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碎片化時間
每個人對之定義都不一樣。我目前處于留學前在國內最后的兩個月,并不需要每天9-5的工作,公眾號是占去我較多時間的一個項目,所以碎片時間于我而言=晨起開始工作前的時間、公交地鐵上的時間、飯后消食的時間、每晚睡前的時間。這些時間的共同特征是在其中都沒有必要的安排,可以隨心所欲地被高效利用,卻又很容易被忽視,往往就是聽歌看劇就這么浪費掉了。
碎片時間可以做些什么
背單詞、讀課文
相信很多人的一大目標就是要學好外語,如果沒有在學小語種的話這門外語通常也就是英語,而口語一般都是最讓人頭痛的一個部分。我從小口語就好,回想了一下應該歸功于我常年讀書的習慣。在并不能流暢地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讀課文,尋找語感,是很好的一個方法。大聲朗讀出來和純粹的用耳朵聽,效果完全是不一樣的,不相信的話可以試著接下來28天每天晨讀20分鐘,你會發現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絕對必須。
背單詞也是老生常談了,有些外語達人表示背單詞很低效,因為純粹的背誦只是停留在閱讀階段,并沒有把【聽得懂】和【開口說】兩塊結合起來,所以說背單詞的時候一定要大聲朗讀到準確,并且記下例句,純粹的一眼掃過去記住,就很容易遺忘。市面上比較流行的單詞APP,百詞斬、貝殼單詞、滬江開心詞產,都是很好的選擇。如果你比較傳統,用紙質的單詞書也可以,形式并不重要,結果才是衡量一個方法是否有效的標尺。
因為基本沒有學英語的需求,所以現階段用的最多的是小語種比較強的“滬江開心詞場”,效果還是蠻好的,闖關的設置也很有趣味性,就是例句不接地氣地比較讓人一臉懵逼……
聽電子書
自從畢業了之后我很少再看紙質書了,一是攜帶不便,二是很難在碎片時間利用起來。但是書還是要看,一段時間不看書會覺得自己焦躁指數明顯up并且腦子有變笨的趨勢。
中文的電子書在喜馬拉雅上有挺多的,而且都貼心的分割成了20分鐘-30分鐘一集,特別適合坐公交、跑步的時候聽。英語的電子書也是很好的選擇,汲取書本養分的同時還能練聽力,這里我推薦amazon的audible,雖然不是免費的,但是依托亞馬遜的強大資料庫內容非常豐富,從經典名著到紐約時報暢銷榜,幾乎都能找到適合的。
聽podcast
我是很喜歡聽播客的人,趣味性比電子書高很多,而且有很多互動環節,能吸收到別人的創意和靈感,對于自由職業者來說必不可缺。
我很少聽中文的播客,但是這幾年喜馬拉雅荔枝等平臺上崛起的內容創作者讓我非常欣喜,用自己的母語也能聽到更多優質內容,對于忙碌沒有時間學習的年輕人來說是絕對的利好信息,大學的時候經常聽喜馬拉雅上解說經典名著和美學的頻道,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但是畢業之后就很少聽了,如果大家有推薦的,也歡迎在評論區里一起分享。
Apple自帶的podcast是我聽得更多的一個軟件,我很少在podcast上聽新聞,所以收聽的頻道大致有兩種:德語學習類和靈感創意類,比較推薦的幾個頻道有:Genie? Deutsch,海德堡中德留學生做的文化脫口秀,能學到不少書本上沒有的知識;Top-Thema mit Vokabeln,DW的德語學習頻道,其實它們網站下有很多不同的分類,Top Thema是時事類,語速適中,單詞又不會很難,堅持聽會有很大提高;how they built this,NPR旗下的一個頻道,專門邀請名人和創業者分享自己的成功故事,非常有啟發性。
寫日記、隨筆、抄歌詞
這算是我個人比較喜歡在碎片時間做的事情了。學習并不只是純粹的大量輸入,很多時候也需要通過輸出來進行檢驗。寫公眾號要求我筆耕不輟,以前大學的時候寫文字寫的非常多,反倒是現在很少有單獨的時間辟出來寫寫自己喜歡的東西。
可能跟大學時期的文學背景有關系,即使畢業后從事的工作和文學沒有任何聯系,在空余時間,最喜歡做的事情,還是抄抄詩抄抄劇本。
寫作并不一定要在紙質筆記本上進行,我最常用的是Apple自帶的筆記功能,以前Evernote用的也很多,但是后來手機內存越來越少,能少裝一個APP就少裝一個,于是在寫作這塊也變得更極簡主義了。
公眾號、博客閱讀
我們這個時代的學習可以說是非常多元化了,不一定要坐在寫字桌前拿著一本書才叫學習,甚至可以說畢業以后我用到絕大部分工作上的技能都跟書本沒有任何關系。社交網絡是很好的資訊來源,但是如何把握好,不讓自己淹沒在信息海洋中焦慮感爆棚,也是必須要做的功課。
改天會做一輯公眾號和博客推薦的內容,國內外哪些社交媒體對我影響最大,到時候再一一告訴你們。
拋磚引玉,我分享的所有干貨其實都有個人生活偏見的成分,地球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著同樣的人生軌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調整,去接納,才是最持久最有效的方式。
今日互動
對于碎片時間你有什么更好的利用方式?
Lola
獨自踏遍歐洲的90后自媒體人,TEDx講者,合伙創立素食餐廳,德國商科碩士在讀,長居于上海和柏林。
在這里,你會發現生活中的一萬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