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衡量一個城市的規模,還有一個數據可以參考一下,這就是市轄區的數量。
因為我國實行的地級市縣的管理方式,市、縣、區,雖然都是同級的縣級政區,但是意義卻完全不一樣。
縣直接屬于地級市,而市則是代管的關系,區就是地級市的城區。所以對于城市而言,市轄區的數量和規模至關重要。
合肥的市轄區只有4個,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在倒數。但是在安徽省內,還有比合肥市轄區更多的,比如蕪湖市就有5個區。不過蕪湖是在2020年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改區,才形成了現在的格局。
除了蕪湖市,還有一個地級市,市轄區數量也達到了5個,比合肥還多一個。而且這個地級市5個市轄區形成的時間,比蕪湖還要早,這就是淮南市。
淮南市還有一個特點,因為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是沒有淮南這個地名的。先成立成立礦區,再逐步升格為地級市。
1949年,安徽解放之后,還沒有淮南這個政區。淮南地區盛產煤炭,從上世紀初就開始開采煤炭,所以新中國成立之后,就設立淮南礦區。
礦區,在當時全國礦產主產區都有設置過,后來大多演變成地級市,淮南就是其中之一。
后來從鳳臺縣拆分出了2個鎮,與淮南礦區合并,成立了淮南礦區人民政府。淮南這才成為一級政區,自此有了淮南三鎮的說法。
1950年,淮南礦區成立縣級淮南市,這個時候安徽省還未成立,淮南屬于皖北行政區。
1952年,皖北和皖南兩大行署區合并成立安徽省,省會定于合肥市。同一年縣級淮南市提升為省轄市,也就是從鎮升格到地級市,淮南只用了3年的時間。
這個時候,安徽共有7個專區、5個省轄市,其中合肥市下轄5個區、蕪湖市下轄5個區、蚌埠市下轄4個區、淮南市為筒子市、安慶市下轄3個區。
1952年就能成為地級市,說明這些市的實力還是非常強的。不過現在只剩合肥和蕪湖在領跑,其余的市都掉隊了,當然這是后話了。
再回到淮南市,這個1952年成立的地級市,其底子只有3個鎮。不過靠著豐富的煤炭資源,而那個時候能源又是國家急需的資源,淮南這個筒子市成了安徽獨一份的。
1977年,鳳臺縣由阜陽專區劃歸淮南市代管。2015年,原屬于六安的壽縣,劃歸淮南市。
這就是淮南現轄的2個區的調整過程,相對比較簡單。而5個市轄區的經歷,就比較復雜了。
在前文中說到,淮南市的基礎是3個鎮,這5個區是不是在這3個鎮的基礎上形成的呢?
1、田家庵區。田家庵原本是一個鎮,1949年劃歸淮南礦區,這期間田家庵還曾升格為市,后又撤銷。1953年成立田家庵區,不過只是科級區,跟鎮同級。1955年升格為縣級區,中間還曾更名為向陽區,不過后來又恢復,成為淮南市五區之一。
2-3、八公山區和謝家集區。八公山鎮,就是當初由鳳臺縣劃歸淮南的。1953年,八公山鎮改為科級八公山區。1955年八公山區和蔡家崗區合并,成立縣級八公山區。
1961年10月,將八公山區一分為二,成立了八公山區和謝家集區,也就是現在的2個市轄區。
4、大通區。1955年大通和九龍崗2科級區合并,成立縣級大通區,后來又從壽縣、長豐縣劃入部分鄉鎮,就是現在的大通區。
5、潘集區。1972年,將鳳臺縣部分公社合并組建古溝區,后來更名為潘集區。
這就是淮南5個區的形成過程,可以看出,這些區大多都是由鎮升格而來的,后期又從周邊縣市劃入了部分鄉鎮。雖然這些都是城區,但是畢竟基礎太弱,所以可以判斷這些區的規模和人口可能都不會太大。
實際情況是否如此呢?還是以2020年七普人口數據來證明吧!
截至2020年底,淮南市共轄2縣5區和1個綜合實驗區,常住人口為303.3528萬人。從總量上看,算一個中等體量的地級市,面積也不算太大,5533平方公里。
如果按照平均的話,每個區縣大概40多萬人,實際上淮南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兩個縣,其中鳳臺縣為63萬人,壽縣83.8萬人,占到了全市的一半左右。
剩下的5個區,人口差距也很大,其中最多的田家庵區為73萬人,毫無疑問是淮南的中心城區的主體,其次潘集區有32萬人,最少的八公山區只有11.8萬人。
資源型的城市大多有一個通病,就是前期發展非常快,隨著資源的枯竭,城市經濟倒退,甚至很難保持現有的規模。不過淮南市就奇怪了,因為它的資源依然沒有枯竭,但是發展速度并不理想。
2021年,淮南市的GDP為1457.1億元,在全省排倒數第5位,在安徽早期成立的幾個市里面,是倒數第一的。
而且隨著經濟止步不前,淮南的人口情況也不樂觀,近十年減少了31萬人,流失量排在安徽第一位。
受到經濟和人口的雙重擠壓,再加上淮南的市轄區數量過多,是不是可以考慮將一些區合并了呢?