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之圖
1、魯國分封
商王朝時,周族僅是殷商統(tǒng)治下的一個邦國,末期,為殷西伯。周文王姬昌作首領時,他統(tǒng)治周部落勢力逐漸強盛。文王死,次子姬發(fā)即位,是為武王。公元前1044年1月8日,周武王率兵會盟軍于牧野。9日率戎車三百,虎賁三千,甲士四萬五千與殷商七十萬軍隊大戰(zhàn)于牧野。武王之弟姬旦(周公)也參加了此次戰(zhàn)役,且是武王的得力助手。
牧野一戰(zhàn),作為東方大國的殷王朝土崩瓦解,殷紂王身死而國亡,周王朝始立。這種角色轉換之間的變化,使周人感到應該好好總結殷商滅亡的歷史教訓。因此,為了周王朝的長治久安而藩屏周室,遂按宗族血緣關系及異姓功臣、先賢與商湯的后裔,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封邦建國。史稱“封建制”,也稱“分封制”,即古漢語“封建”的原始含義。
“封建制”在周朝時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劃分為諸侯的社會制度,在“封建制”下,國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別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他們擁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繳納一定的進貢即可盡義務。諸侯的土地理論上在其死後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襲。然而,這種分封絕非是隨意進行的,而是有政治、戰(zhàn)略等方面的考慮:一方面,要看他們與周王室的親近程度,必須對受封者的可信性仔細衡量;另一方面,在一些戰(zhàn)略要沖,必須集中力量,讓值得信賴的受封者去駐守其地,這樣方才真正起到拱衛(wèi)周室的作用。
起初,武王滅商之后,由周公倡導實施封建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如封太公望于齊、召公奭于燕等。另封商紂之子武庚于殷都朝歌,派叔鮮、叔度、叔處以監(jiān)視武庚的行動,史稱“三監(jiān)”。武王歿,子誦即位,是為周成王,成王年幼由周公旦輔政。“三監(jiān)”看不慣周公旦輔政,而管叔鮮更怨恨周公旦比自己年歲小卻執(zhí)掌輔政大權,同時又受武庚的鼓動逐起了反叛之心。于是聯(lián)合武庚叛亂,史稱“三監(jiān)之亂”。周公旦不得已平定此亂,武庚及管叔鮮被殺,蔡叔度被流放,霍叔處被廢為庶民。
周公姬旦原本封魯?shù)兀ń窈幽萧斏剑?,恰時,武王歿,成王年幼,繼而又發(fā)生了“三監(jiān)之亂”。周公輔助成王而不就,由其長子伯禽代為就封。周公平叛三監(jiān)之亂后,繼而東征,把商奄舊地納入周土,伯禽改封在“少昊之墟”曲阜?!妒酚洝ぶ鼙炯o》“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笨钟姓`。
魯國受封“少昊之墟”曲阜,是周王室考慮到此地是戰(zhàn)略重地之故。這里離王都較遠,又是殷商在東方的主要勢力根據(jù)地。另外,東南沿海地區(qū)的淮夷、徐戎等部族當時還沒有臣服周朝。商紂王之子武庚叛亂時,“殷東國五侯”群起叛亂,奄國及其附近的各部是周公東征的主要對象,史籍中所謂“攻商蓋”、“攻九夷”、“滅國者五十”都是指的這些地區(qū)。甚至伯禽被改封于“少昊之墟”曲阜后,“淮夷、徐戎及商奄又叛”,伯禽平叛而作《費誓》。要很好地鎮(zhèn)撫東方,把這里作為周室設立的堡壘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上述原因,周室便把周人強悍而可信的一支分封到了魯國。當時,周公秉政當國,在平定了武庚和管蔡之亂(三監(jiān)之亂)后,他考慮了鎮(zhèn)撫異族、懷柔殷民、穩(wěn)定政局、衛(wèi)護周室等各種因素,分封了齊、魯、衛(wèi)等國作為鎮(zhèn)撫各族的前沿據(jù)點。齊為太公的封國,位在魯國東北;衛(wèi)為康叔的封國,位于魯國西北。太公不僅為周室姻戚,周初重臣,而且韜略滿腹,是有名的功臣謀士;康叔為周公子弟,在文王妃太姒之子中,“唯周公、康叔為香睦也”。成王把周公長子伯禽封在齊、衛(wèi)之間而偏南,的確也是把魯國作為周室東方前哨對待的。
伯禽受封時,周室對魯國制定了“啟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治國方針,與衛(wèi)國相同。魯、衛(wèi)兩國受封時,分別分得殷民六族、殷民七族,兩國都肩負著管理殷遺民之重任。由于周公無論在武王滅商還是輔助成王治理天下時,對周王室的建立和鞏固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功勛卓著。故魯國受賜豐厚,疆土廣袤,“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并特賜許魯國“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禮記·明堂位)。
有兩點值得注意:(一)伯禽就魯:始封于魯而就者為伯禽,非周公,是周王朝始立的武王時期第一次分封。(二)再次分封:魯國始封于河南魯山,后遷至少昊之墟曲阜。是周公東征平息了東方叛亂之后,為成王時期再次分封。
2、魯國建國
魯國的建國與定都,古籍的記載互不統(tǒng)一。周王朝初期在向東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歷了較長時間的復雜斗爭。武王死后不久便發(fā)生了武夷的叛亂,緊接著“淮夷、徐戎亦并興反”。經(jīng)過周公三年的東征,這些叛亂事件才被平定。隨著西周勢力的向東發(fā)展,這種斗爭一直沒有間斷。故而魯國的建國與定都,也必然經(jīng)歷了一段曲折的過程。
西周的分封進行多次,第一次主要分封武王兄弟與功臣及先圣王子孫。周公姬旦有輔佐王室之重任,封而不就,政局平穩(wěn)后,食采于周邑,故稱“周公”。伯禽封魯,故曰“魯公”,《費誓》開篇即“公曰”。伯禽,姬姓,名禽,伯為周公旦長子排行之謂,魯國的始祖。周公東征前,成王已勸說周公建立魯國,伯禽在今河南魯山一帶成為魯國國君。當時,今山東曲阜一帶還為商奄國領地。周初實行分封,一個重要目的便是開拓疆土,“以藩屏周”。封伯禽于魯是希望他開拓封建,“為周室輔”。
東征勝利后,周人控制了包括今曲阜在內的一些東方地區(qū)。《史記·周本紀》載:“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彪m然當時對這一地區(qū)統(tǒng)治尚不穩(wěn)固,但畢竟殘奄已畢,把其君主遷到薄姑。此時,周王室又考慮如何統(tǒng)治故奄舊地,于是成王決定讓“魯”東遷。城址的選擇是周公卜定的,選定了泰山之南的少昊之墟后,伯禽才由魯山遷往曲阜。魯國在伯禽初封時期并沒在少昊之墟大規(guī)模城都,魯公室僅以“曲阜”為名。
伯禽卒,其子考公酋繼位,四年而亡,考公之弟姬熙及位為君,時不見籍載曲阜城作為。煬公為君后,其子沈子它作簋贊頌父親“克淵克夷”的功績(西周青銅器沈子簋)。“淵”乃為奄的通假字,有奄城之意,說明煬公時期,今曲阜一帶反抗勢力還沒有真正歸附。同時也說明煬公以前奄城與周魯公室曲阜并存,這與史籍中魯有周社亳社并立現(xiàn)象相吻合。史籍又載“煬公徙魯”(《世本》)和“筑茅闕門”(《史記·魯世家》)。后人不解“煬公徙魯”之意,煬公在魯,何謂徙魯?此“魯”仍實指原本屬于魯?shù)难俪侵亍?/p>
今人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載:“(清人)龔景瀚謂:魯都一為曲阜,一為奄城,古奄國都也。二城相距僅三里。曲阜在東而稍北,今山東曲阜縣北三里之古城村。奄城在西而稍南,即今曲阜縣治。初都曲阜,煬公遷奄城;春秋時又遷曲阜,盡在僖公時?!?/p>
魯國東遷之始,至奄城附近的少昊之墟設宮室“曲阜”,并沒直接進入奄城??藴Y之后,煬公遂將曲阜遷徙到奄城?!盁泗敗?,標志著魯都始城,其周圍地區(qū)基本穩(wěn)定。隨著對奄地殷民的安撫,社會矛盾逐漸減少,奄城與曲阜自然合二為一了。經(jīng)過后世魯公的不斷修筑,周魯都城逐漸完備。《詩·魯頌·閟宮》載曰:“泰山巖巖,魯邦所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