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夜雨百年心
文/樂云
喜春來,一名“陽春曲”。詞牌名,也是曲牌名,散曲小令。《太平樂府》入中呂宮。《太和正音譜》入正宮。句式有七七七、三五等多種格式。
一般來說,【中呂·喜春來】多用以表現歡快的情緒,如元好問的《春宴》有詩句“春盤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寶釵,春風春醞透人懷。春宴排,齊唱喜春來”,元好問以春天著筆,表達陽光明媚之時心情之愜意舒暢。不過,王伯成此曲,卻宕開一筆,以歡快之曲調來寫男情之離情別緒,別有一番愁苦滋味。
“多情去后香留枕,好夢回時冷透衾”。作者以夢境起筆,表達自己對遠方情人難以抑制的思念。時逢雨夜,簾外雨潺潺,孤獨寂寞的詩人百無聊賴,相思難眠之下,他通過入夢來尋覓當初與情人在枕畔纏綿的甜蜜,那份耳鬢廝磨,那份軟語溫香,是多么地令人不舍。可惜人總要醒來,美夢終究歸于幻滅,只有情人殘留于枕畔的暗香,依然清新如昨,只有夢醒之后的錦衾,陡然冷氣襲人。為何會有“冷透衾”的感覺?因為“衾寒”是中國古典詩詞中表達男女間離情別緒的一個情感符號。晚唐溫庭筠有“花露月明殘,錦衾知曉寒”(《菩薩蠻》),宋代楊澤民有“漏永更長,枕單衾薄”(《丹鳳吟》),之所以怨“錦衾”薄,并非被子無法御寒,而是因為“伊人”不在,人心寒故而感覺被子寒罷了。
“悶愁山重海來深。”既然心寒,故而會生長出愁怨,這愁怨不僅如流水般綿綿不絕,更具有大山般的重量以及大海般的深度。此處,作者將苦悶愁怨比喻成大山大海,形象化地傳遞出其內心的愁怨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由此可見詩人對情人相思之情的沉重與濃烈。
如此沉重與濃烈的相思之痛,該如何排遣?惟有“獨自寢,夜雨百年心”了。輾轉反側之后,詩人終于要入睡了,但他對遠方情人的思念與忠誠卻天地可鑒。“夜雨百年心”,從字面可作二解:一指夜雨點點滴滴敲打在詩人的心坎,勾起他“百年”般無窮無盡的思念;二指夜雨敲打百年,依然不改內心之愛慕忠誠,恰如“碧海青天夜夜心”,海枯石爛,永不變心。
中國古典詩詞中,寫男女離情相思之題材,可謂舉不勝數,佳作迭出。王伯成此曲,之所以為后人稱頌,在于其寫離情相思之構思精妙,別具匠心。具體來說,其一在于以熱物寫冷心,以“冷透衾”來襯托內心之凄涼苦楚;其二則以新奇之意象來渲染愁怨之重度與深度,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其三則是情感的潛回婉轉撼人心魄。雖然寫離情,但作者擯棄了傳統的“分飛后,淚痕和酒,占了雙羅袖”(晏幾道《點絳唇》)的感傷情調,而是用“百年心”向遠方的情人發出響亮的誓言,從而產生徹人心肺的情感力量。
附作者簡介及原文:
王伯成,涿州(今屬河北)人,元代早期雜劇作家。著雜劇《張騫泛浮槎》、《李太白貶夜郎》,又有“《天寶遺事》諸宮調行于世”,今存《李太白貶夜郎》,散曲套數三套,小令兩首。天一閣本《錄鬼簿》賈仲明補其悼詞言“馬致遠忘年友,張仁卿莫逆交”,《太和正音譜》謂其詞“如紅鴛戲波”。
【中呂】 喜春來
別情
王伯成
多情去后香留枕①,好夢回時冷透衾②,悶愁山重海來深。獨自寢,夜雨百年心③。
注:
①多情,指情人。②好夢回時:從美夢中醒來時。③夜雨百年心:淅淅瀝瀝的夜雨勾起無窮無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