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一則“名校碩士啃老”的新聞引爆了朋友圈的討論。48歲的大衛從小就是學霸,大學讀的是同濟,后來又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讀工程碩士。但是,他回國幾年都不肯工作,靠老媽給一點生活費茍活。
還有這樣一些新聞頻出:年僅11歲的涵涵,用媽媽的手機看直播,頻繁在某直播平臺充值打賞,竟消費7萬多元。
再往前,校園貸、裸貸事件頻發,很多大學生為了幾千元的蘋果手機、平板電腦等,最終欠下數十萬的校園貸債務,金錢意識的淡薄一次次地突破了我們的認知……
造成這些可悲的局面,不僅跟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有關,也從側面說明了這些孩子財商之低。
財商,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認識金錢和駕馭金錢的能力。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里的寶貝,壓歲錢一年比一年多,很多家長都會嘗試讓孩子支配自己的金錢。就拿壓歲錢來說吧,有些孩子會揮霍,有些孩子卻會儲蓄,甚至讓父母協助自己理財。正確的財富觀很重要:不亂用零花錢、學會儲蓄、正確看待網絡消費,這些都與財商有關。趁這個假期,讓孩子開始接觸財商教育吧。
在正式聊財商前,先聊一聊這幾年我看到的家長在兒童財商教育上常見的誤區吧。這些誤區,歸根結底跟分為三類,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有沒有中招:
很多家長都會把財商當作一個結果性的教育,就是把孩子財商“好”看作一個結果。
舉個例子:
很多6歲以上的孩子,在管零花錢時是沒有被充分授權的,也就是說他依然沒有決定自己的零花錢到底應該怎么用的權利。很多孩子認為零花錢的使用一定要跟家長商量。
事實上,我們所談的兒童財商教育更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教育的過程中讓孩子不斷地去感受,失敗了也沒關系,并不是說家長給孩子發號施令讓孩子去怎么做。
財商教育更重要的是引導,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個中滋味,從中再逐步培養財商能力,最終能管理好自己的資源,尤其是財務資源這塊,最終達致人生的幸福。
大家都很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培養。智商不必多提,情商關乎我們能不能處理好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但一個人必然是有經濟學屬性的,駕馭自己資源的能力也必不可少。
兒童財商教育不僅僅是教孩子賺錢、理財,它的目的是要使每一個在這個社會上生活的人,都要有駕馭自己資源、達致幸福的能力。
但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家長雖然會給孩子讀一些財商繪本,或讓孩子上財商課程,但并沒有把它提升到一個必要的程度。
常有家長問我:我孩子現在四五歲了,已經給了零花錢了,是不是財商教育已經算結束了?六七歲以后,是不是以后財商教育都不用再繼續了?
其實,零花錢只是個開始而已。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部有個財商教育路線圖,我們從中能清晰地了解每個階段的孩子需要達到的財商教育目標和方法。
1. 你需要錢來買東西
常常有朋友問,孩子幾歲可以給零花錢?幾歲可以開始財商教育?我的觀點是:只要孩子接受“生活所需要的資料和資源都是需要錢買來的”這一觀點,就可以開始財商教育了。
在國際通行的財商路線圖中,3~5歲這第一個階段,我們的重點之一是讓孩子知道,很多東西都是要用錢來購買的。
2. 知道錢從哪里來
錢是通過我們的勞動和工作掙取來的,這一點是需要孩子在5歲前就能夠辨別清楚的。
在實際生活中,有家長問我,他的孩子一直到上小學,都沒有向家長要過零花錢,這是不是財商非常好,很節約?
其實,這可能跟節儉并沒有多大關系。因為孩子從小物質極為豐富,根本就不知道東西是要錢買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樣一種教育環境下,孩子根本沒意識到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孩子從來沒開口要過錢,可能不叫財商好,而是完全沒有去教育和發展。
3. 在買到你想要的東西之前,你可能得等待
“等待”,跟財商培養中另外一種重要的能力是息息相關的,就是延時滿足的能力。延時滿足能力是在“等待”這兩個字上的一個加強。
跟我們的孩子講,為了將來某一個財務目標,我們要先把錢存下來,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平時花錢不能那么“瀟灑”了。為了想要得到一個對我們非常有價值的東西,我們在前期要做出一些犧牲。
談回我們前面說的零花錢。讓孩子學會等待,家長就必須把零花錢的支配權全部交給孩子,讓孩子有把錢花光的權利。到了一定程度,孩子會為了一個月之后要買的玩具,把平常的零花錢攢下來。這個過程,才是真正地學會延時滿足。
4. 學會區分“需要”和“想要”
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讓孩子制訂自己真正的購買目標,也就是能區分自己的“需要”和“想要”。
比如水和可樂,水是發自我們生命的需要,而可樂,只是因為我們想要。需要和想要的優先度是不一樣的。前面說要“等待”,那我們可以為什么事情去等待?就是為那些我們發自內心需要的事情。
1. 貨比三家
6到10歲,孩子就要會在實際的消費中做比較選擇了:比價格、比質量。除了實體的購物,還能借助網絡來做比較,做到“貨比三家”。
2. 網絡安全意識
網購已經成了我們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了,孩子也該從此了解在網上購物哪些信息能透露,哪些不能。
3. 了解銀行和儲蓄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知道金融體系的運轉體系,了解銀行的本質。在國外一些國家,父母要幫這么大的孩子開一個獨立的儲蓄賬戶,然后也真的把這個賬戶的管理權限交給孩子。
1. 學會儲蓄
理論上講,孩子這個時候應該已經養成了延時滿足的能力,而國際通行的財商教育路線圖里,在11~13歲,是有一個“強制”儲蓄的步驟的,通俗地說,就是讓孩子每有一塊錢就至少要存起一毛錢。
我除了做孩子的財商教育,也進行成年人的財商教育。不得不說,很多成年人其實也沒有養成儲蓄的習慣,總會“月光”。“月光”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就是從小沒有培養起來延時滿足能力,所以今朝有酒今朝醉。我看到有些成年人,30歲了也未必具有財商。
如果我們不希望孩子未來這樣,甚至成為啃老族,就必須要為財商教育買單。
無論是零花錢還是打工賺的錢,任何收入都要存下來至少10%。不管孩子要買什么,也請家長徹底地跟孩子劃清界限,兩個字:別管。
2. 了解信用卡,了解負債
11~13歲,孩子就該了解負債的問題了。這個問題主要包括了解信用卡消費和貸款對個人的信用和消費的影響。
不必忌諱或者擔心,利弊都講。讓孩子知道貸款的優勢,它能增加我們的消費額度,能讓我們有杠桿平衡生活,提前享受生活。但要著重講它的害處——會讓我們的欲望膨脹,讓我們想要的東西更多,最終可能會讓我們的生活苦不堪言。
1. 對比學校,考慮學費
在國外,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大,家長會逐步把實際生活中更重要的事交給孩子,讓孩子自主決策,比如讓孩子自行決定上大學,學費和學校之間的平衡,孩子要自主考量。
比起我們傳統的“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上學”,國外的家長甚至讓孩子來計算:如果家里沒有準備學費,而是用了助學貸款,將來要怎么還?貸款利息和總還貸金額怎么計算?這是14~18歲孩子要擁有的能力,但我們家長能做到這一點的,估計鳳毛麟角。
2. 開一個養老賬戶
就我接觸的成年人而言,很多40多歲的人都還沒有開始考慮退休的問題。但是國外的標準是,在14到18歲這個階段就讓孩子開始為自己開設一個退休金賬戶。
這其實是整個路線圖的高度總結。怎么說?
我們培養了延時滿足能力,為了以后有價值的事情,要犧牲當下小小的幸福感,比如說把錢存起來。
財商培養的核心能力是延時滿足能力,孩子在14到18歲要成年了,這個時候就該考慮人生最大的幸福:我們什么時候自由。所以,我們就要開始存退休金。
開設了退休金賬戶之后,就該考慮為了這么長遠的人生需要,來犧牲當下的一些需要,往里面不斷地存錢。
3. 了解復利
收益、復利是時間的朋友。關于復利,有個“72法則”:
就是以1%的復利來計息,經過72年以后,你的本金就會變成原來的兩倍。
這個公式好用的地方在于它能以一推十,例如:利用5%年報酬率的投資工具,經過14.4年(72/5)本金就能翻倍。
還有就是要倡導一件事情:越早開始存錢越好。
在與孩子上課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很多家長自己也沒有辦法把正確的財商觀念移植到孩子身上。
比如“想要”和“需要”,很多家長自己也不具備區分能力,而這實際上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對我特別重要、會影響我人生幸福感的就叫“需要”;有些東西不那么重要,但我想滿足我的欲望的叫“想要”,這個思考辨別的過程就需要價值觀的樹立和傳遞。但很多家長在財務的決策上,常常掉入拆東墻補西墻的坑。
再比如延時滿足能力,知道要為了長遠的目標強制儲蓄,讓孩子18歲之前就為自己的長遠的目標建立養老金賬戶,所有這些如果沒有父母堅定不斷的成長,沒有父母成熟的價值觀體系和財商能力做支撐,最終孩子根本就不可能堅持下來。
所以我給家長的建議是:也請大人進行成年人的財商教育。成年人自己持續的成長,家長持續的成長,才能夠不斷地把這種正確的價值觀輸入到孩子身上。
在這里,也為大家推薦幾本成年人學了之后可以教孩子的書。
《爸爸銀行》是教大家如何建立起一套零花錢管理制度的。零花錢規則的核心也就是我剛剛說的,與孩子劃清界線,并逐步讓孩子承擔更多的責任。
《賺多少才夠》概述了金錢、快樂對于人生的意義。為什么快樂的人可以更好地投資、獲得財富;但以追逐金錢為唯一目的人則充滿了危險的氣息 而且得不到快樂?另外,作者對于房地產、股票投資以及孩子教育的相關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獨到而實用的見解。
《幸福的方法》是關于幸福論的一本書。他認為幸福來源于快樂和意義的平衡,我們普通人幸福感怎么來?要有快樂,要有意義。
普遍人追求快樂與生俱來,追求意義是需要長久的堅持的。這個就跟我們說的延時滿足如出一轍,我們當下把錢花完,這個事誰都會,但為了我們30年后能過上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需要犧牲當下的一些花銷。幸福往往是快樂和意義的平衡,這就是幸福觀。
以上。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樂爸
國際金融理財師,候選北美精算師,財商教育踐行者
個人公眾號“樂爸財商”,每周推送3篇財商教育和育兒的文章,或精選,或原創。
什么是兒童財商教育?就是幫助孩子學會掌控金錢,不要被金錢所控制,學習延時滿足,最后達致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