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首先來看《易經》的基本內容,《易經》包括《經》和《傳》兩大部分:
一、《經》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依次為: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下經》三十四卦,依次為:咸、恒、遯、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一共六十四卦。
二、《傳》的部分一共七種十篇,分別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叫做《易傳》,也叫《十翼》,意思是說這十篇是附屬于《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的。
(1)“彖”即豬嘴上吻部半包住下吻部的意思,與現代語文使用的常用符號圓括弧“()”同形同意。引申為“包括”。再引申為“概括”或“注解”。不過還有說法稱彖是一種長著利牙的怪獸,能咬斷鐵。故引伸其意為斷、判斷等意。《易經》的專用術語“彖辭”即指“總括之辭”、“概括之辭”,即概括一卦涵義之辭,或注解一卦之辭。彖辭也叫卦辭(彖辭唐代以后改稱卦辭,這樣就比較通俗易懂和合乎文意。卦辭就是說明每一卦的要義和判斷吉兇的斷語,解釋卦辭的《彖傳》仍延襲原稱使用至今。
(2)《象》是對《易經》卦名及爻辭的注釋。其中解釋六十四卦卦名卦意的有六十四條,稱為《大象》;解釋三百八十六爻爻辭的有三百八十六條,稱為《小象》,六十四卦,每卦六爻辭,共三百八十四爻辭,此外再加上乾卦用九和坤卦用六兩爻,共三百八十六爻。解釋卦名卦義的都以卦象為根據,解釋爻辭則多以爻象(包括爻位)為根據,因此題其篇曰《象》,也稱《象辭》。
(3)《文言》是專門對乾、坤二卦作進一步解釋的。乾坤兩卦在六十四卦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4)《系辭》與《彖》、《象》不同,它不是對《易經》的卦辭、爻辭的逐項注釋,而是對《易經》的整體評說。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對《易經》的產生、原理、意義及易卦占法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說明的著作,其內容博大精深,是學習《易經》的必讀之篇。《系辭》分為上篇和下篇,是對《易經》的通論。不僅總論占筮大義,而且詮釋卦辭爻辭的觀念,闡發《易經》的基本原理。是《易傳》哲理思想的代表。
(5)《說卦》是對八卦卦象的具體說明,是研究術數的理論基礎之一。
(6)《雜卦》則是將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錯的形態、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中來看卦與卦之間的聯系。
(7)《序卦》則講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最初《經》和《傳》是分開的。東漢鄭玄將《彖》和《象》分附到相關各卦下;魏王弼又將《文言》分附到乾、坤二卦下;南宋朱熹《周易本義》恢復鄭玄以前的經、傳分開的原始排序;明代官方刊行時再次采用鄭玄和王弼的方法,只將《系辭》、《說卦》、《雜卦》和《序卦》四篇單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