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主題為“主動檢測,知艾防艾,共享健康”。艾滋病目前仍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中心專家表示,明確檢測是知曉艾滋病感染狀況的唯一途徑。倡導通過檢測知曉感染狀況,進而采取治療和預防措施,有助于控制艾滋病,共享健康生活。
截至2018年底,我國估計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約125萬例。截至2018年9月底,全國報告存活艾滋病感染者85萬例,死亡26.2萬例,估計新發感染者每年8萬例左右。全人群感染率約為9.0/萬,參照國際標準,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艾滋病疫情處于低流行水平,但疫情分布不平衡。在新報告病例中,主要傳播途徑為性傳播。
如果HIV感染能夠早發現、早診、早治,患者基本上能夠維持長期病情穩定,甚至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由于人們對于艾滋病相關知識缺乏了解,以及對于艾滋病的認識誤區,往往失去早期檢測及早期治療的最佳時機。
如果擔心自己感染HIV,可以到當地綜合醫院或傳染病醫院就診,化驗HIV抗體。如果初篩陽性,則會進一步送到所在區縣的疾控中心做確認實驗檢測。在檢測過程中,患者的信息和隱私會得到相應保護的。到我院就診的患者可以到感染科門診就診,篩查抗HIV,按照正常程序進行抗HIV初篩檢測。陽性患者進一步行確認實驗檢測。也可以到我院健康彩虹小組,找志愿者進行一對一快速檢測。如果快速檢測陽性,可以到感染科門診就診,這樣既可以得到專業的檢測,同時又兼顧了患者的隱私。
自己在家買試紙檢測艾滋病靠譜嗎?
主動檢測
知艾防艾
小姜今年28歲,是某公司職員,近期工作非常繁忙勞累。這兩天他覺得渾身沒勁,且體溫升高到38℃以上,同時出現咽痛、肌肉酸痛,走起路來頭重腳輕,他自認為得了感冒,趕快到診所拿了藥。奇怪的是,服了藥以后,體溫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上升到39℃以上,并且頸部、下頜出現較多腫大淋巴結。他到附近醫院化驗血常規發現,淋巴細胞比例升高明顯。
醫生告知他應該到綜合醫院進一步診治,排除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統疾病。就這樣,小姜在緊張焦慮、痛苦中被家人送到綜合醫院就診。經過全面檢查發現他的血清抗HIV初篩陽性,需要進一步行確認實驗檢測。也就是說,小姜很可能感染了HIV。小姜即驚恐、又害怕,不能接受自己得了這樣的病。
小姜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地壇醫院感染科門診就醫。在醫生詳細詢問病史后才知道,小姜有長期同性性接觸,并且性伴侶不固定,這是HIV感染的高危流行病史。其實,就在1個月前,小姜有過一次無保護同性性接觸。因此結合他的流行病史、臨床癥狀以及化驗檢查,初步診斷是HIV感染急性期的癥狀。小姜隨后被收住到地壇醫院感染一科進行診治。
第一步,明確診斷和對癥治療。
經過檢測,小姜HIV抗體初篩陽性。因為小姜尚處于急性期,尚未產生充足的抗體,所以行確認實驗為不確定,后加做兩次病毒載量陽性明確診斷為HIV感染,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對癥治療,患者HIV感染急性期的發熱癥狀逐漸緩解,但巨大的心理壓力把小姜的意志力徹底摧毀,他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
第二步,HIV感染者的心理危機干預。
這時候往往是患者心理最脆弱的時候,也是最難以接受的時期。處理不好,不僅病情不容易恢復,也可能導致患者做出過激的行為。在紅絲帶之家志愿者的關愛和干預下,以及醫務人員的耐心講解下,小姜逐步了解了艾滋病。艾滋病并非不治之癥,也沒有那么容易傳染給其他人。感染者可以從事正常的生活、學習,甚至可以像其他人一樣結婚生子。
第三步,盡早啟動抗病毒治療。
抗病毒治療時機現在已經得到專家的廣泛共識。一旦發現HIV感染,應盡早啟動抗病毒治療。醫生為小姜選擇了毒副反應相對較小的抗病毒治療組合。他規律服藥一段時間后,沒有任何不適反應。近期,小姜已經重返工作崗位了。他定期來感染科門診就診復查相關指標。現在他已經回歸了工作和生活。
需要注意是,如果存在HIV感染風險,需要及早就診。艾滋病是一種可防、可治的慢性疾病,只要及時發現,按時服藥,規律就診,就可以保持長期的病情穩定。一旦將病情拖到最后,到艾滋病晚期免疫功能癱瘓,發生全身多處機會性感染或者艾滋病相關腫瘤,那么治療難度會增大很多,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
窗口期
你了解多少?
艾滋病可以通過檢驗HIV抗體,P-24抗原及HIV核酸的方法進行檢測。HIV-1/2抗體檢測是HIV感染診斷的金標準,HIV核酸檢測也用于HIV感染的診斷。目前臨床中應用的方法通常為通過篩查和補充實驗確定HIV的感染,通過酶聯免疫法或化學發光法檢測抗體初篩陽性,之后送當地疾控中心通過免疫印跡法行確認實驗,確認實驗陽性即可診斷為HIV感染。
除了上述標準的檢測方法外,HIV快檢試劑使用方便,現在已經被越來越廣泛應用于艾滋病的篩查。如果通過快檢發現HIV感染,需要到醫院進行正規檢查,即通過HIV初篩和確認實驗,確定HIV的感染。那么有使用快檢需求的群體如何獲得這些快檢方式呢?首先,在一些藥店會有上述這些快檢試劑的售賣。在一些高校或NGO志愿團體組織會有公益發放的免費試劑可以使用。在一些高校也會有安裝自助機購買尿液檢測的套裝,通過回寄到檢測公司的方式進行自檢。這樣可以保證既方便快捷,又能夠保護檢驗者的隱私。
如果近期發生了感染HIV的高危行為,而又懷疑自己患有艾滋病,建議盡快進行相關檢測,以便做到早發現早診治。而HIV感染人體后并不是即刻能夠被檢測到。通常感染HIV后5天~10天,即可通過PCR方法檢測出病毒核酸;兩周左右即可出現P-24抗原;3周左右即可產生HIV抗體。因此通過某些實驗室檢測手段進行HIV相關檢驗,在某些特殊時期有可能檢測不出。
什么是窗口期呢?
從艾滋病病毒進入到人體血液中,到血液中產生足夠量的、能夠用檢測方法查出艾滋病病毒抗體的這段時期,稱之為窗口期。在窗口期,雖然檢測不到艾滋病病毒抗體,但是體內已經有艾滋病病毒,因此處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同樣具有傳染性。現在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和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艾滋病檢測手段也在不斷更新和進步。現在的四代試劑可以通過雙原夾心法和酶聯法及化學發光法同時檢測HIV抗體及P-24抗原,并且更早期可以通過PCR法檢測核酸從而判斷HIV的感染,因此現在的檢測窗口期已經縮短為2周~3周。
發現就治療
最科學
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主要經歷三個時期,急性期、無癥狀期和艾滋病期。在急性感染期,感染艾滋病病毒后2周~6周會出現發熱、咽喉痛、淋巴結腫大、皮疹等癥狀。持續時間平均為兩周,通常癥狀會緩解或消失。無癥狀期也稱為潛伏期,此期持續平均6年~8年,無明顯癥狀,但體內含有大量病毒,具有傳染性,也被稱為艾滋病病毒攜帶者。艾滋病期到了最后階段,免疫系統癱瘓,出現復雜的機會性感染或腫瘤,如果不經過積極的抗病毒治療,生存期不超過1年。
艾滋病病毒主要攻擊的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因此通常以HIV病毒載量和CD4+T淋巴細胞計數來作為預后的判定。通常認為,CD4計數低于200以下就很容易發生機會性感染或腫瘤,比如肺孢子菌肺炎、活動性結核病、深部真菌感染、巨細胞病毒感染、淋巴瘤和卡波西肉瘤等25種指征性疾病。
為什么說,發現艾滋病后越早治療越好呢?
早期治療更容易獲得免疫重建
此時,機體免疫系統尚未出現長時間被病毒侵襲的過程,也就是說身體還有一定的免疫功能,此時啟動抗病毒治療,及時抑制病毒的快速復制,可以保存有限的免疫細胞,具有更多獲得免疫重建的機會。
盡早抑制病毒復制,減少傳播概率
從預防疾病傳播的角度看,如果早期發現,早期進行抗病毒治療,就能以最大的程度抑制病毒復制,再加上對艾滋病客觀全面的了解,采取安全的性行為等措施,可以將傳播概率降到最低。
疾病晚期治療面臨以下風險:
A.情況復雜不易控制:
艾滋病晚期患者啟動抗病毒治療,要面對很多復雜的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如果在急性期或無癥狀去進行抗病毒治療,此時機體免疫狀況尚處于良好狀態,只需要選擇合適的抗病毒方案,配合良好的服藥依從性進行治療即可。而如果處于艾滋病晚期同時合并多種并發癥,就要分兩步走,先控制艾滋病相關并發癥,待病情好轉再啟動抗病毒治療。
B.藥物毒性累積,藥物相互作用,
免疫炎癥反應等問題:
通常控制機會性感染或腫瘤等需要使用大量抗生素或抗腫瘤藥物,而這些藥物的使用首先是增加了藥物的毒副反應程度,增加胃腸道負擔等。
C.免疫重建不良:
艾滋病病毒對于人體免疫功能的破壞,主要體現在對于CD4+T淋巴細胞的數量及功能的破壞。而HIV對于CD4細胞的破壞可以從多方面進行,比如HIV復制導致細胞的直接溶解破壞;感染HIV后通過融合、免疫損傷、細胞凋亡的間接方式破壞CD4細胞;骨髓干細胞受損、胸腺萎縮纖維化等造成CD4細胞產生減少。艾滋病晚期患者即便經過積極抗病毒治療,HIV-RNA控制到檢測下限以下,那么由于上述因素,可能會導致在病毒得到良好抑制的情況下仍然免疫重建不良。綜上所述,對于HIV感染者應當倡導早診斷、早治療。
對于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療,目前采取的是高效抗反轉錄病毒治療。同時使用幾種藥物,每一種藥物針對艾滋病毒繁殖周期中的不同環節,從而達到有效抑制艾滋病毒復制,治療艾滋病的目的。由于是使用不同藥物作用于艾滋病毒感染的各個環節,其療效大大提高了,具有強大的抗病毒作用,所以我們才把它叫作高效抗反轉錄病毒治療,俗稱雞尾酒療法。目前抗逆轉錄病毒的藥物,根據病毒復制的不同環節,已經研發出了六大類,共30多種藥物。它們包括核苷類反轉錄酶抑制劑(NRTIs)、非核苷類反轉錄酶抑制劑(NNRTIs)、蛋白酶抑制劑(PIs)、整合酶抑制劑(INSTIs)、融合抑制劑(FIs)及CCR5抑制劑等。
你是“真艾”
還是“恐艾”
真艾”還是“恐艾”怎么鑒別
這里所說的“真艾”指的是真的患有艾滋病或攜帶有HIV病毒,即經艾滋病病毒抗體確證實驗,確診為HIV陽性的患者,這部分人群需要盡早開展抗病毒治療。
也有一部分人群,在某種“高危行為”或疑似HIV暴露之后受到驚嚇,對于感染艾滋病產生強烈恐懼,我們稱之為“恐艾”。如果經過科學檢測,證實并未感染艾滋病毒,又通過疏導,恐懼感逐步消失,則這種“恐艾”就僅僅是一種應激反應。相反,雖經反復檢測證實為HIV陰性,經醫生疏導仍然不能擺脫對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懷疑和恐懼,進而出現焦慮、抑郁、強迫等多種行為異常的心理障礙,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我們稱這種“恐艾”為“恐艾癥”,是一種心理疾病。
“恐艾癥”常見的表現包括精神壓抑、沉默寡言、恐懼焦慮,雖經疏導仍不能緩解,進而出現失眠、心悸、出冷汗、頭暈等多種癥狀,嚴重的還會出現強迫癥狀、恐病癥狀甚至抑郁癥狀。“恐艾癥”患者的一個共同特征是固執己見。雖經多家醫院多次檢測證實未感染艾滋病病毒,未患艾滋病,仍不斷求醫,把自己的感覺與艾滋病的常見癥狀對號入座等。
“恐艾”一方面源自早期對艾滋病的“污名化”和“恐怖化”,認為艾滋病是無藥可治的絕癥,因而談“艾”色變。“恐艾”產生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由于“恐艾”者往往有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為”,容易受到太多社會和家庭壓力,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又難以啟齒,使心理壓力更大,無形中強化了他們對艾滋病的恐懼。此外,“恐艾癥”的發生也與個體心理因素的差異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
如何擺脫“恐艾癥”困擾
第一,準確全面地了解艾滋病的相關知識是十分必要的。充分了解艾滋病傳播、預防和治療知識,是有利于人們減少對艾滋病的恐懼的。相信隨著以艾滋病預防和治療水平的提高,以及艾滋病相關知識的日益普及,“恐艾”人群一定會逐步減少。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從權威機構和專業人士那里獲得準確而全面的艾滋病相關知識十分重要。“恐艾癥”患者頻繁通過網絡搜索來尋找答案的做法往往會誤入歧途,適得其反,是不可取的。
第二,要相信艾滋病病毒檢測的科學性,不能單純依靠癥狀來自我判斷病情。目前,在窗口期以后做了抗體或核酸檢測為陰性即可完全排除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能,完全沒有必要再懷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實際上,艾滋病急性期的癥狀幾乎沒有特異性,和普通疾病沒什么兩樣,而且癥狀并不能作為判定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標準,自我“對號入座”是極其有害的。
第三,加強心理治療,盡早擺脫對艾滋病的恐懼。嚴重的“恐艾癥”是一種心理疾病,心理治療是必要的。實際上,越早接受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就越容易早日擺脫“恐艾癥”的痛苦。此外,家人也應當給“恐艾癥”患者以更多的關心。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對于“恐艾癥”患者擺脫“恐艾”困擾是十分關鍵的。
預防艾滋病
健康你我他
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親吻、擁抱、握手或者互用個人物品、共同用餐或飲水等一般性日常接觸不會使人出現感染,但吸毒者注射吸毒時共用受到污染的針頭、注射器和其他注射器具以及藥品注射液則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重要危險因素。而共用牙刷和剃須刀等特殊的個人用品,雖然傳播艾滋病的可能性極低,但這種共用行為卻容易傳播其他疾病,因此,也是應當極力避免的。
在艾滋病的預防方面,應當從阻斷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入手,采取多種措施,降低艾滋病的傳播風險。
第一,針對血液傳播,應加強安全用血管理。
對于獻血人群進行嚴格篩查,從用血源頭加以嚴格管理;對于注射吸毒者采取預防措施,如每次注射都使用無菌針頭和注射器等注射設備,并且不與人共用吸毒用具和毒品溶液,以防出現艾滋病病毒感染;對于藥物依賴治療者,尤其是用阿片類藥物替代療法來治療阿片類藥物依賴者,也有助于減少艾滋病病毒的傳播風險,并有利于堅持抗艾滋病毒治療。
第二,針對性接觸傳播途徑,應采取以下多種措施進行預防。
第三,針對母嬰垂直傳播的途徑采取母嬰阻斷措施。
在妊娠和哺乳期間盡早向HIV陽性母親和嬰兒提供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幾乎完全可以預防HIV母嬰傳播。2017年,全球估計有110萬感染艾滋病毒的孕婦,其中有80%獲得了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以防止將病毒傳給孩子。
第四,將抗病毒藥物用于預防。
也是目前重要的預防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暴露前預防:
讓沒有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但有暴露風險的人群提前服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防止染上艾滋病病毒的預防措施。研究已經證明,暴露前預防措施在減少艾滋病病毒傳播方面的有效性,特別是適合在單陽異性配偶(一位伴侶受到感染,而另一位則沒有感染)、男男性行為者、變性婦女、高危異性配偶以及注射吸毒人員中采用。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作為綜合預防方法的一部分,暴露前預防已經成為針對面臨艾滋病病毒感染重大風險人群的有效預防方案。
暴露后預防:
暴露后預防指在暴露于艾滋病病毒后72小時內使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以防感染HIV的預防措施。暴露后預防包括咨詢、急救護理和艾滋病毒檢測,28天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以及后續護理等一系列步驟。世衛組織建議將暴露后預防應用在職業性和非職業性接觸等廣泛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