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簡稱“肺氣腫”或“慢阻肺”,是由于原有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結核、矽肺病等引起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遠端的氣腔彈性減低,過度膨脹,充氣量增大,形成肺氣腫。中醫認為本病屬“肺脹”范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具有氣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氣管炎和(或)肺氣腫,可進一步發展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見慢性疾病。與有害氣體及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致殘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歲以上發病率已高達9%∽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偏方:
一、三桑腎氣湯
【組成】:桑白皮9g,桑葚12g,桑寄生12g,平地木12g,功勞葉12g,半夏9g,陳皮9g,茯苓12g,五味子4.5g,補骨脂9g,川芎9g,石菖蒲9g。
【功效】:補腎納氣,柔肝健脾,活血平喘。
【主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脾腎兩虛、痰阻血淤者。癥見氣急、氣喘、呼吸困難,咳嗽痰多白色,伴畏寒,納少,腰酸,耳鳴,舌黯苔薄膩,脈弱。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
【方解】:桑寄生補腎,活血通絡;桑椹養肝補腎;桑白皮清肺化痰;平地木、功勞葉化痰止咳平喘;半夏、陳皮燥濕化痰;茯苓健脾利水;五味子斂肺平喘;補骨脂補腎納氣平喘;川
芎、石菖蒲活血平喘。
【加減】:肺熱痰多色黃,加黃芩9g,連翹9g,蘆根12g;
濕盛痰多苔膩,甚至水腫,加豬苓12g,澤瀉12g,車前草12g,陳葫蘆30g;
頑談不去,氣喘不止,加鵝管石、海藻各9g;
肝郁脾虛便溏失眠,加大棗9g,淮小麥30g,灸甘草9g;
寐差便堅,加棗仁9g;
咳甚,加紫菀9g,款冬9g,江剪刀草9g,佛耳草9g;
腎虛畏寒明顯,加杜仲9g,狗脊9g,牛膝9g;
腎虛口渴怕熱,加女貞子9g,墨旱蓮9g,黃精9g。
【點評】:慢性阻塞性肺病病程長,病情復雜,既有脾腎之虛,脾虛則生痰,痰阻氣滯血瘀,終成虛、痰、郁、瘀、濕錯雜之癥。三桑湯補不戀邪,攻不傷正,健脾化濕,補腎納氣,活血利水化痰,眾矢一的,共奏平喘之功。
【來源】:邵長榮方。
二、地龍香附湯
【辯證】:肺失宣降,痰濕肺阻。
【治法】:宣肺止咳,降氣化痰平喘,寬胸。
【處方】:蘇子10g,蘇葉10g,杏仁10g,地龍10g,白果10g,五味子10g,前胡10g,姜半夏10g,浙貝母10g,桔梗10g,瓜蔞25g,雍白12g,黃精15g,百部12g,玫瑰花10g,香附10g,甘草8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主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來源】:北京中醫藥,晁恩祥。
三、前胡遠志湯
【辯證】:氣短、胸悶憋氣、氣道堵塞感即減輕,咳嗽減少,乃活動后氣喘,呼吸音粗,少痰質黏,下肢發脹,納可,二便調,睡眠欠佳。舌淡紅,苔薄,脈弦。
【治法】:宣肺化痰,降氣平喘。
【處方】:蘇子10g,杏仁10g,前胡10g,灸批把葉15g,百部10g,地龍10g,白果10g,浙貝母12g,桔梗12g,橘紅15g,黃芩12g,桑白皮10g,柏子仁12g,遠志12g,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主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來源】:北京中醫藥,晁恩祥。
四、橘紅黃精湯
【辯證】:舌淡紅,苔白邊有齒痕,脈弦滑。
【治法】:養陰益氣,降氣化痰。
【處方】:太子參15g, 杏仁10g,麥冬15g,五味子10g,黃精15g,山萸肉10g,地龍10g,白果10g,姜半夏10g,橘紅12g,瓜蔞10g,炒山藥15g,車前子15g,干姜6g,甘草8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主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來源】:北京中醫藥,晁恩祥。
中醫治療慢阻肺按虛實兩類分型辯證施治,現概括如下:
1、實證:
⑴、寒飲射脈:
癥狀:胸中脹滿,咳嗽喘促,吐清稀白沫痰,氣逆不能平臥,口干不欲飲,惡寒發熱,無汗,口唇青紫,舌苔白滑,脈浮緊。
治法:散寒化飲,降逆平喘。
方藥:小青龍湯化裁。
灸麻黃10g,芍藥10g,法半夏15g,細辛6g,五味子6g,干姜10g,甘草10g,桂枝10g,蘇子10g,杏仁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⑵、痰熱壅肺:
癥狀:氣急胸滿,咳喘煩躁,發熱微寒,痰涎難咳,面赤口渴,舌尖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開郁清熱,豁痰利氣。
方藥:清金化痰湯化裁。
黃芩15g,山梔子10g,桔梗10g,麥冬10g,桑白皮10g,貝母10g,知母10g,瓜蔞15g,橘紅10g,茯苓15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2、虛癥:
⑴、肺腎氣虛:
癥狀:胸滿氣短,自汗乏力,面色晦暗,面浮腫,舌質淡白,脈象沉弱。
治法:補益肺腎。
方藥:保元湯加味。
人生10g,黃芪15g,肉桂6g,甘草5g,補骨脂10g,核桃肉10g,五味子10g,炒白術10g,澤瀉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⑵、腎不納氣:
癥狀:胸滿氣短,聲低音微,四肢寒冷,小便清長,自汗咳喘,舌質淡,脈細微。
治法:溫腎納氣。
方藥:右歸丸加味。
熟地黃30g,山藥20g,山茱萸15g,枸杞子15g,菟絲子20g,炒杜仲10g,鹿角膠10g,肉桂6g,附子10g,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辯證:痰濁阻肺,肺失肅降。
治法:小青龍湯與射干麻黃湯化裁。
方藥:灸麻黃10g,杏仁10g,桔梗15g,法半夏20g,紫菀15g,細辛5g,五味子6g,生姜1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當歸10g,陳皮15g,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辯證:痰濁阻肺,腎不納氣。
治法:化痰平喘,溫腎納氣。
方藥:補腎定喘湯、三子養親湯化裁:熟地黃30g,山藥20g,補骨脂15g,云茯苓30g, 法半夏20g,甘草6g,陳皮10g,蘇子15g,白芥子15g,炒萊菔子15g,太子參20g,五味子6g,沉香3g,(研粉沖服),紫河車粉6g(沖服),淫羊藿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口服。
菖蒲樟腦貼:
處方:水菖蒲根粉120g,干姜粉12g,樟腦90g,松香300g。
制用法:制成膏藥,貼于鳩尾至上脘穴,肝俞至胃腧穴。
加減:喘息重者加貼膻中及定喘穴,每晚在膏藥外熱敷30分鐘,以促進藥物滲入機體。
一般貼3∽5天,間隔2∽3天換藥1次,10次為1療程。若貼治期間局部有灼感或痛癢感,可提前將膏藥取下。在癥狀緩解之后的3年內,每年夏季再貼4∽6次,以鞏固療效。
膏方:
功效:健脾益腎,解痙平喘。
組成:太子參15g,黃芪粉18g,炒白術9g,生地黃15g,天花粉18g,炒補骨脂15g,桃仁9g,紅花9g,冬瓜子9g,炒瓜蔞仁12g,阿膠粉10g,川貝母10g。
用法:制成膏藥,貼于鳩尾穴至上脘穴,肝俞穴至胃腧穴。
適宜人群: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以及慢性咳喘。兒童、成人、老人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