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與武則天生了四個兒子,兩個女兒。分別是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顯、四子李旦,一個女兒夭折,還有一個就是太平公主了。
長子李弘,善良好學,自幼多病
李弘是武則天的長子,四歲那年被立為太子。他性格善良,孝順父母,很受高宗喜愛,將他視為理想的接班人。
為了鍛煉他的執政能力,高宗在離開長安的時候讓他以太子身份監國。咸亨二年(671年)幸東都,留太子于京師監國。時屬大旱,關中饑乏,令取廓下兵士糧視之,見有食榆皮蓬實者,乃令家令等各給米使足。在執政期間,太子表現了采取了有力措施降低了災荒的的損失。
作為文藝青年,他還主持編輯了《瑤山玉彩》。
雖然工作做的很出色,但是他的健康狀況卻不容樂觀:是時戴至德、張文瓘兼左庶子,與右庶子蕭德昭同為輔弼,太子多疾病,庶政皆決于至德等。
他曾給掌管太子飲食的官員邢文偉說道:比日以來,風虛更積,中奉恩旨,不許重勞。加以趨侍含元,溫清朝夕,承親以無專之道,遵禮以色養為先。疾病纏身的他基本處于半休養狀態,好在有幕僚的幫助,所以一直支撐著。
到了上元二年(675年),在隨高宗巡行洛陽的時候猝死于合璧宮綺云殿,時年23歲。高宗異常悲痛,竟然追贈“孝敬皇帝”的謚號,并親自寫了碑文-《睿德記》。
二子李賢,權力沖突的犧牲品
李賢冊立的時候,正值高宗風眩加劇,不能理事,武則天為鞏固權力籠絡文人大造輿論的時期。
李賢精明強干而又甚于李弘,母子之間必然產生激烈的沖突。對于兒子的不聽話,武則天利用明崇儼等術士大造謠言,用母親的身份不斷訓誡他。
利用明崇儼被殺的事件,李賢被指控有謀反的嫌疑,于是被廢除太子之位,先是幽禁,接著流放巴州,最后賜死。
據說流放巴州期間,李賢有感于身世浮沉而作黃臺歌: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三子李顯,熬出來的皇帝
李賢被廢后,李顯按順序冊立為太子,高宗死后登基為帝,僅僅一年就被武則天廢黜。此后在房縣度過了15年的幽禁歲月,回到長安后經過反復的博弈最終又被立為太子。
或許是被武則天長久的威勢嚇破了膽,在禁軍準備以他為號召恢復李唐的時候他再三推辭,年老體衰的武則天終究敵不過歲月的侵蝕,雖然有小規模沖突,不過順利登基。
唐中宗天生耳根子軟,在太子時受制于母親,在為皇帝時又不能抑制韋后和安樂公主,最終還是死于婦人之手,可謂窩囊。
四子李旦,佛性皇帝
唐睿宗李旦是武則天四子,也許是年紀小的緣故,他的艷遇比起四位兄長起來要好一些,被廢以后只是被幽禁于宮中。
與三位哥哥相比,李旦既沒有表現出李賢那樣精明強干,又沒有像三哥那樣毫無原則,對皇位持一種佛性的態度,這正是他睿智的寫照。
對于太子李隆憲和李隆基的爭端,他從善如流選擇了李隆基,成功避免了又一場玄武門之變,唐睿宗的人生結局是政治智慧的完美演繹。
觀察武則天四位兒子的人生軌跡時,發現他們都有寄情于文學的舉動,而李賢更是因為注釋《漢書》而留下美名,雖說聰明好學出自天賦,到也預見到權力爭奪的殘酷無情,身為武則天的兒子就注定了他們的人生是一場悲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