缶廬潤目
作 者: 楊峴
尺 寸:33×142cm
創作年代:1890年作
估 價: RMB 400,000~~500,000
成 交 價:RMB 1,150,000
拍品描述
款識:庚寅夏六月,藐翁署。
鈐印:歸安楊顯章、顯亭長
釋文:石章,每字六角,極大極小字不應,劣石不應。書齋扁,四元,過大者不應。橫直幅整張,四尺三元,五六尺四元,八尺五元。條幅,視整張減半,琴條,一元;楹,四尺二元,五六尺二元五角,八尺三元,過八尺另議。紈折扇,一元,祗作篆書,分隸不應;行書與篆同,潤畫亦如之。紙四尺者,字以三行為度,五六八尺者,或四行五行,過密不應。書畫鐫刻,損目傷氣,缶廬主人蓋病又漸苦目昏,擬撥棄而未能絕也,或議加潤以距之,更立潤目如左,不如約與不先惠潤者,請在孫山之外。新舊兩幸覽焉。
1909年之前他人為吳昌碩制訂的書畫潤格如今只發現一份,這就是楊峴行書《缶廬潤目》,訂于庚寅(1890)夏六月,時年吳昌碩47 歲,由楊峴擬訂并書,是首度發現并且是迄今為止所知最早的吳昌碩潤例。所謂潤目,也稱潤例,又稱潤筆、潤格等等,是指文人為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據說起自隋朝鄭譯的一句戲言,有著悠久的歷史。
這則潤格是楊峴為吳昌碩制訂的書法潤格,這時的吳昌碩沒有自己主張潤格,除卻吳昌碩此時資歷尚淺這一個人原因之外,還受到當時上海畫壇主流趨勢的影響。因為在當時的上海畫壇書畫家公開主張潤格并不流行。據吳昌碩之孫吳長鄴編著的《我的祖父吳昌碩》后附《吳昌碩年譜簡編》記載,吳昌碩1890 年開始定居上海,正是楊峴為其制訂這份潤格的同年。
在這之前,吳昌碩多次來到上海,并結識了高邕之和任伯年等人,所以對當時上海畫壇的情況是十分了解的。書中還記載吳昌碩 1903 年 60 歲時為自己制訂了潤格,但這份潤格沒有公開刊登在報刊媒體上,因此沒有流傳下來。
《缶廬潤目》是吳昌碩由安吉定居上海的第三年,其時他的篆刻與書法在上海已經頗有名氣,但是上海是大碼頭,要在上海真正“出山”,還必須有人提攜推介,推介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請書畫藝術界有名望的人代擬潤例,這在清末民初非常流行。楊見山(楊峴字見山)是浙江湖州人,吳昌碩的同鄉前輩(安吉地屬湖州),不僅與吳昌碩親近,更與吳昌碩亦師亦友;他還是咸豐五年的舉人,曾經出任常州、松江知府,并且學藝皆長,在金石、碑版、考據諸多方面都有成就,而其樸茂大氣的漢隸書法為藝林所推崇,在其任松江知府時更是播名滬上,由楊見山為吳昌碩擬訂潤例,那是再恰當不過了。吳昌碩后來成為主藝滬上的藝壇領袖,彪炳史冊的海派書畫藝術大師,《缶廬潤目》記錄并且見證了這一歷史進程,是無以替代的重要史料。
20年代后,吳昌碩成為畫壇振臂一呼的領軍者,也陸續為他人制訂潤格。在所有吳昌碩代訂的潤格中,1921年為齊白石制訂的潤格無疑是引人注目的一份。根據王琪森著《大師不了情—從吳昌碩、齊白石的〈竹石雙壽〉圖說起》的描述,齊白石于1921 年秋來到上海,并拜望慕名已久的一代海派書畫領袖吳昌碩。齊白石觀其書畫之后欲拜其為師,吳昌碩婉言相拒,但卻為齊白石書寫了《齊白石潤格》。潤格是商業發展的產物,不僅反映了海上畫派藝術商業化的發展過程,也反映了書畫家在這種進程中的心理變化,藝術品變成了商品,藝術家也間接變成了商人,以前獨立的兩個身份開始相互依存。吳昌碩制訂的潤格就像一面鏡子,折射了整個海派藝術商品化的進程,也折射了藝術家在這一進程中的蛻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