于其上的血栓“明察秋毫”,能擔當檢測血栓動向的“把關人”。
缺血性腦卒中的常見病因有二:1.頸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狹窄,占55%;2.心臟病-心臟手術,占40%。其他顱內、顱外病因還有不少,但總數不及5%,心腔內形成的血栓、頸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狹窄區形成的血栓,隨血流經頸內動脈入顱,阻塞腦動脈的分支,從而引起腦梗塞。
這些變化總是在無聲無息中完成,尤其是動脈粥樣硬化,隱蔽性很強,在頸內動脈狹窄程度未達50%之前,無任何臨床表現可循。狹窄逾半時,在頸部下頜角后方聽診可聽到收縮期雜音,這是此時唯一能查到的無癥狀性體征。待頸內動脈狹窄程度超過80%以上時,血流受阻,收縮期雜音隨之消失,頸內動脈阻塞的嚴重后果將會隨時發生。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腦梗塞先兆。凡從TIA首次發生之日起,第一年之內隨時有TIA再發作的可能,并且有10%的病例會發生較嚴重的腦梗塞。而這些“小中風”復發的根源往往在于頸部血栓未根除。
頸動脈內膜剝離切除術(CEA)是為了預防缺血性卒中而進行的手術。對于狹窄程度超過50%的有癥狀狹窄患者,進行CEA比內科治療更能有效地預防缺血性腦梗塞,而且狹窄程度越高,手術的收效就越明顯。對于無癥狀狹窄患者,如果狹窄程度非常嚴重,也可以從CEA治療中受益;但對于中度或輕度無癥狀狹窄以及輕度有癥狀狹窄患者,患者應接受內科治療,例如降壓、降脂、擴血管和抗血小板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