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中國五千年來流傳下來的傳統醫道,重在陰陽調合、養生和持久。古代十大名醫是指扁鵲、華佗、張仲景、皇甫謐、葉桂、孫思邈、錢乙、宋慈、李時珍、葛洪。
一、醫祖——扁鵲
扁鵲、戰國時醫學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精于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由于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
二、醫圣——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東漢南陽郡涅陽,約生于東漢和平一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東漢醫學家,辭官業醫,博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確立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規律,它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著作,開創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先河,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三、外科鼻祖——華佗
華佗,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華佗與董奉、張仲景并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鉆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于手術,麻沸散的使用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還發明了“五禽戲”,并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被后人稱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杰出醫術的醫師。
四、針灸鼻祖——皇甫謐
皇甫謐(215年—282年),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縣人,后徙居新安。三國西晉時期學者、醫學家、史學家,東漢名將皇甫嵩曾孫。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后得風痹疾,猶手不釋卷。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中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其實,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 、《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在針灸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學術地位,并被譽為“針灸鼻祖”。
五、道家醫生——葛洪
葛洪(公元284~364年)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漢族,晉丹陽郡句容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主張道士兼修醫術。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后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肘后方》等。
六、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人,唐代醫藥學家、道士,被后人尊稱為“藥王”。他從小就聰明過人,長大后開始愛好道家老莊學說,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
七、兒科之圣——錢乙
錢乙,字仲陽,宋代東平人,約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間,享年82年,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兒科醫家。錢氏治學,當初先以《顱囟方》而成名,行醫兒科,曾治愈皇親國威的小兒疾病,聲譽卓著,被授予翰林醫學士。曾任太醫院丞,在多年的行醫過程中,錢乙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成為當時著名醫家。其一生著作頗多,有《傷寒論發微》五卷,《嬰孺論》百篇,《錢氏小兒方》八卷,《小兒藥證直訣》三卷。現僅存《小兒藥證直訣》,其他書均已遺佚。后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八、滋陰派創始人——朱震亨
朱震亨(1281~1358年),字彥修,元代著名醫學家,婺州義烏人,因其故居有條美麗的小溪,名“丹溪”,學者遂尊之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震亨醫術高明,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藥即愈不必復診之例,故時人又譽之為“朱一貼”、“朱半仙”。他先習儒學,后改醫道,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訪求名醫,受業于劉完素的再傳第子羅知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朱震亨以為三家所論,于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大法。力倡“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說,創陰虛相火病機學說,申明人體陰氣、元精之重要,被后世稱為“滋陰派”的創始人。
九、藥圣——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后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李時珍先后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并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
十、天醫星——葉桂
葉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人。祖籍安徽歙縣,其高祖葉封山從安徽歙縣藍田村遷居蘇州,居上津橋畔,故葉桂晚年又號上津老人。葉桂是清代著名醫學家,四大溫病學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