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歷法的屬性來分,有太陽歷(陽歷)、太陰歷(陰歷)、陰陽合歷三種。現代世界通行的公元歷屬陽歷,是世界上多數國家通用的歷法。伊斯蘭歷屬陰歷。
我們常說陽歷幾月幾日,老人們卻常說陰歷初幾,有什么分別?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陽歷什么是陰歷?陽歷,就是基于以地球繞太陽一周計為一年的歷法,陰歷,就是基于以月球繞地球一周計為一月的歷法,同時采用以上兩個基準的稱陰陽歷。我國使用的歷法,是陰陽合歷,既不是純陽歷也不是純陰歷。其陽歷因素就體現為24節氣上,是觀測太陽所得。
但它并不同于現行公歷,現行公歷平年以365天為一年,每逢四年要閏一天,以符合地球365又1/4天的公轉周期。而中國古代就以365又1/4天為陽歷一年的長度,以24節氣無縫對接,每一節氣都有其準確的交節時刻。
月相變化
二十四節氣是陽歷,中國式月是陰歷,塞進個閏月,是為了合于陽歷,有人將中國陰歷稱為“農歷”,其實是錯誤的,中國式陰歷月與農事一點關系沒有。中國農事,只跟著陽歷二十四節氣走。二十四節氣和公歷都是陽歷,但其計算比公歷更準,它要精確到秒,稱節氣交點,所以,它在公歷之中,年與年之間,會有天把差遲,例如,4月5日清明,也可能4月4日,也可能4月6日。
簡單的說農歷不等于陰歷,也不等于陽歷。陽歷、陰歷是兩種分類。而我國使用的“農歷”是陰陽歷。公歷、農歷,以及“幾月初幾”,都是特定的歷法。日常中我們在日歷本上看的,把“幾月初幾”叫做陰歷,把公歷叫做陽歷。
我國歷法的發布是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每年頒印一部《天文年歷》,內容包括公元歷,農歷(陰歷部分),和二十四節氣交節時刻。
文/張振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