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汽車(SZ000625)$ $長城汽車(SH601633)$ $上汽集團(SH600104)$【成長能力】2015年長安汽車全年收入共計667.72億元,同比增長26.19%;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99.53億元,非經常性損益為3.93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凈利潤95.60億元,同比增長31.34%;2010~2015年平均扣非凈利潤增速為66.85%,近三年復合增長率為42.2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每股收益2.05元,同比增長31.41%。從圖中可以看出自2013年開始長安汽車出現井噴式增長,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長安汽車的扣非凈利潤增長率下滑也較為嚴重;或者換句話說,高增長是難以持續的,回落也是很正常的現象,而利潤的主要貢獻仍為合資廠,自主仍然在賠錢憋大招。再看一下股價的走勢,從12年開始一直到15年大牛市期間,股價差不多增長了4倍,而利潤擴大了近9倍。誰說股價和業績無關?長期來看價格與價值還是正相關的。
查看原圖對比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增速來看(由于比亞迪的扣非凈利潤增速波動較大,則與其他分開,圖右側刻度表為比亞迪),長城及上汽相對要穩定得多,而長安及廣汽的波動幅度要大的多,比亞迪則波動幅度更大。到了2015年,各家車企利潤增速皆回到一個正常的狀態下,只有比亞迪是個另類。以2010~2015年平均水平來看,長安汽車的扣非凈利潤增速最高為66.85%。
查看原圖再看長安的營收增速,幾乎與凈利潤增速趨勢一致。截止2015年營收增速為26.19%,2010~2015年平均營收增速為17.11%,高于平均水平。隨著國產車近些年的制造成熟、性價比超高之外,還有消費者對于用車的需求及品牌追求的逐步成熟,再加上整個經濟大環境趨于向下,消費能力有所減弱等共同因素主導下,國產車確實迎來了一波井噴。而長安近些年也一直保持在25%以上的增速,但很不幸的是仍然處于增量不增收的尷尬局面。放眼未來,這個增速水平是否能夠持續?本人認為增長還是有的,但是增速可能會降低很多,或許會降到個位數。
查看原圖 用營收增速與扣非凈利潤的增速進行對比,很明顯扣非凈利潤的增速是遠遠高于營收增速的,而這種不可持續的增長趨勢必然將會回歸,從走勢上來看也正是如此,截止2015年兩者回歸到一致的水平。
查看原圖營收增速對比一下行業其他家可以看到,整個趨勢是一致性的向上增長,只有上汽的增長較為緩慢,也沒辦法,它的體量確實太大了。想要獲得更快的增長十分困難。從2010~2015年平均水平上看,長城及廣汽不相上下,增長率都在27%附近,其次是長安在17%左右,而上汽及比亞迪只有11%~13%的水平。不得不說長城近幾年真是在SUV領域嘗到了甜頭,一款H6火遍中國大江南北。
查看原圖營業成本方面,長安汽車2015年為534.07億元,同比增長23.44%,隨著營收的增長則營業成本也隨之增長,但成本增長幅度是小于營收的;營業成本占比79.98%,2010~2015年平均水平為82.27%,可以看到成本占比沒有太大的變動。而成本結構中,大概有60%~70%都是原材料,人工及其他并占不了太多。而汽車制造的主要材料為鋼,所以鋼的價格走勢值得關注。
查看原圖對比下成本占比。從數據中可以看到,五家公司的成本占比相差不算太大,并且每年都沒有太大的波動,較為平穩。2010~2015年平均水平來看,除了長城的成本占比較低以外,其余四家均在85%左右。那么問題就來了,為什么長城的成本占比會如此之低?個人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長城的H6賣的太好了,產銷量極大具有一定的規模優勢,所以采購價格必然會占到便宜。另一方面,長城的人員構成體現出人工成本的低廉化(相對其他車企來說)。所以整體上看長城的成本占比相對其他車企是較為低的。對于汽車生產制造來說,必須要產生出一定的規模才能更具有優勢及競爭力。
查看原圖成長能力小結:整體上看并不只是長安一家在增長,而是整個行業都處于增長的階段。當然,也并不是否認長安所付出的努力,除了合資廠,自主品牌這幾年發展的也十分不錯。SUV方面CS35、15、75都具有各自的市場定位及較高的性價比。轎車方面悅翔等也發展的不錯。最近一直在熱炒的CS95也非常具有誘惑力。隨著自主品牌不斷向上發展,長安未來規劃出CS95旗艦SUV來尋求自主品牌的突破。除此之外,在汽車主體市場轎車方面,睿騁CC、換代睿騁以及長安C級車都有將陸續投放。CS95上市后在SUV領域中,主要的競爭對手將是長城哈弗的H9和廣汽的GS8。縱觀目前SUV市場,長城哈弗品牌一支獨大。從長安發布的新車來看,未來旗下SUV將覆蓋小型到中大型SUV各個細分市場,將與哈弗展開全面競爭。隨著國產汽車逐漸走向成熟,要價也會越來越高,這勢必將挑戰一些中低檔的合資品牌汽車(也難保這些合資品牌主動降價進行競爭),自主品牌性價比也必然會越來越弱化。所以縱觀未來,各家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甚至是慘烈。
放眼未來,整個汽車市場一定是繼續增長的;像二、三、四線城市的需求量還是十分廣闊的,加上限購等政策,使每個家庭至少也得需要1~2輛車,甚至是2~3輛車;但是誰能夠繼續占領空白份額甚至搶占其他家份額,就十分難說了,各自整車廠確實難分伯仲,各家質量水平都差不多,雖然外觀造型上各有不同,但這方面因人而異,畢竟每個人的審美都不同。所以,本人認為各方的競爭力一方面表現于品牌的推廣和客戶服務。另一方面在于整個產業的價值鏈控制能力。(定性分析中已敘述)總之,汽車市場空間仍然是巨大的(包括汽車產業延伸),國產自主目前還是具有很高性價比的,繼續搶奪中低檔合資車的市場份額應該沒什么問題。至于市場的增長速度,肯定不會像之前幾年那樣井噴,一定會受到限制。
查看原圖 【費用支出】2010~2015年長安汽車三費支出占收入比平均為15.93%,2015年為14.53%;其中,銷售費用49.55億元,同比增加5.98億元。其構成占比較大的費用中,促銷及廣告費為11.51億元,同比增加2.62億元;運輸及倉儲費為18.09億元,同比增加2.43億元;銷售服務費9.2億元,同比增加1.17億元;折扣折讓費6.09億元,同比減少800萬元;其余各項均有小幅增減。2015年長安汽車銷量增加,所以銷售費用跟著增加。管理費用48.99億元,同比增加了11.57億元。其構成占比較大的費用中,工資及福利費17.17億元,同比增加4.74億元;技術開發費19.49億元,同比增加5.47億元;其余各項均有小幅增減。長安汽車業務規模要擴大,人工費等費用相應也會跟著增加。財務費用-1.51億元,同比減少2.17億元,財務費用大幅減少,主要為銀行存款增加,貸款減少。
從圖表上看,銷售及管理費用為最大開支,逐年上升;但三費占比近些年呈下降趨勢,回到2010年占比水平。主要是銷售增長高于三費增長。2010~2015年,長安的銷售費用增長了1.53倍,管理費用增長了3.11倍,營收增長了2.02倍,扣非凈利潤增長了4.67倍。可以說還算普普通通,管理費用增長較為迅猛。
查看原圖對比一下三費支出占比,五家公司2010~2015年平均水平上看,長安及廣汽最高,大概在16%左右,是上汽及長城的一倍差不多。那么先來看一下廣汽,2011~2015年,廣汽的銷售費用增長了3.03倍,管理費用增長了1.63倍,營收增長了2.68倍,扣非凈利潤幾乎無增長。再看上汽,2010~2015年,銷售費用增長了1.62倍,管理費用增長了1.59倍,營收增長了1.83倍,扣非凈利潤增長了2.08倍。長城汽車2011~2015年,銷售費用增長了2.66倍,管理費用增長了4.61倍,營收增長了3.31倍,扣非凈利潤增長了2.9倍。比亞迪2011~2015年,銷售費用增長了1.32倍,管理費用增長了1.64倍,營收增長了1.65倍,扣非凈利潤萎縮了接近一半。很直觀的從數據上對比就會發現,長安的銷售推廣投入相比下來并沒有其他幾家好。但扣非凈利潤增長幅度最大,這要歸功于長安福特及長安馬自達。同樣廣汽也有不錯的合資品牌,但是利潤卻干不過長安,差了很多。上汽穩穩當當,沒什么亮眼的地方。長城呢,相當牛逼!沒有合資貢獻,全憑自主長城+哈弗兩品牌實力獨步武林。最后,比亞迪這廝真不知道在搞什么~!@#!
三費支出小結:給我個人的感覺,長安、廣汽屬于一個類型:成長性強,有潛力。一方面有合資做底,另一方面自主憋大招隨時可能爆發。上汽屬于一個類型:增長困難,很平庸。成長性弱,不好不壞就這么晃蕩。長城屬于一個類型:高成長性,厚積薄發。但是業務較為單一,就皮卡+SUV。一旦SUV被玩壞……但怎么說呢,也有好處,專注,聚焦。雙刃劍吧。但是其品牌口碑算是走出了第一步,這很重要。最后,無視比亞迪,實在是高深莫測。(不過12月份去杭州,在街上經常看到非常多的嶄新的BYD新能源公交車跑來跑去,感覺銷量不錯~)
查看原圖【運營能力】截止2015年,長安汽車賬上現金180.35億元,同比增加83.42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零;流動負債502.79億元;現金比率35.87%。同比提升11.22%。2010年~2015年平均水平為23.16%,當前現金比率高于平均水平。五家公司對比下(由于廣汽現金比率波動較大,且按照2011~2015年平均來計算,所以單獨分出來,圖右側刻度表為廣汽),2010~2015年現金比率平均水平由高至低依次為廣汽、上汽、長城、長安、比亞迪。廣汽現金比率較高主要是流動負債較少。而其余各整車廠的現金比率都較低,長安還算是不錯。流動負債過高也是整車廠行業特征之一。
查看原圖截止2015年,長安汽車的應收票據為226.83億元,同比增長了27.58%;其中,銀行承兌匯票161.50億元,商業承兌匯票65.33億元,2010~2015年應收票據平均水平在126.02億元,平均增速在26.94%。當前無論是在數額還是增長率上都超過平均水平。
查看原圖再看下應收賬款,長安汽車的應收賬款2015年為8.76億元,同比增長15.42%。應收款體量較小且增速小于營收增速,無恙。
查看原圖 再與其他四家做一個對比,截止2015年除了上汽之外,其余幾家的應收賬款增長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趨勢。2010~2015年應收增速平均水平上看,比亞迪最高為35%附近,最低為廣汽不到2%的增長率,其余三家則在22%附近。從絕對數額上看應收賬款占整個收入比重都差不多在5%左右,只有比亞迪的應收賬款絕對數額較大,占了收入的差不多27%。
查看原圖再看長安汽車的應收賬款天數,截止2015年為4.47天,2010~2015年平均應收賬款天數為4.6天,處于歷史平均水平。從近6年的走勢上看,應收賬款天數都不高。再對比一下各家的應收賬款天數,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除了長城能與之匹敵外,其余幾家相對都較慢一些,尤其是比亞迪,應收賬款天數達到80多天。2010~2015年平均應收賬款天數長安及長城最低,而比亞迪最高。
查看原圖看一下長安汽車的應付賬款,2015年共計149.74億元,同比增長19.35億元(無賬齡超過1年的重要應付賬款)。再看應付賬款天數,截止2015年長安汽車為76.56天,2010~2015平均應付賬款水平為78.68天,處于平均水平。從走勢上看應付款周期持續縮小,對比同行來看仍然是處于最高天數。而上汽的賬期較短只有45天。2010~2015年應付賬款天數平均水平,長安最長為79天,上汽最短為44天,其余三家為65天上下。
查看原圖最后,看一下應收天數與應付天數的比值,也就是應付賬款天數減去應收賬款天數,結果為正數說明應收賬款天數<應付賬款天數,也就是說現金是先收后付,反之則是先付后收。可以看到除比亞迪外其余四家都為正數,在收付款方面具有優勢。長安的優勢最大,其次是長城、廣汽、上汽,最后是比亞迪。
查看原圖再看存貨,截止2015年長安汽車的存貨為81.29億元,同比增長23.69%。其中(按照跌價準備后的賬面價值):原材料為4.28億元,在途物資5567萬元,在產品4.35億元,庫存商品70.24億元,委托加工物資4843萬元,低值易耗品1.38億元。庫存商品占了整個存貨的86%,產能過剩啊。
查看原圖 再對比一下各家的存貨增速,從數據中可以看到,2015年各家的存貨基本上趨勢是一致的(除比亞迪),走勢都呈下降趨勢。2011~2015年存貨平均增速來看,長安最高而上汽及廣汽最低。
查看原圖截止2015年長安汽車的存貨周轉率為726.58%,2010~2015年平均存貨周轉率733.41%,存貨周轉天數為50.24天,2010~2015年平均存貨周轉天數為51.83天,處于歷史平均水平;走勢上來看周轉率呈下降趨勢,存貨周轉天數呈上升趨勢。
查看原圖 對比各家存貨周轉天數。2010~2015年平均存貨周轉天數來看,比亞迪最高為63天,上汽最低為23天,兩者相差了近3倍!長安汽車的數據對比起來也并不理想,52天僅次于比亞迪。
查看原圖再用營收增速與存貨增速對比,截止2015年長安汽車的存貨的增速與營收增速基本一致,影響不大。資產減值損失合計6.3億元;其中,壞賬準備計提435萬元,轉回628萬元,轉核銷25萬元;存貨跌價準備計提2.37億元,轉回2296萬元,轉核銷8241萬元;固定資產減值準備3.98億元,轉核銷1.81億元;無形資產減值準備2034萬元;在建工程減值準備轉核銷1046萬元。
查看原圖運營能力小結:運營能力是企業通過經營行為賺取利潤的能力,是實現企業資源合理配置、保證企業持續經營的有效的手段
。整體對比來看,除了比亞迪較差以外,其余各家都還可以。雖然在短期負債償還上有一定的壓力(這也是汽車行業的一大特征),不過也沒有太大問題。存貨方面行業整體一般稍高,一方面存貨增多會增加企業的費用,另一方面存貨增多也會導致產品過剩而在市場上降低價格的風險。汽車比別的商品要大得多,倉庫的占地面積也要大的多,所以費用相對必然也較大(從長安的銷售費用中可以看到)。而當前新車投入市場速度較快,加上合資品牌價格下探所加劇的激烈競爭,勢必也會導致存貨不能及時賣出被迫降低價格。存貨的增多,一方面抬高費用支出,一方面降低銷售價格,可想而知……所以存貨的變化是非常值得關注的。這一方面廣汽及長城做的還是比較不錯。
【盈利能力】接著對比盈利能力;首先看資產周轉率。 資產周轉率是考察企業資產運營效率的一個指標,體現企業經營期間全部資產從投入到產出的流轉速度,反映企業全部資產的管理質量和利用效率。截止2015年,長安汽車的資產周轉率為83.94%,2010~2015年資產周轉率平均水平為86.10%,基本保持平均水平。各家情況對比來看各自都保持在自己的水平小幅波動,走勢上看,廣汽的資產周轉率呈持續小幅上升的態勢,但絕對值太低(資產周轉率過低應該主要是因為有將近36%的業務屬于汽車貿易);而長城則保持均衡水平,其他三家呈下滑趨勢。2010~2015平均水平來看,上汽的資產周轉率最高為156%,廣汽最低為34.39%。
查看原圖再對比毛利率,截止2015年長安汽車的毛利率為20.02%,2010~2015年平均水平為17.73%,毛利率保持穩定微幅的上漲,這是比較健康的正向發展,毛利率不求有大增長,只要保持穩定就可以了,能夠有小幅上漲那就更好啦。對比一下同行,2010~2015年各家平均水平上看,長城26.34%穩居第一,長安、上汽及比亞迪大概在17%附近徘徊,而廣汽則只有12%為最低。長城的毛利能夠高于其他幾家車廠接近10%,主要兩個原因。第一,成本占比方面較低;之前說過,為什么長城的成本占比會如此之低?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長城的車賣的比較好,產銷量極大具有一定的規模優勢,所以采購價格具有優勢。另一方面長城的人員構成體現出人工成本的低廉化。第二,口碑相傳,品牌具有一定的溢價水平。長城近些年做的SUV確實很不錯,抓住了市場需求點,加上之前一直在皮卡及SUV的積累之上,更是爆出了H6神車火遍國內,又在H6的成功基礎之上進行系列化配套市場不同的需求點,整個車系相比其他自主車廠擁有更高的溢價水平,市場也普遍接受。所以,一縮一擴,長城的成本相對較有優勢競爭力,加上產品附加值高、定價高,長城的毛利率較高也就很正常了。
查看原圖再來對比營業利潤率,截止2015年長安汽車的營業利潤率為14.36%,2010~2015年的平均水平為8%。從走勢上看,長安的營業利潤率從2013年開始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上汽及比亞迪則基本在歷史平均水平波動,長城有一定的下滑,不過情況不太嚴重,廣汽則波動范圍更大。2010~2015年平均水平上看,廣汽及長城較高,均在15%左右,長安及上汽在8%附近徘徊,而比亞迪只有2%。
查看原圖 凈利率對比,截止2015年長安汽車的凈利率為14.32%,2010~2015年平均水平為8.25%。走勢上看,與營業利潤率基本一致。2010~2015年平均水平,廣汽最高為17%、長城12%、長安8%、上汽4%、比亞迪不到1%。
查看原圖最后,看下扣非凈利潤/固定資產比值,這個比值表示100元錢的固定資產1年能夠產生多少元凈利潤;截止2015年,長安汽車為48.24%,上汽集團也不甘示弱,扣非凈利潤/固定資產比值為46.40%。2010~2015年平均水平來看,上期最高為44%,其次是長城及廣汽大概在30%左右波動,其次是長安汽車在25%附近,最后是比亞迪僅為不到2%。從歷史走勢上看,長安十分亮眼,呈持續高增長態勢。
查看原圖盈利能力小結:通過幾年車廠的對比,直觀上看長城及廣汽的凈利潤率較強,上汽及長城的資產周轉率較強,長城汽車的毛利獨樹一幟,長城及廣汽的營業利潤率較高。而上汽的扣非凈利潤/固定資產比值較高。從綜合實力上看可分為迅猛型、穩定型和潛力型三種。長城就是屬于迅猛型,一款SUV系獨步天下,大規模夠經濟,從而降低成本形成優勢,加上附加值部分產生溢價,盈利能力整體不錯。但常年的三費高支出導致毛利在轉化為營業利潤時腰斬一半,如何有效的降低三費也是在榨取利潤方面值得思考的。那有人就會說了,為什么其他車廠毛利并沒有長城高,但是為什么營業利潤率卻比長城高呢?而且三費支出也并不比長城少哇。問題的關鍵就出在了神奇的“投資收益”上!不說比亞迪,其他幾家車廠哪個沒有合資車?哪個沒有投資利潤?只有長城死抗自主,有些孤獨的優越感!上汽及比亞迪屬于穩定型,唯一的區別是上汽是一如既往的穩定輸出,盈利能力適中保持在一個狹窄的空間內波動。而比亞迪是一如既往的穩定的爛。廣汽及長安屬于潛力型,雖然沒有出現爆款,但GS4和CS35、75也紛紛獲得了好評,銷售也還不錯,連年出現可喜的增長。預期未來會更好,具有潛力。再看合資廠這塊大肥肉,也是車廠利潤貢獻的中堅力量,如果沒有這塊肥肉車廠得虧死。暢銷全球的豐本雙田居然干不過長馬福?兩者相差一大截呢。綜合評價,我個人認為長城在盈利能力方面更勝一籌。
【財務風險】首先看一下資產負債率水平,截止2015年長安汽車的資產負債率為61.78%,同比下降了大概1.70%;2010~2015年資產負債率平均水平為63.68%,低于平均值;扣除預收款后資產負債率為53.59%,資產負債率大眼看上去似乎略為較高,那么橫向對比一下。截止2015年資產負債率上汽為58.78%、廣汽為41.28%、長城為46.62%、比亞迪為68.80%。2010~2015平均水平對比,長安為64%、上汽為57%、長城為49%、廣汽為37%、比亞迪為66%。這么來看的話長安的確是比較高了。
查看原圖 那么再來看一下凈負債率水平。2010~2015年凈負債率平均水平,長安汽車為140%、上汽集團為85%、長城汽車為72%、廣汽集團為18%,比亞迪為177%。從數據上看長安及比亞迪已經資不抵債了。看下長安的負債端,最大的有息負債就是長期發行的將近20億債券了(利率5.3%),今年4月份到期還本付息,占了整個負債的3.58%,最大頭為應付票據+賬款,加起來總共有336.37億元,占負債端的60.89%。雖然廣汽的負債率不高,但是有息負債卻比較大,財務費用上每年平均要支出2億。
查看原圖 從預收款上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從趨勢上看(上汽體量較大,可忽略絕對值)長安、長城及廣汽的預付賬款持續上升,而上汽及比亞迪為下降。
查看原圖再看預收款/存貨的比值情況,2010~2015年平均水平上對比,長城最為優越,比值達到1.08。其次是長安及上汽,大概在0.8附近,最差的為廣汽及比亞迪只有0.3左右。
查看原圖 再看下利息保障倍數,2010~2015年平均值來看,上汽最高,比亞迪最低。整體上看各家車企利息保障倍數都不算低,沒太大問題。
查看原圖再看流動比率,太低則意味著短期償債會有問題,太高說明流動資產閑置、利用率較差。對比各家2010~2015年平均水平,廣汽最高而比亞迪及長安最低。廣汽作為一家汽車生產企業,賬上放了有160多億的現金,約占了整個資產的近25%,雖然償債有保障,但現金閑置卻不能產生收益最大化。難道是沒有好的投資去向嗎?另外長安及比亞迪短期償債明顯不足。不過不用擔心長安,主要的流動負債還是應付賬款,賬期比較長,沒什么問題。
查看原圖 再看速動比率,也稱為酸性測試,剔除了存貨,一般認為1:1較為合適。仍然是廣汽過于過剩,而長安、比亞迪略有些不足。上汽及長城較為合適。
查看原圖再看下各家的權益乘數,2010~2015年平均水平來看長安及比亞迪大概在2.8附近,上汽為2.35、長城為1.96,廣汽為1.6。都不算很高,作為汽車制造行業來看處于一個普通的杠桿水平,廣汽相對較為保守。
查看原圖簡單對比一下各家的凈運營資本情況。凈營運資本可以測量企業資金的流動性。企業到期的債務要由流動資產變現來支付,流動資產是企業的現金來源,而流動負債是企業的現金支出。凈營運資本越多則償債越有保障。過多地持有凈營運資本也不說明是好事。因為高凈營運資本意味著流動資產多而流動負債少,大量資金閑置,不會產生更多的經濟利益,同時也說明企業可能缺乏投資機會,發展潛力受到影響。從最終各家對比的數據中就可以看出,整個汽車制造廠都為負數,不過也無需擔心,從公式上看凈運營資本=應收款+存貨-應付款;主要的問題仍然是在于應付賬款的賬期上。負數可以這么來理解,企業的日常運營不需要自己出流動資金,而是靠流動負債來支撐(短期負債就是指欠供應商的錢),那么運營資本為負數就是說,一方面強勢的汽車生產廠可以盡量延長對供應商的賬期,然后利用現金去搞別的事或投資固定資產以實現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應收很少,同時存貨又周轉的很快,這種情況下運營資本是負數也沒什么可怕的(運營能力中已敘述賬期的問題)。而比亞迪業務較為多一些,不屬于純整車廠,所以凈運營資本情況不同于其他幾家。
查看原圖財務風險小結:通過對比各家財務的安全情況,整個行業杠桿不高,屬于一般合理范圍。資產負債率也都不算很高,在可接受范圍,盡管凈負債率相對都較高,但這也是車廠特征之一吧。綜合情況來看各家的資產負債水平都較為合適。沒有什么重大風險。但廣汽的財務健康水平感覺過于健康了,賬上大量的現金閑置,非常保守。
【現金流情況】首先看下長安汽車的現金流情況。截止2015年經營性現金流為54.15億元,同比增長了43.25%,產銷量增長所致。用經營現金流增速及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增速做一個對比,兩者趨于一致,沒什么大問題。
查看原圖再看下長安汽車的資本性支出,截止2015年支出為-42.68億元,主要是投資收益大于資本性支出。資本支出比率為-78.82%,2010~2015年平均的資本支出比率為412.77%,從絕對值上看,近兩年投資現金流都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查看原圖截止2015年,長安汽車的自由現金流為96.83億元,同比增長了7.59%,2010~2015年自由現金流平均水平為22.03億元,如果沒有合資廠的貢獻,自由現金流將會減少80%左右,可見長安的合資利潤貢獻仍然是中堅力量。從圖表中可以看到,2011~2013年自由現金流為負數,經營現金流遠遠不能覆蓋資本性支出,而2014、15年則這一局勢極端性翻轉!再看上汽集團,自由現金流相對較為穩定,資本性支出也不是很大。每年平均經營性現金流232億,資本性支出有45億。再看廣汽集團也十分穩定,每年平均經營性現金流16億,資本性支出4個億,可以看到2015年廣汽的資本性支出突然放大,應該是擴產新能源吧。再看長城也是相對比較穩定的(除了2014年自由現金流為-11.14億)。每年平均經營性現金流62億,資本性支出51個億。最后看下比亞迪,幾乎沒有自由現金流,連年為負。每年平均經營性現金流只有35億,而資本性支出要達到84億!!差距很大,燒錢燒出了什么呢?
查看原圖截止2015年,將長安汽車的自由現金流除以營收比重,計算結果為14.50%,2010~2015年平均水平為1.88%;再對比一下同行FCF占營收比重,2010~2015年平均水平來看,廣汽最高為7.14%,最低為比亞迪,因為沒什么自由現金流,所以這一比率也不太適用于它。在持續性上,長城、上汽及廣汽是比較不錯的。而長安只是2014~2015兩年爆發了一下。這個比率呢,是把收入與自由現金流分開,它將告訴你公司的每1元收入能轉換成超額利潤的比例。一般能夠持續在5%以上待著就非常的不錯,充沛的自由現金流是一家公司具有競爭優勢的極好信號。
查看原圖再看長安汽車的凈利潤含金量,用經營現金流除以扣非凈利潤;截止2015年為0.57,凈利潤含金量并不高。造成這種問題,主要是兩種會計記帳原則造成的,一種叫做收付實現制,就是收錢做收入付錢作支出,這樣計算收支凈額就是現金凈流量;另一種是權責發生制,就是不管是否實際支出,都作為當期收支,計算得出的就是凈利潤。對比其他幾家,上汽為0.95,、長城為1.31、廣汽為1.28、比亞迪為3.19;凈利潤含金量都較長安為充足。
查看原圖籌資現金流情況,長安汽車2010~2015年平均水平為1.27億元;截止2015年,長安籌資現金流情況凈流出13.20億元,同比少流出22.59億元,主要是企業償還債務金額大幅減少所致。最后,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額增加了83.63億元。大大好于其他車廠。
查看原圖現金流情況小結:通過對比來看,上汽、長城及廣汽擁有較為穩定的自由現金流,而長安則在近兩年的投資收益爆發下獲得了較高的自由現金流,而比亞迪則仍然處于燒錢階段,正向的自由現金流還仍然遙不可及。對于長安汽車來說,隨著經營性現金流的持續增長加上合資的投資收益貢獻,導致了這兩年的自由現金流井噴,問題是如此高爆發是否仍然能夠持續呢?
【資產投資回報】首先看一下資產情況;截止2015年長安汽車的總資產為894.14億元,增速同比為28.31%;總負債552.4億元,增速同比為24.89%;股東權益為341.74億元,增速同比為34.25%;剔除少數后的股東權益為343.85億元。
查看原圖其次再看增速;總資產增速2010~2015年平均水平為24.16%;總負債增速2010~2015年平均水平為23.16%;股東權益增速2010~2015年平均水平為27.08%;股東權益增速高于資產與負債增速,整體保持還算不錯。再看權益比率,截止2015年為38.22%,2010~2015年平均水平為36.32%。權益比率反映企業資產中有多少是所有者投入的。權益比率過小表示企業過度負債,易削弱公司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而權益比率過大意味著企業沒有積極地利用杠桿作用來擴大經營規模。一般保持在60%算是比較好的。很明顯長安相對較弱。再對比其他幾家,上汽為41.22%、廣汽為58.72%、長城為53.38%、比亞迪為31.20%。比較合適的比率應屬廣汽及長城。
查看原圖最后,再看看ROA、ROE和ROIC的情況。截止2015年長安汽車的資產收益率為11.83%,2010~2015年平均水平為7.04%;凈資產收益率為31.44%,2010~2015年平均水平為19.63%;投入資本收益率為15.59%,2010~2015年平均水平為8.74%;無論是ROA、ROE或者是ROIC都高于平均值,這樣的收益率非常出色,A股中恐怕也難挑出幾個這樣的數據吧?
查看原圖 橫向對比下,2010~2015年長安汽車ROA平均水平為7.04%,上汽集團ROA平均水平為6.21%,廣汽集團ROA平均水平為6.70%,長城汽車ROA平均水平為13.51%,比亞迪ROA平均水平為1.88%。6%~7%可作為一個粗略的基準,如果一家公司的資產收益率能夠持續超過這個比率,說明它可能有相對同行業的競爭優勢。
查看原圖ROE橫向對比,2010~2015年長安汽車ROE平均水平為19.63%,上汽集團ROE平均水平為14.53%,廣汽集團ROE平均水平為8.96%,長城汽車ROE平均水平為26.71%,比亞迪ROE平均水平為2.14%。凈資產收益率是凈收益相對所有者權益的百分比,它可用來度量股東在公司投資每一元產生的利潤。如果公司能夠持續不斷的顯示有高于15%的凈資產收益率,通常表明股東的投資正在產生穩定的回報,這意味著公司很可能具有競爭優勢。一般來說非金融類公司在沒有過多使用財務杠桿比率的前提下能產生10%以上的凈資產收益率就是值得投資的。截止到2015年,長安汽車明顯高于其他車廠,是比亞迪的近10倍,廣汽近3倍!
查看原圖ROIC橫向對比,2010~2015年長安汽車ROIC平均水平為8.74%,上汽集團ROIC平均水平為18.21%,廣汽集團ROIC平均水平為6.78%,長城汽車ROIC平均水平為17.77%,比亞迪ROIC平均水平為1.59%。投入資本收益率又稱資本利潤率,指凈利潤與平均資本的比率,用以反映企業運用資本獲得收益的能力。資本收益率越高說明企業自有投資的經濟效益越好,值得投資。一般來說能夠持續達到10%以上算是不錯的了。歷史走勢上來看上汽及長城呈下降趨勢,而長安及廣汽呈上升趨勢,比亞迪則為平行。
查看原圖資產回報能力小結:主要說一下凈資產回報率。分解來看,首先各家的杠桿水平都差不太多,廣汽稍微有些保守,整體都處于合理的范圍。首先可以排除是利用高杠桿推高的手段。其次再看資產周轉率及凈利率,在盈利能力分析中已經闡述過,這里就直接說結論吧。
長安汽車:適中的資產周轉率+高凈利率+合適略高的財務杠桿=高ROE;主要是合資貢獻較大導致凈利率較高,其自主本身并沒有貢獻什么,財務杠桿絕對不算激進,但相對略高一點,助攻了凈資產回報率的上漲。
上汽集團:高資產周轉率+低凈利率+合適略高的財務杠桿=高ROE;這一模式長期來看十分穩定。周轉快但利薄,靠走量來推動,外加一些財務杠桿撬動推高凈資產回報率的上漲。所以只看凈利率不看周轉率都屬于耍流氓。
廣汽集團:低資產周轉率+高凈利率+保守的財務杠桿=中ROE;周轉率低但利潤高(合資貢獻也不少),財務杠桿也用的十分保守,所以ROE相比同行來說并不算高,但潛力是巨大的。稍微推高一些杠桿,加上改善資產周轉的效率,將來也能創出高ROE的。
長城汽車:高資產周轉率+高凈利率+適中的財務杠桿=高ROE;主要是雙高推動凈資產收益率,高周轉+高利潤,更難得的是全靠自主。財務杠桿也比較適中偏向保守。這樣的凈資產收益率是非常正向和具有實力的。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
比亞迪:適中資產周轉率+低凈利率+略高的財務杠桿=低ROE;周轉速度不夠快且凈利非常非常低,財務杠桿相對較高,絕對來說也處于普通較高水平。如果不是財務杠桿推高肯定是負的ROE。不太看好。
對比下來,從財務數據上可以看出各車廠的特點,相比下來我個人更看好長城的模式,具有很高的成長性和收益率;但缺點是車型太過單一,只有SUV,轎車打入市場獲得的成績并不好。假如SUV車型受到市場冷落怎么辦?其次,長城的數據雖然很漂亮,但都是歷史。未來是否能夠還有一個高增長的黃金10年或5年?而上汽則屬于那種十分穩定的企業,無功無過一直這么直線保持著,本身體量已經足夠大了,想要再成長也確屬難事。長安及廣汽有合資墊底,自主還在努力研究,近幾年也打出了一些不錯的車款,十分具有潛力。但是合資這塊也同樣有這個問題,未來如何?歷史數據并不能代表未來,而未來的高增市場還會繼續么?很懷疑。比亞迪則各方面不是很看好,而且也看不明白。但幾家企業都是好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崗位、納稅,帶動其他上下游產業的發展,為社會做出了貢獻。但好公司是否具有好價格呢?接著下面再分析。
查看原圖未完待續......
亦戰亦退
2017.01.04 22:36
@今日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