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從五指山下救出了孫悟空,但此刻的孫悟空并沒有戴上緊箍咒,所以,他那自高自大目中無人的性格依舊還得不到約束!
這不,在兩界山前,唐僧碰到了六個賊人搶劫,一言不合的孫悟空,便要了這六人的性命!
唐僧羅哩羅嗦的抱怨了孫悟空濫殺無辜!
這又是一言不合,孫悟空就這么飛走了!
本想回花果山的孫悟空,又一轉念,到了龍宮見東海龍王來討杯茶喝!
這時的東海龍王,表現的很是熱情,詢問了孫悟空一番,得知他保唐僧取經,現今又因為師徒鬧矛盾不想去取經,龍王便規勸了孫悟空一番!
看西游記里原文。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聞言,沉吟半晌不語。龍王道:“大圣自當裁處,不可圖自在,誤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話,老孫還去保他便了。”龍王欣喜道: “既如此,不敢久留,請大圣早慈悲,莫要疏久了你師父。”
按理來說,孫悟空和龍王那是不沾親,不帶故的,這龍王什么時間變的這么熱情了呢?要知道當初孫悟空在他龍宮得到金箍棒的時候,他還上天告了御狀,他什么時間和孫悟空關系這么要好了呢?又什么時間千方百計的為孫悟空著想了呢?
似乎,龍王還擔心孫悟空的前途,想要孫悟空成就正果!
這么一看,龍王真是一個處處為他人著想的熱心人!
可龍王有這么熱心的必要嗎?所以,小劉分析,龍王受人脅迫,有人命令他必須將孫悟空勸回唐僧的身邊!
這人是誰?
本來這人是誰毫無頭緒,可是,當孫悟空離開龍宮之后,便碰到了一人,看原文里介紹!
行者見他催促請行,急聳身,出離海藏,駕著云,別了龍王。正走,卻遇著南海菩薩。菩薩道:“孫悟空,你怎么不受教誨,不保唐僧,來此處何干?”
觀音菩薩給了唐僧緊箍,可如果孫悟空不回去了,這緊箍咒也沒什么用,所以,當給了唐僧緊箍之后,觀音菩薩就來急匆匆的追悟空!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這跟東海龍王有什么關系呢?觀音菩薩不是還沒追上孫悟空嗎?現在是孫悟空自己要回到唐僧身邊去!所以,這觀音菩薩和龍王是沒有任何關系的,況且菩薩就算來了,也是在孫悟空離開龍宮之后,因此,菩薩根本就沒有安排東海龍王做事情的時間!
可是,大家不要忘了,在菩薩身邊,還有一人,這人便是托塔天王的二子,木吒,觀音菩薩時時刻刻把他帶在身邊,但這次,卻不見了他!
孫悟空離開唐僧,觀音菩薩馬上就現身了,可見孫悟空的一舉一動時時刻刻都在被人監視中,甚至菩薩一直就隱身在他的旁邊!
觀音菩薩一方面把緊箍交給唐僧,另外一方面又派木吒去追孫悟空!菩薩可擔心孫悟空萬一藏起來,藏個幾百年,那這取經大業還玩什么?這就別玩了,所以,木吒一定要盯緊孫悟空!再有另外一方面,假如龍王勸不回孫悟空,菩薩及時趕到,也能把孫悟空抓回去!不過,這最后把孫悟空強制抓回去,那就是下下策了!
現如今我們的科技都能發達到千里傳音,甚至能達到萬里傳音,想想,在那神話世界里,難道觀音菩薩和東海龍王不能千里萬里傳音嗎?
朋友們可能會說,觀音菩薩為何要龍王勸孫悟空呢?難道她不能直接把孫悟空抓回去嗎?
試想,一個人心肝情愿做一件事更愿意付出全力。假如被人強壓著做一件事心里一定厭惡,自然不會盡全力,甚至還會反抗!
觀音菩薩之所以千方百計讓龍王來勸孫悟空,是有她的想法!
作為觀音菩薩,她是高高在上的,如果她直接勸孫悟空,說取經成功我給你正果,只怕在氣頭上的孫悟空只會更加覺的受到了侮辱,他還在乎那正果嗎?再說,觀音菩薩也是取經的執行人,自然千方百計想讓他回去了!
但龍王勸就不一樣了。龍王與這佛門沒什么直接的聯系,更與孫悟空沒有什么利益的糾葛。所以,由他來勸孫悟空,孫悟空也能聽得進去,畢竟沒有利益,才能站在公正無私的立場上,而孫悟空也會覺的龍王是在替他著想!
假如觀音菩薩和龍王說一樣的話,孫悟空心里一定會想,觀音菩薩讓他回去,還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嗎?
所以,思來想去,觀音菩薩便讓龍王去規勸孫悟空,但不給龍王施加點壓力可不行,否則他不盡心盡力的辦事!
在孫悟空沒戴上緊箍之前,觀音菩薩可能拿孫悟空沒辦法,但拿他龍王,可有的是辦法,要生便生,要死便死!畢竟,死幾個龍王對于取經大業絲毫沒有影響!
看觀音菩薩的地位,在西游記的世界里,依小劉看來,甚至在如來佛祖之上,想想孫悟空,小白龍,豬八戒,沙悟凈,他們幾個可都是觸犯了天條,但觀音菩薩一句話,全都免了死罪,甚至最后取經成功都得了正果!
在玉帝面前如此吃的開的觀音菩薩,想要了東海龍王的命還不是輕輕松松嗎?反正龍多的是!
而小白龍又是西海龍宮三太子,被觀音菩薩所救!
因此,于公于私,觀音菩薩只要一句話,便會令龍王膽戰心驚,他必須想辦法把孫悟空給勸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