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看到外國影片中老外說中國話,感覺到特別奇怪,而后幾十年間,人們漸漸習慣了這種方式,并將其稱為譯制片。童自榮等配音演員,逐漸將配音演繹成一種聲音的藝術。
然而這一二十年來,隨著觀眾外語水平的提升,直接聽原文臺詞看字幕成為新的習慣,反而感覺到老外說中國話才奇怪。
這時候,配音越來越成為一種雞肋,盡管目前還是有譯制片存在,但與當年相比已不可同日語。
配音的工作一直都在,只不過現在難以再成為一種藝術了。
外國人說起中國話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譯制片,是1949年5月完成的前蘇聯影片《普通一兵》。國人第一次在電影上看到蘇聯人說中國話,感到又奇怪又好玩兒。
從那之后,譯制電影逐漸開始被國人所接受,并由此產生了專門的電影譯制行業,并有了上海電影譯制片廠,簡稱上譯廠。最早還不是上譯廠,他們只是翻譯片組。
最早期,翻譯片組制作出《鄉村女教師》 、《列寧在1918》等一批上乘之作,成為深受觀眾喜愛的經典。“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他已經不咳嗽了”,至今仍是常被老影迷引用的臺詞。
上譯廠的輝煌年代
譯制片真正的輝煌,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候人們對外國文化非常渴求進行了解,一批有著極高專業素養的配音導演和演員又一并出現,將技術性的配音工作上升為一門語言藝術。
比如,《虎口脫險》中尚華和于鼎珠聯璧合的配音,《魂斷藍橋》中劉廣寧、喬榛的完美演繹,《茜茜公主》中丁建華和施融恰到好處的表現,而《佐羅》中男主角富有磁性的聲音,讓無數影迷喜歡上童自榮,《簡·愛》又讓邱岳峰所配音的羅切斯特成為不可逾越的豐碑,《追捕》中冷峻剛毅的杜丘警長,讓畢克成為高倉健的聲音代言人。
那時候的中國配音界群星燦爛,無數人都為電影中有味道有磁性的聲音著迷。
如今配音每況愈下
然而進入新千年以來直到如今,譯制片逐漸表現出式微的趨勢。觀眾的英語水平越來越高,欣賞口味越來越高,看國外電影時更喜歡聽演員的原音,就算英語水平不高的,看字幕也完全能夠接受,因此這些年英文原版在影片上映時占主要形式,中文配音片反而成為配角。
而且即便是帶有配音的電影,演員們也不再是當年的喬榛、丁建華,不是童自榮,他們的翻譯和配音都非常隨便,幾乎失去了配音的藝術性,因此也讓人喜歡不上來。
童自榮曾經說過,自己當年在配音的時候,至少要事先背熟80%的臺詞,這樣才可以抓住畫面的細微之處,不然只是對著臺詞念本子就會顯得粗糙,觀眾就會反感。
可以想象,如今的年輕演員為角色配音,絕不會下童自榮當年的功夫,對著臺詞念下來就萬事大吉。現在的配音工作隊員配音演員來說不再是創作,而更多是行活兒。
以前上譯廠完成一部電影需要三個月,如今只需要一天,可見所下功夫的差別之大。上譯廠老演員力求翻譯的信達雅,而今一個臺本一晚上就翻譯出來,對不上口型時演員就現場亂改臺詞,粗制濫造到何種程度。
譯制片不再占主流
長期以來,配音演員越來越不把配音當做一種藝術,呈現出來的效果越來越被觀眾厭棄,人們本來就不看好配音片,久而久之,也就成為一種惡性循環。
只有一種外國電影還堅持沿用配音,而且能起到不錯的效果,那就是外國卡通片指定由國內知名演員來配音,比如當年張國立和徐帆為《汽車總動員》配音等等。不過在這些年,這種形式也開始變得稀少。
擁有好聲音的人們,如今也不把配音當做一個好職業。童自榮時代,配音演員是人人羨慕的職業,而今這個職業招到合適的人才都比較困難了。
有些可惜,但又沒有辦法。配音行業的黃金時代,無可挽回地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