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慧賢,劉鑫國,田永遠,邢金燕,譚建成,王月田,楊丹
作者:趙慧賢,劉鑫國,田永遠,邢金燕,譚建成,王月田,楊丹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是常見前庭疾病,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相關眩暈疾病中占首位。大部分BPPV患者表現為陣發性、短暫眩暈發作,同時伴特征性眼震,稱客觀性BPPV(O-BPPV),小部分BPPV患者臨床僅表現陣發性短暫眩暈發作,而無特征性眼震出現,稱主觀性BPPV(S-BPPV)。本文分析S-BPPV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和隨訪結果。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11年9月~2015年9月駐馬店市中心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診治各類BPPV患者350例,其中男137例,女213例,年齡15~88歲,平均56歲,病程1~820d,平均29d,其中50例患者符合S-BPPV診斷。就診后行顱腦CT,顱腦MRA和頸動脈B超,排除顱內、腦血管及頸椎病變,耳鼻咽喉科檢查排除引起類似臨床表現的疾病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梅尼埃病、前庭神經元炎、體位性低血壓及偏頭痛眩暈等。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頸椎病、頸動脈狹窄、嚴重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
S-BPPV診斷。S-BPPV診斷標準:①患者因頭位變動而出現的陣發性、短暫的發作性眩暈,有些伴有惡心、嘔吐等植物神經癥狀;②Dix-Hallpike試驗和滾轉試驗(rolltest)可以誘發出現陣發性、短暫的發作性眩暈,而未見眼震;③位置性眩暈癥狀持續至少1個月,無自限趨勢,對應的手法復位治療有效果,或者位置性眩暈癥狀減輕或消失;④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發作性眩暈,如體位性低血壓、梅尼埃病、頸椎病、眩暈性偏頭痛,腦血管疾病等。
S-BPPV治療。
上半規管發病很少見,對Dix-Hallpike試驗誘發出眩暈者按后半規管BPPV進Epley管石復位法,復位效果不好者,讓患者在家中行Brandt-Daroff習服療法。Epley管石復位法:患者坐位,頭向患側轉45°,保持頭位,患者快速躺下,頭懸30°,頭向健側旋轉90°,然后身體向健側旋轉呈側臥位,同時頭向下轉90°(與原仰臥位呈135°),保持患者最后頭位坐起,使患者收頜,頭前傾20°,保持每個體位1~2min,或眩暈和眼震消失。重復此過程1~6次或至眩暈和眼震完全消失。Brandt-Daroff習服療法:患者坐床邊,由坐位向患側側臥位,枕部接觸檢查床,當眩暈消失后坐起,停留30s,向對側重復以上運動,整個治療過程重復12遍,每天3次,可以做7~10d。
滾轉試驗誘發出眩暈者,按外半規管S-BPPV采用Barbecue 360°體位翻滾復位法治療。Barbecue翻滾復位法:患者坐復位床上,迅速平臥位,1min后頭向健側轉90°;身體向健側轉180°,頭轉90°,鼻尖朝下;繼續向健側轉,使側臥于患側;坐起。治療過程中保持每個體位1~2min。
療效評定標準。參考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貴陽會議標準。本研究療效評定標準如下:①痊愈:位置性眩暈完全消失;②有效:位置性眩暈感減輕,但未消失;③無效:在治療前后位置性眩暈無變化、加劇或轉為其他類型的BPPV;④復發:位置性眩暈較首次治療后1周時加重或者患者首次治療后3個月時重新出現位置性眩暈。總有效率=[(痊愈 有效)/總例數]×100%。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確診50例S-BPPV患者,女35例,男15例,年齡18~85歲,平均年齡55歲。左耳22例,右耳28例,未查出雙耳同時受累者。因上半規管發病很少見,Dix-Hallpike試驗陽性者診斷為后半規管S-BPPV。37例后半規管S-BPPV,13例外半規管S-BPPV,不同半規管S-BPPV手法復位有效率(表1),治療1周后和3周后的后半規有效率均較外半規管高(X2=10.95,P<0.05)。
S-BPPV特征性臨床表現為患者頭部變動到某一特定位置時出現眩暈,變位試驗中出現眩暈而無眼震。臨床實踐中對BPPV認識不足,易將S-BPPV誤診為梅尼埃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頸椎病。大多數臨床醫師易將患者誤診-確診-泛化,使之輾轉于神經內科、骨科和耳鼻咽喉科之間,延誤患者治療。加深對S-BPPV臨床特點的了解,及時采取手法復位治療對大部分眩暈患者有效。2001年Tirelli等首先對有無眼震BPPV患者進行臨床對比研究,兩者的診斷和治療無顯著差別,證實存在不典型BPPV。Haynes等提出主觀性BPPV概念,將出現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誘發出特征性眼震,手法復位效果好者稱O-BPPV;出現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無誘發出眼震,手法復位效果好者稱S-BPPV。2007年莊建華等對S-BPPV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進行探討。
推測S-BPPV致病原因可能是:①脫落的耳石是比較微小碳酸鈣結晶,漂浮于相應半規管或者黏附于壺腹,位置變動不足以誘發眼震只引起眩暈;②因為受眼震疲勞的影響、眼震持續時間過短、部分患者使用前庭抑制藥物或檢查手段限制,如一些纖細眼震觀察不到,導致BPPV患者出現眼震假陰性。本組診斷S-BPPV患者在手法復位中,有些患者出現強烈眼震和眩暈,將此患者重新診斷為O-BPPV并排除本研究。本組S-BPPV患者發病年齡、性別比例、病程與文獻報道O-BPPV相近,采用手法復位的有效率比O-BPPV患者低,此結果較其他報道略低,可能有醫師自身水平、經驗及患者配合程度的影響。
因上半規管發病很少見,對Dix-Hallpike試驗誘發出眩暈者均行Epley管石復位法,不影響治療效果。上半規管與后半規管BPPV誘發體位與臨床表現類似,主要是眼震不同,前者是離地扭轉向下性眼震,后者是向地扭轉向上性眼震;其次受累半規管位置不同,出現離地扭轉向下性眼震時為對側上半規管BPPV,向地扭轉向上性眼震為同側后半規管BPPV。上半規管BPPV用轉向患側的反向耳石復位法,而后半規管BPPV用轉向健側耳石復位法進行復位。
來源: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6年第23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