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空
很多人都對“四大文明古國”之說比較熟悉,只不過很有可能說不全對——古巴比倫(位于西亞)、古埃及(位于北非)、古印度(位于南亞)和中國。很值得回味的是,這四大文明古國對應著的世界四大發源地,都位于大河流域。比如古巴比倫文明對應著兩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對應著尼羅河流域,古印度對應著印度河流域,而中國則對應著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當然,還需要指出的一點則是,四大文明古國前三者國名前都貫之以“古”,那是因為古巴比倫和現代伊拉克、古埃及和現在的埃及以及古印度和現代的印度,都不存在前后相繼的關系;而中國則是一脈相承下來的,這個文明從未中斷,一直延續至今。
所以,很自然的,在英國學者、翻譯家、亞非古代史權威專家喬治·羅林森所著的《古埃及史》中,他就是從尼羅河開始來講述古埃及歷史的。正是尼羅河為古埃及文明的“落地生根”奠定了基礎——正如黃河、長江是中國文明的母親河一樣,尼羅河,這條流經非洲東部與北部,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也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于古埃及文明和古埃及人來說,也具有莫大的意義——它的定期泛濫既是一場災難,也是古埃及文明的機遇。直到如今,尼羅河對于埃及的意義仍然非同一般。1970年建成的阿斯旺水壩,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桀驁不馴的尼羅河,在有效調整尼羅河水量、提供電力等看得見的好處的同時,還具有什么樣的意義或者影響,也許需要得到時間和歷史的考驗和證明。
在喬治·羅林森所著的《古埃及史》中,對古埃及人的起源、語言、人種、宗教及內政、對外關系等進行了探討。而在與世界的聯系來說,公元前3100年左右時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標志著古埃及文明開始對世界特別是對其周邊地區發揮重要的影響力——古埃及文明對后世的古希臘、古羅馬、猶太等文明的產生影響深遠。而今天古埃及文明更為世人所熟悉的,是法老們的陵寢,即巨大的金字塔以及神廟、方尖碑。當然,古埃及的醫學體系所取得的成就也極其顯著,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醫學體系。
而眾所周知的是,古埃及文明形成之后,從美尼斯國王統一上下埃及開始,一共經歷了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后期埃及等7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在十八王朝時達到鼎盛。當然,鼎盛時期的古埃及留給世界的不僅有巨大的金字塔,還有圍繞金字塔的種種附會的傳說以及傳奇。眾多的考古資料現在依然留存于埃及的已經不多,多半流失于海外。古埃及和現代埃及之間,能夠產生關系的唯有地理位置上的聯系,但文明之間早已產生巨大的隔裂!直到讓·弗郎索瓦·商博良,在1822年宣布了對埃及象形文字的解讀發現,古埃及文明才為世人所開始了解。如果沒有考古發現,古埃及文明不過就是一個傳說而已——僅僅有金字塔、獅面人身像以及木乃伊是遠遠不夠的!
包括古埃及文明在內,古巴比倫和古印度文明其實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因為很早之前就毀于戰爭、自然災害,與其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割裂——由于未能形成傳承關系,所以給研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局面。這與中國形成了根本不同。雖然“三皇五帝”至今仍然只是傳說,夏文明及其是否為信史依然缺乏更為確鑿的考古資料支撐,但商、周兩代以來,特別是有確切紀年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以來,相比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中國的歷史資料堪稱浩如煙海。可見,文明不僅需要創造,更需要繼承。再發達的文明,如果只是曇花一現或者停留于孤芳自賞的地步,就很難具備什么更大的價值和意義。而湮沒于歷史長河中的古埃及文明,更需要的,就是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霧,信賴考古資料作出進一步的明晰——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喬治·羅林森所著的《古埃及史》應該只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書 名:《古埃及史:環境基因、地緣爭霸與文明興衰》
作 者:[英] 喬治·羅林森
譯 者:姜燕
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