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點半,呂麗萍與孫海英如約來到九江路上的咖啡館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的采訪。11月16日至18日,由他們領銜主演的話劇《獨自溫暖》將在上海人民大舞臺連演三場。
不巧的是,呂麗萍感冒了,嗓子有點啞。為了趕在演出前痊愈,以最好的狀態出現在話劇舞臺上,她在隨身攜帶的包里放了保溫杯和一瓶急支糖漿。兩人特意提早兩天到上海,除了彩排、準備演出之外,還打算探望導演黃蜀芹,她執導了呂麗萍參演的首部電影《童年的朋友》。呂麗萍對上海很熟悉,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后,她成了上海電影制片廠的一員,在上海生活了8年,能聽懂所有上海話,就連現在每天做飯、做菜,都是上海味,那是當年跟住在上海的寧波鄰居學來的。
大部分時候,呂麗萍不喜歡盛裝打扮,甚至“害怕”化妝、照相,她希望能真實地融在觀眾之中,觀眾看到她,覺得她不是明星,而是鄰居、親戚,或者是很熟悉的朋友。不過,有采訪的時候是例外,她會請化妝師幫忙化妝,以示對鏡頭和采訪者的尊重。
身為內陸知名女演員,呂麗萍在演藝生涯中塑造過多個經典角色,曾憑借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中的“戈玲”一角獲得中國電視飛天獎最佳女演員獎;1992年憑借《青春無悔》獲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2010年主演了小成本電影《玩酷青春》,一舉奪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呂麗萍演過慈禧太后、“大腳”馬皇后,也演過軍人、清潔工等各種各樣的角色,但她始終覺得“不滿意所有的東西”,“光我一個人成功不是成功,作品應該是全方位的成功”。但是,已經演到70多場的話劇《獨自溫暖》卻被她視為某種里程碑,“作品比較完整,當下這個人物是我一直在尋找的”。
話劇《獨自溫暖》由馮麗編劇、王延松執導,呂麗萍在劇中飾演一位滿頭白發的老太太,孫海英出演司機。這部話劇圍繞老太太的社會關系及內心世界徐徐展開。很多女演員怕“老”,擔心自己在鏡頭下露出皺紋,呂麗萍卻沒有這種顧慮,她說:“我年輕過,若說回到以前,停在20歲的狀態,那是貪心,還是應該向前走,煥發不同時期的魅力。表演藝術最打動觀眾的不是漂亮,而是真實。”
對話呂麗萍
上觀新聞:時隔多年,為什么選擇重新回到話劇舞臺上?
呂麗萍:話劇是鍛煉演員的一個天地,就像充電寶一樣。充電對演員很重要,沒有這種充電,演員好像真的很悲哀。因為影視太簡單、太容易了,基本上長得好看的就行,一遍不行演十遍,靠剪輯唄。
我和導演黃蜀芹的第一部電影是《童年的朋友》。1984年7月,我剛剛畢業,她跑到中戲來找我了。我說,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她說是老師謝晉推薦的。后來就來了上影廠,不停拍電影,結果成了影視明星,話劇好像沒學過似的。但我確實是中央戲劇學院科班畢業的,對話劇一直有種熱愛。不過,我一直很感激影視拍攝經歷。還記得第一次進組,他們告訴我機位是不動的,演員要去找角度適應機位。我當時剛畢業,就和攝影師說機器不動,是死的,應該它適應人,我不會擺一個角度,然后演,所有人都覺得我好狂。后來演完了,黃導握著我的手,特別認可我,我對表演的忠心證明了自己。
上觀新聞:您曾經是上海電影制片廠的演員,當時有什么故事?對上海印象怎么樣?
呂麗萍:上海人的幽默感特別可愛,有種知識分子的幽默感。當時是謝晉導演邀請我來上影廠的,我到現在還認為自己是上影廠的演員。謝晉導演特別想和我合作,但我們真的很沒有緣分。他每部戲都想我去演,但我特別“傲”,只有這個角色感動我我才愿意去演,如果只是因為導演有名,我不愿意去,所以一直沒有找到特別合適的機會。
我和孫海英都喜歡上海,他一來上海就去街頭到處逛。對我來說,重要的是品嘗美食,看看老朋友。我們一來上海就改口了,成了上海普通話。我在上海生活了8年,“阿拉上海人”。我不大愛說,但聽得懂上海話。這是第一部戲的功勞。當時剛開始拍,攝影師、燈光師都講上海話,我就納悶,怎么到“外國攝制組了”?大家都會說,我覺得挺孤獨,現在回想起這件事覺得特別親切。前不久上影演員劇團成立60年,我一看成員名單,還把我放在里頭,我心里頭特別開心,還記著我呢。我做飯、做菜,都是上海味,全是和在上海的寧波鄰居學的。
上觀新聞:如何理解話劇的標題“獨自溫暖”?這部劇給您最大的觸動是什么?
呂麗萍:這次是第二次帶著話劇進入上海,我們重新制作了一版,目前已經全國巡演了將近70場。我在劇中飾演一個海歸的老太太,知識分子的氣質在這個老太太身上特別明顯。因為我是社科院的子弟,少年時代接觸的全是這樣的人,對這個人物特別熟悉。《編輯部的故事》也有小知識分子的勁兒。《獨自溫暖》中的老太太有老年版“戈玲”的感覺,這是非常奇妙的緣分。
整部劇的臺詞、表演方式都很幽默。我爸媽非常幽默,特別發愁的事兒,都用幽默帶過了,我特別想表達這種狀態。我喜歡悲喜劇,不喜歡喜劇,也不喜歡悲劇。我認為表演藝術的境界就是悲喜劇,能夠有這樣一部接近生活的話劇太不容易了。
上觀新聞:您挑選劇本的標準是什么?演過這么多角色,對哪個角色最滿意?
呂麗萍:挑劇本我只看角色能不能感動我,讓我感動了,我就愿意去演。《獨自溫暖》中老太太這個人物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她很生動。我們周圍有很多嘴上毒舌,但實際上內心很柔軟的老太太。我演過很多角色,但始終不滿意。電視也好,電影也好,我認為一個作品的成功應該是全方位的成功,而不是光我一個人成功。話劇《獨自溫暖》是里程碑,我覺得它比較完整。
上觀新聞:很多演員希望自己在舞臺上的形象是光鮮亮麗的、完美的,害怕在鏡頭中看到皺紋。您在話劇中演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太太,會有形象上的顧慮嗎?
呂麗萍:我比較愛觀眾,比較愛生活。我不希望我給人的感覺是大腕來了、巨星來了,這就是個殼。我希望人家見了我,就跟親戚似的,或者是一個很熟悉的人。很多人忙于化妝啊、照相啊,我就特別怕化妝、照相。我喜歡融在觀眾中,但是很難,因為太出名了,出門大家會對你熱情得過分,不夠自由,我實際上覺得很孤獨。演員是為觀眾塑造人物,而不是自己。天天裝飾,我覺得特別無聊,觀眾只會覺得你很漂亮、很帥,演員如果沒有立得住的角色形象在那里,我覺得特別失敗。
上觀新聞:您接下來還有哪些工作安排?
呂麗萍:我不輕易出手,因為對自己要求太嚴了。到了這個年齡,更需要負責任,把觀眾的需要、行業的需要表現出來,要不忘初心,一直在專業上有所提升。中戲學的、老師賦予你的藝術境界,要經常把它提煉出來,這是我的一個夢,以及不懈努力去追求的。《獨自溫暖》很有有共鳴感,大家才能走在一起,我們下一站是蘭州,然后是寧夏。我想等到100場以后,給觀眾一個說法,可能會拍成電影,而票房也在于看過話劇的這些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